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汽车疯子李书福 - 请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

  在中国商业界,李书福是一种可能性。

  一家国有体制外的民营企业,有没有可能在准垄断行业获得一席之地?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市场资源的后进者,有没有可能在汽车行业中争出一片天?一种类似混业经营的模式,能否让中国企业走得更快、更远?一位草根出身的商人,有没有可能蜕变成具有现代商业气质企业家

“请给一次失败的机会”

  可能性是硬币的两面,可能的背面就是不可能,五五分波。

  第一次听说李书福是10年前,在台州路桥小商品市场,那里是全国仅次于义乌的第二大小商品集散地,货物云集,尘土飞扬,商贸之发达可以想见,当地官员历数企业时说,台州的摩托车装配工厂很多,从日韩等地进口零部件——其中相当多是“灰色进口”,通过简单的装配,以低价倾销华东和北方的乡镇市场,非常赚钱,其中比较大的一家就是李书福兄弟办的。他的工厂并没能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工厂就在国道线边,设施简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过了几年,突然冒出李书福想造汽车的新闻。这是条让人吃惊的新闻,江浙一带的知名企业中最有可能做成汽车的,是万向集团鲁冠球,他靠万向节起家,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汽配领域中蓄力,最大的梦想就是造汽车,在他家中楼梯的转角处醒目地挂着一幅画,就是汽车。可是,这回却被名不见经传的李书福抢了一个先。李书福造车,没有牌照,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请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

并不只会做秀

  听过李书福的多演讲,能讲出这么有哲理和煽情的名言,真是为难他了。在一开始,李书福就被媒体渲染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唐吉柯德似的、随时有可能被强大体制吞没的悲情英雄,而李书福本人似乎也十分“配合”这样的形象塑造,他是一个天生的本色演员。有一次,在一个颁奖晚会上,轮到获奖人李书福上台了,他走路的动作明显放慢,好象是电影里的慢动作,主持人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一脸茫然地说,是他们(导演)让我走得慢一点的。一言即出,满场莞尔。

  可是,李书福并没有真的变成一个只会演戏的“喜剧演员”。在他不断做秀的同时,吉利集团却以无比扎实而坚定的步伐在汽车行业迅猛成长,在过去的五年里,它一直引领着中国轿车产业成长的方向,如今回视,无论是耸动的价格战,与跨国公司车型专利官司,还是对自主创新的追求,都似乎符合一个追赶型企业的发展逻辑,这是一个远远还无法用成功来定义的企业,但是,它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和获得的战绩却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汽车疯子

  李书福不是那种用商学院里的教科书可以定义的企业家,所以,财经作家郑作时在他的新著《汽车“疯子”李书福》中称他是一个“汽车疯子”。

  “疯子”的说法,很类似格鲁夫所谓的“偏执狂”,这位英特尔公司的拯救者说过的最著名的格言就是,“惟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它成为很多中国企业家的信条,包括华为任正非,顺驰的孙宏斌,还有吉利李书福

  “疯子”首先是一种精神。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一部叫《亮剑》的电视剧风靡一时,主人翁李云龙便是一个疯子般的军人,“两位剑客狭路相逢,哪怕对手是天下第一高手,哪怕明知会血溅当,你也要毅然亮剑。”李书福做汽车,从人才资本技术品牌政府支持,无一亮点,但他就是铁了心要造车,而且高调前行,只求一败。在任何一个行业里,出现这种疯子般的企业家,都是让人胆战心惊的。因为,他可以被“击毙”,但却不会被“击垮”。商战如战场,很多时刻的成败均在咬牙一瞬间,李书福能够杀出一条血路,却跟他的那种疯子精神大有关系。

  “疯子”还是一种战略。疯子的特点就是拳无招数,牌无章法,把原来的游戏规则视若无,用张五常教授的话说就是,“盲拳可以打死老师傅”。中国汽车行业因多年的垄断经营,各大汽车厂家均裹足而行,业内“行规”重重,暮气十足。而且,在李书福进入的时候,跨国公司在中国战略布局早已完成,民族汽车行业已经“百病缠身”,奄奄一息。正如《汽车“疯子”李书福》一书的作者郑作时所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确实来得太晚了,晚得从业者必须要疯狂才能得游戏。”李书福要立稳脚跟,照寻常战略去打,可以说连百分之一的胜算都没有,于是,他索性撒开膀子,披散头发,一阵胡搅蛮缠,却也让对手一时间不知所措,你看李书福玩足球、建大学、搞跑车、打官司,没有一招不透着一股疯劲,但那些国际公司面对这样的对手,纵然浑身是劲、腰缠万金,却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是好,在这个时候,“疯子”,未必不是一种好战略。

  “疯子”更是一种专注。李书福要造车的前后,单是浙江和江苏两省就至少有8家以上的民营企业都纷纷提出了造车战略,媒体还起了新名词,曰“民企造车运动”。数年下来,硕果仅存的就是吉利一枝。这未必是说其他企业家不如李书福,而是因为,那些企业造车,都给自己留了后路,原来的产业不放弃,把造车变成一个“大诱饵”,希望以此钓得政府的支持、银行的青睐。只有李书福最疯,最傻,一说造车,就不干别的,心无旁骛,把身家性命都赌了上去。李书福遇到的困难可谓千重山万里水,无非别的企业知难而退了,他却“走投无路”,一门心思地让前冲。

  李书福是那种经济学家们无法用规律来解释的企业家,制度经济学的大师科斯说过,“当经济学家门发现他们不能分析真实世界里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就用一个他们把握得了的想象世界来替代”,他进一步还说,“我尝试着从工厂和办公室,而不是从经济学家们的著作里找寻企业存在的理由。”

  这两段话用在李书福和吉利集团个案例上都非常的适用。

在“疯狂”的边界刹车

  在过去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史上,每当一个企业家被赋予或承载了很多寓意的时候,他所面临的凶险和动荡就会比其他人大很多,而这个企业家如果靠的是一种非常规的模式成长起来的,那么,他所面临的失败的概率就更大了。

  一个企业在崛起和冲锋的时候,可以靠一股“疯劲”打出一片空间来,可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正面化、阵地化,总是靠一股精神气已经走不到太远了,所谓“小企业做对事,大企业不做错事”,这时,企业家必须要寻找“疯狂”的边界。

  从公司研究的角度来看,吉利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标杆,在初战告捷之后,在企业规模日渐扩大的时候,它必须寻找到新的增长战略消费者或许会因为它是民族品牌而给予掌声,然而在实际的购买行动中,每一个人却必须冷静地考虑性价比汽车质量以及售后服务成本等等,这些冰冷的数据仍然是左右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最后一个砝码。

李书福吉利任重而道远。

  这位性格倔强、草根本色的浙江台州人不是企业史上的第一个“疯子”,不过,我们祝福他是一个修成了正果的“疯子”。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20 +1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4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机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为什么李书福能成功,我们却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换句话说,我们没成功,是不是要向成功人氏学习学习!!!

2007-08-25 07:09

很多人头一天晚上想了千条路,而第二天早上起来走原路,所以光靠想是没用的,关键是你为了目标可不可以放弃一切!

2007-08-27 07:49

说得不错,做人还是得理性做,觉得该做的就应该去做,而不是拖拖拉拉,最后不了了之.

2007-08-28 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