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你光有勤奋还不够,请“刻意”且“有意识”地坚持

  这张图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告诉大众:人类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


  我们都知道,遗忘是有规律的,要改变遗忘就必须通过不断的复习。复习什么?复习我们学习的东西,有目的的,长期的,反复的。中国女排教练郎平曾说:“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球,还必须技术过硬。那不是靠讲故事或者喝鸡汤得来的,关键是’平时的训练’。”郎平认为相较于女排精神,平时高强度的重复训练才是真正帮助女排赢得冠军的关键。与她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著名的钢琴家郎朗,郎朗曾表示:“没有勤奋就没有一切!至于天才,我将其理解为一种无限的伸展性,也许一个人只要具备一丁点儿天才,就可以扩展成很大。”这些观点总结起来,其实都是在向大众传递一个讯息——即“刻意练习”。

  1973年,赫伯特·西蒙与威廉·蔡斯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比较论文,他们发现通过长期训练,虽然工作记忆容量相差不大,但是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实验上都显著强于一级棋手和新手。西蒙在文中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国际象棋大师能够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存储5万~10万个棋局组块,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10年。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从这篇论文中得到启示,撰写了《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一书,并加以阐述了为了提高人们在选择的行业或领域中的表现和水平,每一个人能以怎样的方式将其才能发挥出来。

  刻意练习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超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注意两个关键点:“刻意”&“练习”。什么是“刻意”?就是有目的的,用上全部心思,潜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情。“练习”更不用说,练习是一个过程,一个能够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里需要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去掌握知识或技能。《刻意练习》告诉我们,足够努力,足够勤奋并不一定能够达到你的目的,你还需要掌握科学的进步方法:

1、走出舒适区

  史蒂夫记数字训练的一个过程:首先取得进步,然后到了一个瓶颈,被困住了,寻找不同的方法来克服障碍,最后找到了这种方法,然后又稳定地提高,直到下一个障碍出现。不管什么障碍,越过它的最好办法是从不同方向去想办法,这也是这种方法需要导师或教练的一个原因。经验丰富的教练能够轻易知道你在什么地方会遇到障碍,于是可以为你提供克服障碍的方法。

  我们会发现,数字训练中最关键的提高步骤在哪里?是在于不断地克服障碍,突破瓶颈。现实中不少人不能获得快速有效的成长最关键的就在于没有踏平障碍的决心,被永远留在了瓶颈下方。康庄大道与荆棘小路,大部分的人都渴望走好走的那一条,人的大脑会习惯性地选择停留在舒适区,放弃向困难发起挑战的勇气与机会。可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要求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它需要人们付出极大的努力,这个过程并不愉快,甚至可能会让学习者在一定期间的止步不前,甚至是退步,重新对舒适区产生依恋。

2、有意而为之

  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的,也就是说,它需要人们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书中提到了3F原则,即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提出保持动机也许是每个投入到有目的训练或者刻意练习中的人最终要面对的最大问题。不仅如此,作者特意指出刻意练习并非指向某些模糊的总体改进,它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通常还包括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

  为什么需要不断去强调“刻意”,强调“有意识”?目标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方向性和实践性,现实会让人们的目标不断趋向于可操作,总体性的大目标让人们更加清楚自己的方向,特定的小目标可以方便学习人在练习中得到反馈并作出调整。有意识的行动与自我监测必须建立在一个或者一些目标目的的基础上,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鲁姆就曾指出,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发力量)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其中效价指一个人对某项工作及其结果(可实现的目标)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程度的评价,即对工作目标有用性(价值)的评价;期望值指人们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这项工作可能性的估计,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计。

3、重复性坚持

  艾利克森以莫扎特的才华为研究对象,质疑“7岁的莫扎特是否具有完美音高的天赋呢”?书中认为:“如果莫扎特小时候并不是在如此浓厚的音乐氛围中长大,或者说,如果他没有足够多地接触音乐,肯定不可能培养出那种能力。”将杰出人和我们其他人区分开来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以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

  行为心理学中,有一个“21天的现象”,意指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曾表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其实所谓的“21天”、“一万小时”,都不过是在提醒人们要进行重复性的坚持,而并非实指。例如在《刻意练习》一书中,艾利克森使用的数据也非1万小时定律,从事音乐教育的学生在18岁之前,花在小提琴上的训练时间平均为3420小时,而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了5301小时,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则平均练习了7401小时。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起读书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要让记忆长期保鲜,技能与能力有效提高,就必须经过长期正确的训练与练习。《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说明了杰出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技巧,通过这种技巧,人人都可成为像莫扎特一样的大师。

【本文为MBA智库原创,如需转载,请申请授权,并按要求注明来源、作者及本页链接,否则违者必究】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67 +1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3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没有勤奋就没有一切!至于天才,我将其理解为一种无限的伸展性,也许一个人只要具备一丁点儿天才,就可以扩展成很大。

2017-01-05 16:32

2017-01-05 23:10

足够努力,足够勤奋并不一定能够达到你的目的,你还需要掌握科学的进步方法。

2017-11-28 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