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父母和孩子的职业选择,一定程度上存在“遗传”

  在我们曾经的多篇文章中,都已经提到,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学历水平、社会阶层职业地位收入水平)与孩子未来的教育职业成就紧密相关,并且基本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基本来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简写SES)越高,家庭所具备的资源就能支付越好的服务产品,比如保证孩子营养充足、居所稳定、医疗条件优渥,并提供激发认知能力的充分材料,这些是质方面的硬资源。

  软资源方面,父母的学历高,通常素质更高(也不排除低素质高学历的父母,但这种比例较少),随之而来的教养方式、教育风格、社会关系、生活阅历,也就越发使得孩子在认知能力、学业水平、健康程度、社会化发展方面,享受到超前的福利

  并且,高素质父母注重营造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孩子感受到的压力可能不会太大。

  同时还有研究证明,学校老师对于家庭条件好、父母素质佳的孩子也态度更好、期待更高,而劣势阶层的孩子,由于从小早期教育不足、物质条件频发,认知能力可能会有所落后,也就正好印证老师们对贫困学生“能力差”的刻板印象,增加老师对他们的消极态度,更加致使师生关系紧张、孩子学校表现不佳。

  除了学校关系消极,研究也证明,劣势家庭压力甚大,亲子关系较为糟糕,父母容易采取消极、暴力的教养方式,因此孩子的社会化情感发展受阻。

  以上种种物质资源匮乏、家庭关系不佳和学校经历消极,都会使得劣势阶层的孩子感到更加无权威、低自尊、更无助,在发展目标职业规划、事业目标上更加注重生存,而非未来成长,因此他们会对自己设置更低、更短期的目标,比如容易忙于各种短期兼职,而非有价值实习

  而我们的《大学回报率》文章也提到,贫困孩子更有可能提早遭遇职天花板,比优势家庭的孩子更难攀上职场高峰。

  各种研究也证明,家长每年收入多10%,孩子未来职场收入就会增加2%,而且父母学历和阶层地位,被证明与孩子的高学历、高职位有最强相关性,孩子最终教育成就的30%,是通过社会经济背景对孩子认知提升来实现的。

  所以说,父母所提供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下一代来说其实都是天生的资源,而这种资源的先天差异,就会带来如此的长尾效应,让不同阶层的孩子们,从出生前到成年后都走着异常不同的成长轨迹。

  以上都是我们根据“家庭阶层研究”的基本事实,但我们一向都鼓励各位在阶层夹缝中另寻蹊径,即通过一些对孩子发展很基本、很关键,但并非所有家长都能在意的事情,帮助孩子获得更多提升。

  比如,本来具有社会经济地位优势的家长,由于过于专注事业、沉迷手机而忽略孩子的幼年陪伴、交流沟通,或因为脾气暴躁、过于严厉而伤害孩子的大脑心灵,从而将自己可以传递给孩子的优势和福利生生浪费。

  而这时候,如果家庭普通、学历一般的家长可以从这些毫不起眼的小事开始努力,那么彼此之间的差距,依然有机会被拉平。

  我们曾经已经在《普通子弟逆袭路径》系列文章中,提到了注重生活环境、提高非认知能力,以及避免危险因子方面,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成果,而作为家长教育成果的另一个检验标准——职业成果,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家长还可以通过怎样的努力,让孩子在未来职业道路上,拥有更端正的职业态度,同时走得更顺、行得更远。

子承父业,如何存在于当今社会

  Facebook作为聚集数亿用户社交媒体,它所具有的天然优势,就是方便科学家挖掘各种用户数据做研究。而Facebook也有自己的Facebook Research团队,里面的科学家在2016年做了一个研究,就是想要了解父母的职业,是否会影响孩子的职业选择

  他们对这个课题的假设,即父母是孩子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第一扇门,也是孩子认识各种职业、具备初步职业观念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孩子,并给他们提供各种资源、机会和指导,根据先天条件(nature)和后天环境(nurture)的影响机制,那么父母平时对自己事业的态度行为应该可以影响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态度,而且如果家中有几个孩子,那么这些孩子的职业选择,理应也都会在一定程度被父母左右。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科学家选用了560万个英语国家用户的数据,这些用户都公开了与自己父母和手足的关系链接,而且父母、手足和用户自己都公开了自己的职业信息

  在一系列分析和配对之后,科学家对用户数据分为“父亲——儿子”、“母亲——女儿”两组,并计算了在得知父母职业的情况下,孩子选择某种职业的概率

  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父母和孩子的职业选择,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遗传”,孩子多多少少都会倾向于跟随父母的脚步。

(父亲——儿子职业选择关联图

  注:中间连线越粗,说明父亲和儿子选择同一职业的可能性越大,下同

(母亲——女儿职业选择关联图)

  从上图的“父亲——儿子职业选择关联图中”可以看出,“military(军事)”在两边之间的连线比较粗,说明如果父亲曾在军队服役,孩子参军的概率也很大。研究也证明,军事职业家庭的孩子参军的几率,就比父母没有军事经历的孩子,要高出5倍。

  同样,如果母亲的职业是护士,则有8.5%的女儿成为护士,而且这个概率,也是其他人的4倍;如果母亲从事办公室行政工作,则有20%的女儿选择同样职业,也是其他人从事行政行业的2倍。

  科学家还研究了异性父母和孩子之间,职业遗传的概率。比如,科学家父亲培养出科学家女儿的概率,比其他职业的父亲高出3.9倍;而从事法律职业的母亲,儿子也从事相同行业的概率,也比其他职业出身的人高出6.6倍。

  除了父母和孩子的职业选择,这些科学家也顺带探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家庭中,手足之间职业选择如何相互影响。

  这是因为,手足不仅仅分享一对父母、一个家庭环境,以及同样的教养风格,有时候,还分享同样的基因(比如同卵双胞胎)。从先天到后天的角度来说,手足和双胞胎都是最佳的研究对象。

  结果发现了什么呢?

  不出所料,那就是有很多手足也会选择相同的职业。与“父母——孩子职业遗传”的效应结合来看,那就是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力量坚不可摧,一个家庭中的孩子都会受到父母职业影响,也会在同时彼此产生影响。

  科学家比较了237万个性别相同、相差两岁以内手足的职业信息,最终发现,15%的手足会选择同样的职业,其中双胞胎选择同样职业的概率比较惊人,是24.7%,而在样本池中,任何两个相同性别、同龄陌生人选择相同职业的概率,是8.6%。

  这些倍数和概率,看起来都不低,但放到实际生活中,具体的数量其实还是比较少的。比如,从事农业渔业林业的父亲中,只有3%的儿子继续留在这个行业,但这些儿子从事农林渔业的概率,依然比其他职业出身的孩子高出7.6倍。

  所以,这个概率作为一个用于比较的度量衡,只能说明,在一个家庭中,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家庭成员更有可能受到相同的熏陶、选择相似的职业,而不能说明“子承父业”一定适用于各个领域。从概率数据上也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孩子,选择了和父母、手足不同的职业。

  那么,从这个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呢?

  我们认为,“子承父业”的现象,在阶层传递角度上来看,是说得通的。大概率上,银行家的儿子,不太可能成为底层工人。因此,下一代会与上一代从事阶层相当,甚至行业相似的职位,比如律师的儿子做了医生,企业家的女儿做了教授,职业虽然不同,但同属一个阶层。

  这是阶层意义上的“子承父业”。

  另一方面,从具体职业类型、行业范畴来说,当今职业的多元化,和各种单位招聘机制的灵活性,早已让“父亲退休、儿子顶替”这一类的“子承父业”越来越少。

  而孩子之所以容易选择和父母相似的职业,其中的影响机制,应该是父母在生活中,就“职业态度工作道德以及生活价值观”等种种观念性因素,进行对孩子的熏陶和传输,从而导致孩子在长年累月的熏陶中,对父母的职业越来越了解。

  这种深入了解的结果,通常指向两个方向:

  如果孩子通过父母的语言、态度,了解到他们做这份职业并不开心,而且前途平平、抱怨多多,那么孩子可能会首先避免自己进入该行业,这是父母对孩子职业观传递的消极影响。

  比如面对父母苦口婆心的“回家考个公务员”,很多年轻人都会条件反射般立即反驳,可能就是因为受够了父母抱怨的“人际关系复杂、茶水报纸无聊和晋升途径稀缺”。

  还有一个方向,就是孩子从父母对自己职业的描述中,看到了他们对事业的热爱与激情,也观察到了父母的事业心和上进心,并且在父母的职业熏陶中,产生对父母职业的兴趣,从而也开始有志于选择和父母相同的职业。

  举个例子的话,就是很多从小教孩子投资知识的父母,都比较可能培养出立志进入投资领域的孩子。

  我大学时一位学弟就是如此。

  人称“少年股神”的他,从小就和父亲一起炒股,大二时在投资类社团担当主要职位,并开课传授自己的投资秘籍,让一众学长学弟、大叔大妈敬仰不已。也不难想象,毕业以后的他十有八九也会从事相关职业,实现从职业熏陶角度上的“子承父业”。

  这样看来,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传递怎样的职业态度事业观念,都对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了解如何传递正确的职业观,就变得尤为重要。

职业观念,如何在两代之内完成传递?

  影响孩子职业目标的因素,有父母、同龄人、学校,以及自身性格和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其中最大的影响源,就是父母。

  社会经济地位对孩子职业目标的影响,也比较好理解。

  各种研究证明,社会经济背景决定年轻人如何对成功进行定义。来自劣势背景的孩子,会表现出对成功更低的志向和期待,在英国一项研究中,有26%的16-24岁贫困孩子都认为,“我不值得获得什么成功”。

  还有90%的父母来自管理阶层的13岁孩子,都计划追求高学历、高职位,而父母职位较低、阶层不高的孩子,只有67%有这样的志向。

  我们已经在《高知妈妈的福利》文章中说过,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会促使孩子设立高目标,形成较高的理想抱负,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思维行为,从而真的获得更高的成就。

  可想而知,倘若劣势阶层的孩子对自己的未来期待较低、自信不足,那么可能这种自卑,就会成为成功路上的拦脚石。

  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父母对孩子职业目标、事业观念的影响机制

  其中会介绍两个方面,一是父母通过亲子互动价值灌输,来影响孩子的职业观念;另一方面,是父母会通过对孩子性别观念的塑造,左右孩子对自己的职业定位

父母的职业态度,奠定孩子的职价值观

  虽然孩子最终的职业选择,都是自己的决定,但他们喜欢何种职业,以及对事业有怎样的期待,与父母平日的价值观传输和职业信息熏陶,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说过,孩子的大脑中,有一个永不停歇的照相机,他们会把父母的语言、行为、态度一一记录,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自我认同,将运用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孩子刚刚学会说出父母的职业名称,他们就已经开始受到父母的影响。

  根据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家Wayne Baker教授的研究,无论孩子成年后,是否与父母身处同一行业,两者的事业价值观都会非常相似。

  原因在于,父母会在家庭谈话、亲子互动中,表达自己对工作的态度,这种交流会奠定孩子心中职场的基础印象。

  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对工作的热爱和满意,那么孩子可能会发展出对工作的积极态度;而倘若父母经常抱怨如何讨厌自己的工作、如何等不及退休,那么孩子就会把工作看作一项负担。

  至于父母当中,谁产生的影响最大,就要看孩子和谁最亲密。通常来说,妈妈都是孩子的主要照料者和陪伴者,那么妈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语言行为的范本。

  在Baker教授的理论中,工作态度可以分为三类:工作导向(job-oriented)、事业导向(career-oriented)和使命导向(calling-oriented)。

  其中,工作导向的人,仅仅把工作当作糊口的工具,朝九晚五只为一份薪水,而且缺乏内在动力,也不主动进行能力提升。

  因此他们会倾向于被动地做好份内的工作,既不太关心集体发展,也不大愿意深度参与,而且在态度上,会盼着尽早放假和退休,热爱闲暇胜过热爱工作。

  事业导向的人,则比工作导向的人多一些内在驱动。他们工作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获取满足,他们可能更加注重自我成长和成功,更加在意回报,却不太关心集体成就。

  因此,工作就是他们实现阶级上流的阶梯,如果没有回报,他们就不太愿意去做额外的奉献。而等到一个岗位、一家公司已经不足以让他继续提升自己,那他就会毫不留恋地离开,寻找更高平台,因此利己倾向较重。

  在不少“打工皇帝”身上,就可以看到事业导向的影响力

  使命导向的人,就会把自己的事业看作一份使命,即使得不到薪水,他们也会义无反顾地全情投入,加班不求回报,也常常自愿增加工作时长,利己的同时也有利他成分。

  这些人把工作看作个人充实、自我实现的过程,在事业中有更高满足感和幸福感,充满热情、精力充沛,并相信自己的工作对世界有正向影响。而且,这种使命感对于他们的生活也会有影响,在“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的过程中,他们的生活幸福度自然也更高。

  对事业充满使命感的倾向,在慈善家、创业者身上尤为常见,比如无时无刻不心系工作的乔布斯,和具备匠人气质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

  一个人可能只具备一种工作态度,也可能兼具2-3种,而且在不同情境下,工作态度也可能不同。比如生活举步维艰的时候,一个心怀使命感和事业心的人,可能就会暂时屈服于现实,先用一份糊口的工作保证生存。

  上面几种工作态度,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在不同组织内,不同工作态度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从而得到不同的结果。

  只有适不适合,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

  有些领导只希望员工机械地工作,而不要有太多创造力和积极性,因此他们更喜欢工作导向的员工,而很少雇佣事业导向的人,因为前者比后者容易控制。在这样的组织内,工作导向的人更吃香。

  有些领导则喜欢鼓励员工将集体事业看作个人使命,从而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建立。这样的组织中,事业导向和使命导向的人更有自我驱动力,也更容易受到赏识。

  父母对自己的工作态度,也无非以上几种。

  如果父母是工作导向的人,孩子可能也无法从他们身上看到工作的热情,也很难得到正向的价值观,因而也会认为,事业并不会给人带来多少愉悦感,等孩子未来进入职,或许也会成为磨洋工的一员。

  但有一个好处,就是工作导向的父母,可能会因为事业心不强,而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倘若亲子陪伴质量较高,那么孩子即使未来的“职人态度”不佳,可能也会因为亲子陪伴经历丰富,而在别的方面获得益处。

  如若父母期待孩子进入不需要太多创新力和主观能动性的行业,那么工作导向的职业态度,可能也会比较适合孩子。

  如果父母是事业导向或使命导向,当孩子看到父母时刻注重自我技能提升,并对事业充满热情,那么他们从小就会认为,人有一份为之奋斗的事业,是一件激动人心、让人幸福的事情,因此也更可能继承父母积极的职业态度,并有强烈的意愿开拓自己的事业。

  当然了,事业心极强的父母,可能就不太有时间陪伴孩子。因此,在“传递事业心”和“给予陪伴”这两件抢夺父母时间精力的事情之间,还需要父母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各位对孩子未来职业态度的期待,做出相应的权衡。

  我们只能说,无论何种选择,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我们也不会对任何一种态度做出价值判断,相信各位父母都在为孩子着想。

  孩子在初中和高中时期的青少年阶段,亲子互动对于他们的社会化非常重要,而此时也是他们的主要价值观形成时刻,一旦某种信念或价值观形成,就会较为稳定地延续到成年阶段,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因此,在孩子青少年时期,家长需要十分注意自己关于工作、事业的言行,也务必注重传递正向、积极的价值观。

性别教育,影响孩子自我定位

  除了父母在平时对孩子的职业价值观传递,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性别分工,也会影响孩子对自我的职业定位

  具体来说,如果家庭中主要的育儿工作和家务劳动都属于母亲,无论儿子还是女儿,都会很容易认为,女性天生就应该待在家看孩子,而不应有太强的事业心。

  一项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研究也表明,家里有一个职妈妈,孩子就更容易成为高学历、高收入者。职场妈妈的女儿,更有可能拥有自己的工作,事业心责任心更强,收入可能更高,也有更大几率担任管理职位

  而职场妈妈的儿子,更可能尊重女性、关心家人、分担育儿和家务事宜。

  相比之下,全职妈妈的女儿,对性别的态度容易更加保守传统,更可能支持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对于自己的定位,也更多是“应该在家相夫教子,而不是在职场探索自我”。也正是这种性别态度,让很多女孩在婚育后的收入更少。

  这就是封建落后的性别观念,对女性在经济方面实实在在的伤害。

  此外,全职妈妈的儿子,自小看到妈妈独自操持家务、照料家人,因此也会更容易形成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对另一半的要求也会是“像妈妈一样放弃工作”,从而阻碍妻子的事业发展。

  当然,我们也并非对全职妈妈有任何负面评价。因为全职妈妈也是一份职业,至于孩子建立何种性别观,就要看妈妈怎样定义自己的身份,以及爸爸是否参与家庭事务。

  如果全职妈妈自信果敢、态度积极,懂得自我提升、注重形象营造,并在家庭分工中督促丈夫参与家庭事务,依然可以给孩子传达强烈的事业观,以及平等的性别观。

  另外,父母从孩子很小时给他们玩的玩具,也会影响孩子在未来职自我定位

  早有学者提醒家长,如果长期给女孩玩芭比娃娃,给男孩玩乐高玩具,就很可能强化他们“女孩貌美如花、照料他人,男孩赚钱养家、解决问题”的思维观念,也会让女孩在科学、数学道路上遇到很多观念性阻碍,在“我不行”的消极自我暗示中,真正挫伤女孩勇敢探索的自信。

  所以,父母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一样影响孩子的职业选择、自我定位,以及对婚姻、家庭的期待。

  “Teach girls to Code, teach boys to care”(教女孩学习电脑编程,教男孩学会照顾他人),就是这个道理。

  女工程师、女程序员值得被称赞,男护士、全职爸爸也应得到尊重。世界那么大,男孩女孩都应该去勇敢探索自己的事业边界,而不要被父母传递的传统观念束缚住脚步。

  那么,看了这么多内容,家长们能从本期文章得到什么有价值实用性的建议呢?

  第一, 无论父母自身阶层如何,请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

  不要频繁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的工作、上司和同事,也避免过分渲染办公室政治、八卦等对孩子价值观不利的信息,尽可能让孩子看到你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以及对自我提升做出的努力;

  第二,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比如在教孩子关于职业的知识时,就可以对他们进行相关的职业熏陶,比如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他们所具有的社会角色社会责任是什么,在工作中应具备怎样的事业道德和处事原则。

  家长对孩子所做的职业熏陶,非常有利于孩子习得职所需的软硬技能,比如沟通交流、权威识别、机会得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 为孩子选择玩具、读时,注意避免有明显性别色彩和刻板印象材料

  不应长期给女孩玩布娃娃、给男孩玩枪支汽车。同样,当女孩像个“假小子”一样风风火火,当男孩像个“小姑娘”一样喜爱粉色和娃娃时,家长也不要大惊小怪,这并不会让他们性别错乱,只会让他们拥有更全面的性别意识

  还有,更不要频繁传递“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以及“女性就该干活,男性就该享受”的信息,让男孩学做家务、让女孩勇敢探索,更有利于孩子拥有更广阔的人生选择。

 结语

  当我每次在电脑前噼里啪啦工作时,我两岁半的宝宝也会拿着一个玩具键盘,坐在我身旁装模作样地“工作”,还一边在嘴里嘟囔“查资料、写文章”。

  在他眼里,妈妈需要工作,一是因为妈妈可以挣到钱为他买玩具和零食,二是因为,妈妈很喜欢自己的工作,而且妈妈工作的时候心情很好,所以他在一边看着也很开心,不会过于阻挠。

  当我问他以后要做什么时,他会说“像妈妈一样工作”。现在的他所认为的工作,仅仅是在电脑上敲键盘,也许还不明白人类究竟有多少种工作可以去做,但至少我可以不用担心他未来的工作态度

  因为他眼里的“工作”,是一件让人快乐、给人满足感的事情,而不是负担沉重的糟心事。 我们工作,不仅为了获得经济回报,更为了获得自我实现

  我们都希望孩子在未来成为一个心智独立、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人,那么从现在开始,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都请注意向孩子传递一种积极的职业观,因为孩子大脑中的小照相机,可是随时记录父母言行的。

References:

  1.Kathryn H Dekas, Wayne E Baker. Adolescent Soci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dult work orientations. Chapter · April 2014.

  2.OECD. Do parents’ occupations have an Impact on student Performance? PISA in Focus – 2014/02 (February)

  3.Kristen Anne Jungen. Parental Influence and Career Choice: How Parents Affect the Career Aspirations of Their Children? Research Paper. The Graduate School 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out. May, 2008

  4.Richard Lampard. Parents‘Occupation and Their Children’s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A Contribution to The Debate on The class Assignment of Families. SOCIOLOGY. Vol. 29. No. 4. November 1995

  5.George W. Holden, Duaa Bayan, Jonali Baruah & Grant W. O. Holland. Parents’ Roles in Guiding Children’s Educational, Religious, and Other Trajector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 3, No. 1; 2013

  6.Susan E. Mayer. Revisiting an old question: How much does parental Income affect child outcomes? Focus Vol. 27, No. 2, Winter 2010

  • 作者|子非鱼
  • 来源|微信公众号:家长进化论(ID:parentsup)

【原文标题为《阶层社会的“子承父业”:父母如何影响孩子的职业选择?》,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22 +1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