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你唯一能赚钱的机会:拥有第4种认知

  我们的观点往往可以用一个2x2的矩阵来归类。

  一个维度是这个观点是正确还是错误,而另一个维度是这个观点是否被大众认可。

  以投资为例,如果你的观点是错的,那你很明显赚不到钱。

  而如果你的观点是对的,但是大众也这样认为,你依然赚不到钱,因为既然大家都这样认为,钱很可能早已经被别人赚了。

  你唯一能赚钱的机会,是其他人没有共识,只有你是对的情况。

  也就是你拥有「第4种认知」。

  很明显,拥有第4种认知非常重要。这不仅适用于投资,同样适用于创业商业决策

  最近美团点评副总裁王慧文在一次分享中,提到了美团可以在之前的「团购大战」中胜出的关键策略和思考。

  王慧文指出,美团可以胜出,有一个关键原因在于美团在开城市数量这件事上,跟其他竞争对手的选择都不一样。

  在2011年底,大众点评、糯米、嘀嗒团和满座,这几家大概开了25到30个城市;

  拉手、窝窝团、24券、团宝大概开了150-300个城市,团宝当时对外公开的是324个城市,号称最多。

  但美团开了94个。

  可以看到,前面的4个,开了25-30个城市,而后面4个开了150-300个城市,只有美团一家开了90多个。

  美团在开城市数量这件事上,跟其他企业的选择都不一样,美团不是开的最少的那些,也不是开的最多的。

  那么为什么呢?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策略选择。

  美团当时花了很长时间讨论这件事情。最后他们的结论是从这团购大战的终局来考虑。

  最终判断不同团购网站胜负的关键,来源于两个方面:体量和财务状况

  如果一个团购网站体量巨大,但亏损严重,那很难说它是胜利者。但如果一个团购网站体量巨大,又比别人亏损少的话,很可能就是胜利者。

  如果把所有城市按照团购体量从大到小依次累积,我们会得到这样一张图。

  到某一些城市(比如南平)时,之后的城市对总体量的贡献就会变得可以忽略了。

  从体量增加的角度来看,100名之后的城市都是可以忽略的。所以美团只开了90多个城市。

  那么怎么做到巨大的体量又亏损少呢?

  很简单,提高在这90多个城市的投入产出。具体来说,由于一线城市是必争之地,又非常难以垄断盈利,所以美团把投入的重点放在了下线城市。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大战后期,正是这些下线城市的盈利,反哺了美团对一线城市的合围,从而一举奠定团购老大的地位。

  更详细的分享,大家可以参考源码资本的文章。在这个例子里,美团对「开城市数量」就拥有迥异于竞争对手的「第4种认知」。

那么如何确保我们拥有第4种认知呢?

  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 Bridge Water 创始人 Ray Dalio决策过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Ray Dalio 在他的 “Principle” 一书里提到:

  当我们拥有一个和共识不同的观点时,我们时常是错误的。这教会我们谦虚。

  最重要的,是拥有这种谦逊,然后思考「如何做出最好的决策?」。最好的决策不必是由我提出的,我只是希望我是对的。

  基于这样的思考,Ray Dalio 在 “Principle” 一书里,提出了自己的「决策方法」。

  做决策不应该是一蹴而就的,应该至少有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理性的分析所有信息,把能想到的,最好的观点汇聚在一起。

  第二步是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压力测试。把认识的最聪明的人都找来挑毛病,这样才能找出观点中错误的地方。

Ray 指出:
我不理会他们的结论,我只在意他们得出这些结论的推理过程,这才是对我有意义的地方。通过学习他们的思维过程,我提升了成功的几率,从成功人士身上受益匪浅。

  有趣的是,Ray Dalio的方法,和巴菲特查理·芒格的决策方法非常相似。查理芒格曾经说过:

  我只有在比持相反意见的人更懂他们观点时,才会允许自己持有某种观点。

  在合适的时机,快速的放弃你原有的观点,是你能具有的最有价值的特质之一。

  你必须要强迫自己从反对者角度思考。

  其他相似之处还有很多。芒格提到:

  首先,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有哪些因素真正在左右我们关心的问题?

  其次,我会剔除掉在潜意识里自动决策的影响。

  这里的「潜意识里自动决策的影响」是指像《思考,快与慢》里的系统1(快思考)部分。这一部分往往在潜意识层面对我们的决策产生影响,但却常常导致心理误判。

  第三步,与 Ray Dalio 是相似的:找到最聪明的朋友检视他们的想法。

  毫无疑问,对巴菲特来说,这个最聪明的人是芒格。巴菲特经常提出自己投资的想法,如果这个想法通过了芒格的考验,那么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这个决策都是正确的。

  对于每一个观点,都找到持相反观点的最聪明的人来批判,会对一个人形成「第4种认知」产生极大的帮助。

  Ray Dalio巴菲特和芒格都指出,在这样的决策过程中,自己受益巨大。

  最后,我想把这个概念延伸到「学习」领域。

重新定义学习的尺度

  学习过程,其实就是认知升级的过程。

  也就是不断地摧毁自己现有的偏颇的观点,建立「第4种认知」的过程。

  大部分人学习的效果很差,在我看来,是因为使用了低效的「学习尺度」。

  一般人度量自己学习的方法,是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或自己读了多少本书。

  这其实很难获得关于学习效果的真正反馈。一个有效的「学习尺度」是我们经历了多少次认知的升级,摧毁了多少自己现有的观点。

  因为,只有这些认知的升级,才是真正能够带来改变,让你与众不同的东西。

  所以,Peter Thiel 在《从0到1》的开头提到,每当他面试应聘者时,总会问一个问题:

  「有没有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45 +1
刘十九

刘滨 Lincoln,微信公众号:求智集(ID:roadtowisdom)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