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如何给自己做职业规划?

  为什么要做职业规划?在前一篇文章里(《你要不要做职业规划?看了这个就明白了》)已作解答,无需赘述。

  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越能早一点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越能够在“起跑线”。

  本文将从“职业诊断、职业定向、职业定位”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做给自己做职业规划。

1、职业诊断——我适不适合做目前的工作

  出于HR职业习惯,我习惯从人力资源配置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一个人究竟适不适合做目前的工作,主要看是否人岗匹配——某人在工作岗位上干的如鱼得水,产出绩效高,我们就假定这是匹配的,反之就是不匹配或者不太匹配。

  这种匹不匹配,主要根据岗位工作要求,看个人特性是否适合做这份工作,其主要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绩效。

  关于“特性”,有的直接等同于性格特征,甚至直接套用某种动所呈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比方说,你乐观,善于交际,追求舞台表现,那么你就属于孔雀型的人,适合做公关销售等人际导向的工作,不适合干工程师程序员等独立性工作……

  这种判断究竟靠不靠谱,暂且不说,就其对“特性”的理解来看就很成问题。在我看来,所谓的“特性”,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擅长能力整体呈现出来的外部特征,远非性格这一点所能概括。当然,这主要还是从组织角度来看待问题,属于“外部视角”。个人如何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则是另一个视角。

  那么,如何从“内部视角”对自己的职业做一番诊断呢?

  第一、分析自己的特性。

  几年前的一天,作为求职者的身份,我去一家集团公司面试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对方的面试官是一个说话很直接的人,没有什么客套,开篇就直接抛出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急需要人,半年要招两千人,你怎么办?

  针对这个问题,我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问了他们公司目前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实际招聘需求,因为在不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情况下,任何的贸然回答都可能“入坑”。

  他开始有些不耐烦了,直接打断我:“我们的文化就是风风火火,直接解决问题,我看你不紧不慢的,没有做过招聘吧?”

  我有些不快,但心里自然明白了几分,他们表面上的招聘岗位管理其实要的是一个“纯执行”的人:“让你怎么干就怎么干”,与“管理”并不沾边。而我是一个“分析型”的人,我习惯“谋定而动”,我不适应他们的文化,他们自然更不会因为我而改变原有文化,所以面试通不过早已在情理之中。

  其实,很多特性,就是行事风格不同,有的是“立刻行动”,有的是“边干边想”,有的是“三思而行”,不能纯粹的说哪种好或坏,关键要看自己属于哪一种“特性”。那么,与其跟对方争辩,你不如去寻找那种适合你风格的公司。找工作就像谈恋爱,要彼此对眼才行。

  在电视剧《欢乐颂》里,很多人被美籍高材生安迪的数字天赋所折服,她所展现出来的特立独行和精准如公式的言谈举止,让人惊叹、汗颜,她高冷、聪慧和干练的气,让人既喜爱又敬畏。

  安迪身上的特性,都是基于她在数字方面的天赋和智商,换句话说,没有这种数字智商,也凸显不了她的自信性格

  可见,一个人的特性其实与他所擅长的地方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并且往往能够在这些方面体现能力并且展现自信:你擅长与人打交道,就去做人有关的工作,比如员工关系专员,你擅长与数字打交道,就想办法做分析师、会计师

  但我们也不能据此认为:一个分析型的人不适合做HR。实际上,HR包含了好几种工作岗位,各种工作岗位要求的能力侧重点是不同的,或许分析型的人,在人力规划薪酬管理方面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以上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特性,是你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做了很多事情之后形成的某种特质。

  第二、诊断个人的价值观

  人的外在行为习惯总有其内在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往往决定了他的价值观,乃至决定了他的职业选择

  鲁迅先生是学医的,想以此来医治国人疾病,但是在日本留学期间,有一次在课堂休息的间隙,插播一段时事电影,一个中国人被当作俄国间谍公开枪毙,围观的是一群中国人,还有很多人喊“万岁”,这种面刺激了他,让他感到十分悲哀,让他觉得,做医生只能救少数人,而唤醒麻木的人群,医治普遍的精神愚昧才是最紧迫和最重要的,所以他选择了当一名作家。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无独有偶,作家冯唐始终觉得自己是一名诗人,看看他的履历,你会发现,他绝对是一个学霸兼一个成功的公司高管:协和妇科博士,前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曾担任中信资本PE部门高级董事总经理华润战略部门总经理。

  一个人擅长的地方往往就是他的特性,但是有时候会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冲突,这时候怎么办?

  "一个人做得好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好、相当成功的事情——可能与其价值体系不吻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所做的工作似乎并不值得贡献毕生的精力(甚至没必要贡献太多的精力)。

  多年前,我也曾不得不在自己的价值观和做得很成功的工作之间做出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期,我还是一个年轻人,在伦敦做投资银行业务,工作非常出色。这项工作显然能发挥我的长处。然而,我并不认为自己担任资产管理人是在做贡献。我认识到,我所重视的是对人的研究。我认为,一生忙于赚钱、死了成为墓地中的最大富翁没有任何意义。当时我没有钱,也没有任何就业前景。尽管当时大萧条仍在持续,我还是辞去了工作。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换言之,价值观是并且应该是最终的试金石。"——彼得.德鲁克

  诊断价值观最直观的一个方法就是照镜子,每天早晨在镜子里,我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个人价值观组织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我该如何作出选择?

  诊断自己的价值观,另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自问自答,可参见《如何提高个人身价?》里面提到的一些问题。

2、职业定向——将来我要做什么?

  预测将来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根据一贯性原则,我们可以凭过去类似情景下作出的选择和判断,来预测一个人的未来走向。

  有人说,你今天做的事情是三年前选择的结果,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造成你今天的现,一定是由无数次行为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而梳理这些历史,你总会发现一些内在逻辑在支配着你的行为。

  有关组织管理理念和工具已经太多,而给到个人的职业管理工具却太少,就是市面上流行的那些职业测试工具,多半也只是测试个人职业倾向——发生在将来的不可知的事情或者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而已,并没有真正全面的、结合历史的诊断。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做了这种职业测试的人,不仅没有得到切实的帮助,反而更加困惑不已的原因。

  不能承认和正视自己的过去,就不可能开创真正的未来。所以,在为自己规划未来的时候,下面这几个方面非要做到不可。

  第一、区分事实和想象

  “我想有一份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这是你想的,本身没有错,但你有没有为此付出过努力?

  事实上是你根本没有付出过任何努力,只是想一想而已,没有把这个变成事实。

  想象就是脱离了自己掌控范围的那些事情,而事实则是依据你已具备的资源能力,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有人热衷于玩商业模式和资源整合游戏,对一些名企的商业模式创新如数家珍,但是具体到自己身上,却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即便设计出来了一套堪称完美的商业模式,最后发现,竟然没有实施这个商业模式的人。

  你是你,别人是别人,这是最大的不同,人家是从1到N,可以创新商业模式,你是从0到1,你凭什么整合别人?别人又凭什么心甘情愿被你整合?虽然那些商业模式你看的很清楚,但是你够不着!

  由于你的资源跟别人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所以,同样的商业模式,同一件事情,别人能做,你不能做。那些商业模式和美好蓝图不过是你的想象,而你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才是你的事实。

  第二、区分喜欢与应该

  你喜不喜欢目前所做的工作?答案有三种,一种是喜欢,一种是不喜欢,还有一种是无所谓喜不喜欢。

  喜不喜欢,这里面的原因当然有很多,要么是习惯所致,要么是生存所迫,要么是工作环境氛围决定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内心里的认不认同,没有价值认同,就很难说是真心喜欢。

  但是,有些工作不是给你喜欢的,但它同样需要人做。在通往自由之路的地方,不会那么一帆风顺,有时候它需要你付出额外的努力,甚至为此牺牲掉自己的喜欢。

  如同一个工程师,他喜欢一个人埋头工作,最好没有任何人打搅,他享受一个人独立工作时的感觉。但是,他要让自己的工作变的更有价值,有时候就不得不暂停手头上的工作,与团队的其他岗位和人员打交道,让团队成员认识到他的工作价值,以便提供更好的支持与配合,共同达成工作目标。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喜欢,拒绝与人沟通合作,那么,他即便能取得一点成绩,也会极其有限。

  一个人做一份工作,首先是作为职业人的身份来开展的,而职业人的衡量标准就是应不应该,而不是喜不喜欢。只有带着职业使命感去工作,才能在岗位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确定放弃什么。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说的其实不是选择问题,而是机会成本

  什么是机会成本?就是你的付出不是成本,放弃的那些才是。经济学认为,只有那些你干了这件事就干不了的其他事中,价值最高的那个才是成本。

  但是你以为你能做价值最高的那个吗?比如量化策略研究员,也许你根本不具备数数方面的天赋能力,做那个会非常吃力,可以说,量化策略研究员根本不是你的东西——不是你的东西不算是放弃。

  反而是做哪一件事情更有优势,更容易实现,那么放弃的这件事,才是你的最大代价。这么说来,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优势。

  当然,也要看工作本身是否符合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如果不符合,即便提供了很好的待遇,也要主动放弃。

  有个做软件测试员工入职一家金融公司,待遇很高,但她很快提出了辞职,原因在于这家金融公司的岗位要求与当初她的设想有些偏离。

  她有一定的软件开发基础,想做的是”自动测试”,但是她入职以后才发觉,这家证券公司需要的自动测试是一两年后的事情,目前的人工测试就能满足需要,招她进来是为了将来作储备。

  由于人工测试的工作内容重复性高,她认为没必要再重复下去,那是在浪费时间。而她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又非常清晰,所以很快就提出了离职

3、职业定位——我做什么最有优势?

  说到底,职业定位,就是在何时何地,如何更好的找到自身优势。

  ——与别人相比,我在哪些方面更具有优势呢?

  韩寒被称为“赛车手当中最好的作家,作家当中最好的赛车手。”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成功的自我营销

  找到或者打造自身的优势,首先是从找到差异化开始的。比方说,与一般的开发人员相比,我的技术能力更强,与技术能力更强的人相比,我的沟通能力更胜一筹……

  所谓的差异,其实最直观的表述就是:做不了第一,也要做唯一。(可以采用SWOT工具进行分析)

  找出唯一之后怎么办?当然是不断强化它,成为专业选手。诚如一些职专家所说:“我未必忠诚于工作企业,但我一定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其实好好想想,不无道理。

  与专业选手相比,当我们实在找不到自己优势的时候,可以选择渗透进入的方式,包括对行业公司岗位的有目的的选择。例如,想开一家小店,但是对这样的小店运营一无所知,有哪些低成本的进入方式呢?

  一种是通过打工方式,潜伏到一个同行业的公司里面去学习技能、积累经验,这种方式其实最为普遍,很多老板往往是在一个公司做销售,或者做出成功的产品后,自己出来创业的,段永平OPPOVIVO幕后老板)就是个成功的例子……可以说,一大部分的老板先前都是认认真真打过工的,甚至是在很多不起眼的小事情做起来的。

  一种是投资方式。这又分为两种,一是自己直接投钱,做投资人,不涉及具体经营,如果是这种方式,选对人最关键。二是自己投钱又负责具体经营,以这种方式进入,好处是边干边学,亲身参与到经营的各个方面,不好的地方是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甚至说要走很多弯路,那么从时间成本上来看,是比较高的,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个潜在的“学习经验曲线”,作为一个后进入者,必须走过那些路、翻过一些错误以后才会明白,究竟何为正确。

  罗马绝不是一天建成的,一种优势的建立,需要持续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否则再好的职业规划和策略都是白瞎。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主要是从职业诊断、职业定向、职业定位三个方面进行,核心观点如下:

  1、根据现分析自己的特性并且诊断个人价值观

  2、区分事实和想象,区分喜欢和应该,然后确定该放弃什么;

  3、找出自己的优势(使用SWOT工具)并且想办法进入,不断积累和强化。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14 +1
喻德武

任职企业管理顾问和人力资源总监多年,擅长工作实用技能分享,领英洞察专栏作家。公众号职场玩技(ID: jianghuwuge123)

复制成功
职业规划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