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限制你学习的,不是贫穷,而是……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明显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也就是说,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儿童常常是在进入小学之前就接受了良好的学前教育,而那些家庭贫困的儿童在学前没有钱请家庭教师,没有钱购买启蒙读,进入小学后,二者在学习能力和成绩上自然会产生明显的差距。有关研究证明,这种差距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升学率、学历甚至将来的职业社会地位上的两极分化

面对上述情况,一股要求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呼声不断高涨。在当时这种强大的社会压力下,美国政府出台了一项“补充教育计划”,试图通过大众传播和其他手段来改善贫困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条件。通过制作儿童启蒙教育的电视系列片,利用电视媒介来缓解贫富儿童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就成为“补充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项目。于是,针对这一目的制作的《塞萨米大街》(又名《芝麻街》)电视系列片应运而生。

然而,在对该系列片播放后的实际效果的研究中发现,在贯彻这个意图方面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这一举措失败了。《塞萨米大街》播出后虽然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总的实际效果却是扩大了贫富儿童之间在学习能力和成绩方面的差距。因为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那些富裕儿童。

1.知识沟理论的内容

这部以缓解受教育条件不平等为目的的电视系列片,播出后的实际效果表明,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将同样的知识信息传送到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角落,人们在接触和利用传媒的机会上并不存在平等与否的问题,然而它所带来的社会结果并不是如此简单。

对此,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为主的“明尼苏达小组”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于1970年在《舆论季刊》上提出了“知识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蒂奇诺提出的“知识沟”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揭示出造成“知识沟”的根源在于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低不同。

日本学者儿岛和人认为,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知识沟”的存在是一个事实,它不仅表现在贫富阶层之间,而且会广泛地表现在性别、年龄、职业行业群体、地区、民族、国家以及文化之间。这些或许是蒂奇诺在分析“知识沟”的原因时所忽略的一个方面。

为了缩小“知识沟”,有许多学者提了两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从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者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例如对一定收入以下的家庭或地区实行价格优惠,以推进硬件在全社会的普及程度。

第二,在“软件”方面,必须提高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的能力”。此外,还有学者提出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激发他们强烈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勤奋、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如果他们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没有勤奋、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仅仅把电脑、电视等传媒当成娱乐消遣的工具,缩小“知识沟”的目的是难以实现的。

2.知识沟理论的否定

与“知识沟”理论持相反意见的是J.S.艾蒂玛等人提出的“上限效果”理论:指个人对特定知识的穷追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于停止下来。它是对“知识沟”理论的否定。

虽然由于个体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达到某一上限的速度也有快有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高者与地位低者都会先后获得饱和,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窄、变小。

通俗地说,艾蒂玛的观点表明,由于大众传媒信息传播活动的作用,社会的“知沟”一开始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但最终还是会缩小,其理由是由于三个“上限”的制约:

第一,信息源的性质所决定的“上限”。大众传媒传播的知识只是某一范围、领域,某种程度上的“一般”知识,并非是“高、精、尖”的知识。无论处于什么经济地位的受众,都不可能从大众传媒中获得超过这个范围、领域、程度的知识。

第二,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在大众传媒的受众中,那些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在感觉到自己的某种知识已经充足的时候,就会自动减慢或停止对这方面知识的追求。

第三,现有的知识已经达到“上限”。如果受众个人的知识程度已经高于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他们便不会再通过大众传播去寻求知识。

3.上限效果理论的不同意见

“上限效果”假说提出后,学界对此也提出了不同意见。学界认为,“上限效果”假说所说的“上限效果”,虽然在大众传媒受众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获取过程中是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个假设也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从大众传媒受众个人在整个一生追求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这个“上限”是否一定存在,还需要进一步考察。这是因为,受众个人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领域追求获取某一特定知识会出现“饱和”,这些知识的增加会出现停顿。这时,他们就会开始对下一个新领域的知识的追求与获取,这就必然会增加他们的知识总量。

第二,知识是会不断更新,逐渐老化的,那些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在追求获取知识方面即使在后来某个时候到达了社会经济基础位高的人的“上限”,而这时因为时境的变化,他们获取的知识的实际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那种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的观点是不成熟的。

一些学者认为,个人在一段时间内追求某种特定的知识的过程中,这个“上限”可能是存在的。但在一个人一生追求知识的整个过程中,这个“上限”是否存在还是一个问题。如果“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识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很幼稚的”话,那么,“上限效果”理论正从反面说明了“知识沟”理论的正确性。

小编认为蒂奇纳的知识沟理论和J.S.艾蒂玛上限效果理论提出时都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知识沟理论揭露出贫穷限制了我对知识的吸取程度,有一定的解释;上限效果理论揭露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知识也只是知识的反复复习与反复吸收。总结就是,知识的学习是很必要的,学习新的理论与知识都不是能随便停止,并且知识的等级与范围也是没有局限的,随时都在更新。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23 +1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5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怎么对于我来说 限制我发展的正是贫穷呢!比如acca到现在都没凑齐

2017-12-02 12:59

回复Nguyen123:穷人想从1层一下子跳到20层是不可能的,但通过不断的涉取知识可以从1层上升到5层。

2017-12-02 22:48

@Nguyen123 你好,请问你也是想学ACCA吗?

2017-12-03 08:40

@初阳暖照 怎么身边人都在考这个啊

2017-12-03 23:20

@止戈 这个证书在中国很火,而且学习这个,能够学到很多知识。但是我现在在考CMA。你呢?

2017-12-05 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