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古训:和气迎人,大度看世界;静气养身,从容过生活

以和气迎人

《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育焉。”

和,是中华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也是人与人交往的金科玉律。以和气迎人,万事顺利,与人交往时态度温和柔顺,就能化解一切的不和、误会、冲突、矛盾。

交往之道,只在一个“和”字上。心和则气平,气平则胸宽,胸宽则自谦,谦恭则处众。正如《增广贤文》所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

《论语》中讲“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和气待人,就是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棱角和脾气,和气就是正视别人的个性,包容别人的脾气和棱角。

孔子伞”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说:子夏有,跟子夏借。

孔子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很吝啬。如果我想他借伞,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自己肯定会心疼。

这就是以和气迎人,不要逼别人做他不喜欢的事,不要让别人难看。要以和气包容别人。

用这样和气的眼光看人,看世界,你会发现世界真的很宽广。如果我们以和气待人,尊重别人的个性和脾气,世上就没有看不惯的人;如果我们以和气做事、看事,就没有看不惯的事。

以静气养身

一杯混浊的水,静下来才会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

静能克服人身上的烦躁、焦躁、急躁。只有人心静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细细品味生活。而慢是静的前提。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是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他认为,只要我们常养心中的静气,在大事处理上就能游刃有余,

曾国藩年轻做事,难免有心烦气躁之时。他的老师理学大家唐鉴先生送给他一个字——“静”。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获益良多。

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之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为让气氛更宁馨些,还往往点上一支香。每见到这种情况,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扰他。

曾国藩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整天慌里慌张的人,难成大事,就是因为缺了“静”和“安详”的智慧。

不仅如此,静坐还能让人身心健康。是养生的好方法。朱熹自述:“中年以后,气血精神能有几何?不是记故事时节。熹以目昏,不敢着力读书。闲中静坐,收敛身心,颇觉有力。”

朱熹在中年之后,身体况不太好,容易疲劳,时常患病,特别是视力下降很厉害,他时常通过静坐的方法收敛身心,甚至于胜过服药的效果。

曾国藩一生非常推崇静坐,他的修身12法就有静坐一条,静坐四刻,如鼎之镇。静坐四刻,即每日不限时间,静坐一小时,用以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这和现代的冥想养生如出一辙,静坐以清除杂念,放松身心,亦可常思己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11 +1
儒风大家

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传承经典、经世致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承者。

复制成功
文化  态度  个性  人才  曾国藩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