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跨国职场经历分享

受内心的驱使,我想尝试一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无奈当时所服务的这家能源公司没有中国业务,所以我萌生了跳槽的念头。

记得当时在网上自己搜寻不同公司的信息,同时按照在德国的申请工作的标准套路,把自己的履历和相关资料工工整整地装订好,贴上一张能展现自己风采魅力同时又低调的标准照,最关键的是要写一封有针对性的诚恳的,能直接引起对方公司注意的申请信,并用当初对待自己的毕业论文一样的认真态度检查整理好所有文件放进信封,寄出去后就静候佳音了(当初我的毕业论文光是对格式和标点拼写就自查了无数遍,还请不同的德国同学朋友帮忙阅读检查了好几遍后才敢交出去。不拘小节在德国人的字典里是不常看到的)。

通常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我都会收到对方的回信,大部分当然是标准式的拒绝信(为什么我要说当然是?),也有告知我申请收到让我静候下文的,最后个别的当然也是我最愿意看到的,就是让我前去面试的邀请信了,从来没有经历过投出去申请后石沉大海的情况。这种比较规范的书信来往体现了一种相互尊重,也能在社会上更好地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吧。今天的中国已经全面进入网络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能快速便捷地把不同的人们连接在一起。如果我们还能发明一种新的网络,把人们能够更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地联系在一起,那我们的世界就会更美好了。

我在德国的第二段职业生涯是在蒂森克虏伯集团度过的。蒂森克虏伯是德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同时也经营如电梯和汽车零部件等诸多业务,集团的前身在历史上曾经生产过军舰大炮,集团总部和我第一家雇主一样也是位于鲁尔区。我当时主要服务于汽车零部件业务块的一家子公司,位于德国西部与法国接壤的一个州,萨尔州。

Mr. B (作为我文章里对他的姓的简称)是我服务的这家集团子公司的人事经理。我为什么称呼他Mr.,而对之前的同事Frank和Peter就直呼其名呢?因为这也事关德国文化。在德国人们之间一般都相互以姓称呼,而非名,再加上先生女士等称谓,同时在以姓互称时要配上尊称,就是中文的“您”称谓。只有相互之间有较熟的交情了,或是年轻人之间才会相互之间以名互称,同时用上中文的“你”称谓。当两人之间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尊称后,如果自认为交情更深了,其中一方会对另一方提建议说,我们现在可否用“你”称谓来称呼了?一般对方都会答应,这时两人会互相握手,郑重地用各自的名自报一下家门,表明现在大家可以使用“你”称谓,并可直呼其名了,尽管说不定在这之前这两个人已经相互认识或共事很多年了。

这种看似刻板的做法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了德国人直率的性格一面,因为毕竟大部分人之间是有一定距离感的,心里也没有意愿真正想走近对方,那就在表面形式上也直接地保持这种距离感,而不去刻意隐藏它。

只是当这种在德国社会天经地义的做法遇上了外来文化时,有时就会显示出它的别扭了。比如我们在和国际友人们用英语开会的时候,德国同事之间也会入乡随俗地相互之间直呼其名,因为这是英语文化嘛,而且英文里也找不到“您”这种尊称。而一旦国际同事离开了,德国同事相互之间又回到了德语交流态时,他们便又会自动切回到之前的相互尊称状态。这在我看来就有些滑稽了。

Mr. B 当时大概50岁上下,有着修饰整洁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当我第一次受面试邀请来到他宽敞的办公室时,直觉告诉我他是个和蔼的人。在他那张会客桌边坐定后,我们开始了开诚布公的面试谈话。他也跟我介绍了他们公司正在筹划一个较大的中国投资项目,所以他们集团公司把我的简历资料转给了他们。

整个谈话在我看来简单轻松,事后有一次Mr. B跟我说,在和我第一次谈话的头15分钟里他就作出判断我是他们想找的合适人选。我事后也在想,这可能与我当时已经比较适应和融入德国文化有关系吧,但他的和善真诚也让我感到放松,能更自然地在他面前表露自我。而且我也联想到,在第一次我们的谈话中,我隐约觉得他同时也在观察我的姿势细节,并在不经意间把他自己的姿势也调整到和我靠拢。对这一细节我从没考证过,在之后的工作中我和Mr. B 的交集也并不多,但我相信他当时的这些小细节无意间加深了我对他的好感,对我们之间的坦诚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联想到我们在做人事管理工作时有一堆的工具指标需要应用,包括一些标准的面试问答等,我们当然需要它们来规范我们的工作,但可能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本身就没有真正的标准流程和答案,更需要我们把它当作一个永恒的课题不断去探索学习。Mr. B 也是我后来每年圣诞节互通问候邮件的人之一,他早几年也已离开原公司,自己成立了一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听说业务还很不错,相信这也是他待人接受到认可的一个体现吧。

经历了第一次顺利的面试后,我被Mr. B邀请进行第二次面试。这次有专业部门Controlling的负责人也一同参加。经过一番问答之后,专业部门和Mr. B 同时表示出对我的认可,于是Mr. B说,今天公司老板CFO,Mr. A,也在公司,他们想让他也过来和我认识一下。

在经过一番等待之后,Mr. A,一个50岁出头个字不高,但一身精干同时带着一脸严肃的CFO终于出现在了会议室。现身后他的第一句话是冲着Mr. B和Controlling负责人说的“看样子这个候选人的面试回答让你们比较满意是吧?”我只觉得一股异样的感觉扑面而来,打破了之前的轻松和谐气氛,我对面坐着的他的这两位下属面色也拘谨起来,但又感觉他们好像早已见怪不怪,习惯了CFO的这种腔调似的。接下来我只记得经过很短暂的问答之后Mr. A 就又离开我们继续他之前的重要会议去了。再之后我就得到了该公司的聘用合同了。

Mr. A是这家公司后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职务。在公司里他主导负责我也参与的中国投资项目,所以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的行事风格。在我眼里,他身上既有强大的职业精神,事无巨细他都亲力亲为,精神百倍地投入其中,用他严谨慎密的思维对不同事进行分析判断,但同时又相当固执己见,对一切他不熟悉的事物持有怀疑和批判态度,并会毫不留情地挑战它们,但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看清事情本质,帮他找到合理的判断。他的家乡也是在德国鲁尔区,听说之前他在集团总部负责Controlling工作,好多年前被派到这家子公司CFO一职。所以这自然让我联想起了我的前同事Peter,联想起了我所熟悉的固执坚韧,直截了当的鲁尔区性格。这样的性格在我所了解的德国职里还是相当有市场的。

再回头说一下我的老东家能源公司。我的新工作落实后我就在那里提出了辞职请求,老板能够理解我的追求,所以给了我一个好聚好散的姿态。

在德国公司里一般都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就是新进员工会邀请同事们进行一个简单的办公室聚餐,其实就是准备一些点心小吃饮料来招待一下大家。有谁过生日了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邀请大家庆祝一下,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一种仪式来表示对大家的尊重,这时办公室同事也会以集资的形式买一样生日小礼物送给当事人表示祝贺,以此来相互联系感情,增进和谐。我也以这种方式在办公室庆祝过我的入职及数次生日,当时我的贤内助起到了关键作用,每次都帮我准备好简单但是精巧的中式小点心,像春卷之类的,每次都会得德国同事们的赞以及吃不绝口,为我一再树立起在公司的光辉形象。

有加入就有离开,我现在已经记不清在我的“离职典礼”上我是否仍旧端出过春卷等小点心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Frank在那天当着大家的面为我朗读了他精心准备的为我送别的风趣幽默的话剧段子(写话剧段子是他的一个爱好),其中就包含了我当时的房东老太对我高喊“这是绝对禁止的!”这一场景

辞旧迎新,我踏上了开始新工作的旅程。


By 叶玮玮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7 +1
景红

景红,亚洲知名猎头公司仲望咨询总经理,在人力资源行业拥有15年以上的资深经验,LinkedIn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景红空间(ID:JinghongJoyce), 微博:Joyce-景红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