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王阳明:做事,是最靠谱的修行

《宋史·朱熹传》中有一句话说:静时有动时无。

这点出了一些读书人和修行人的通病。只重视静修、静养,不注重在实践中把握、体悟。

所以大多数人都是平时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一到关键时候大脑就一片空白。这就是静时有动时无。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面对东吴群儒,他说出的“坐而论道无人能敌,临敌应变百无一策”是对这类人最好的定型。

中华文化想来都是应变、求变的,这从《周易》就可以看得出来。“神无方而易无体”,一切都是变化的,不是一层层不变的,真正的修行就是要适应变化、把握变化。

阳明曾经举过一个例子:

自己评定宁王判断的时候,与宁王对战时处于劣势,王阳明向身边的人发布火攻命令,那人无动于衷,他说了四次,那人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

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王阳明对着竹子“格竹”,7天7夜没有一点收获,反而大病一。他反思这种修行是片面的,脱离实际的。

《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与弟子的这样一段对话。

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认为,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王阳明所说的静、寂、定,这些都不是纯粹的静止,无论是动还是静都是我们磨练自己,追寻本心的过程。所以王阳明是不会同意那些一味强调虚静的理论和做法的。

《传习录》中还记载阳明语录: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若能收摄心神,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也是修行。

阳明认为,只要处理好自己的内心,就连吃饭也可以当做修行。那就更不用说工作了。

王阳明从不劝人脱离工作去修行。人心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他对一位官员说:

“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修行。当你判案时,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

这都是修行。

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为修行而修行,以为只有在远离红尘的古寺、道观才能修行,认为只有静坐才算修行。

这种修行的观点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着相”了,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21 +1
儒风大家

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传承经典、经世致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承者。

复制成功
人才  工作  修行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