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什么是哈佛?万字深度为你解读(收藏版)

1、哈佛大学的风采

美国麻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 State)波士顿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大学城,面积并不广阔的市区座落超过十所大学,其中的哈佛大学与麻州理工学院更是声名卓著于世界的顶尖大学,因而可知波士顿所创设的大学,其目的绝非纯为增加大学受教育人口来增加大学生的人数,而是建立迥异于一般大学的教育制度,培植其他地区大学所未培养的人才

基于此种观点,其所建立的大学都强调彰显它的独特性,于是哈佛大学或麻州理工学院的校园环境的建造独特,教学、研究与行政制度独特,校园文化及发展方向独特,以呈现大学的独特学术风格,来吸引并激励充满追寻理想而雄心勃勃的知识青年前来加入学术研究的殿堂,接受博学鸿儒型的学者教授之教导与熏陶,培养自我的才华能力及高尚人格,达到「出人头地」、「服务社会」的意愿。

哈佛大学位于波士顿北方的剑桥市(Cambridge City),而哈佛大学地铁站就是「哈佛广」(Harvard Square)。这个地方在17世纪有700位清教徒拓荒成立了「新村」(New Village)。在哈佛大学地铁改建前,哈佛广场中间的书报店原本是地铁的出口,其外观还保留「哈佛广场」几个英文大字,以激发人的思古幽情。

其实,哈佛大学到如今仍然延续英国剑桥大学的学术传统。这连哈佛大学建校时代的校长领导者,都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接受教育的熏陶,于是在「历史文化抉择」及「教育目的趋向」之前提,哈佛大学仿效剑桥大学的大学制度、延续剑桥大学教育精神及相关制度,实具有或多或少的天主教意味。学校行政的重要事务由天主教教会处理、一般的事务由教授及学生代表商议处理,政府绝不会干预,保持大学的本质就是自由研究学术的殿堂,其学术是以哲学为轴心,联系所有领域的学术思想,以建立学术思想的完整体系。

每一所大学都是无法依赖现代化或现代化建设,来表现彼此的差异,唯有历史及文化超乎有形的质,具有形而上的独特精神价值,才能表现这所大学和其他大学的明显差异及超越的学术地位,于是世界只有一所剑桥大学、只有一所哈佛大学、只有一所巴黎大学、只有一所莫斯科大学、只有一所东京大学

在哈佛大学的师生都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能够代代延续「哈佛人」的传统,这就是哈佛大学的历史、文化所呈现的学术风格。其实,哈佛大学的历史及文化所呈现的学术风格,实充盈着人文思想的意味,使其师生流露出诚正人格、宽广视野、择善固执、爱人如己、服务社会的人文素养及情操。

诚如创立「相对论」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所说:「只教导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或许能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使人具有一个整合的人格。」最重要的是透过教育给人们对于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受,人必须对周遭属于道德性质有亲切的感受,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期望和人生的痛苦有所了解,才能和别人与社会有合适的关系。」

可见具有以「人」为本深厚精神涵意的人文思想是展现独特文化价值资源,流露历史与文化的不朽生命,造就一个人、一所大学的光辉灿烂。

哈佛大学具有学术与人文鼎盛的校园和表现其卓越的国际化教育,其信条为学术价值国家愿望及国际面向。曾任哈佛大学校长鲍克(Dr.DerekBok)勉励他的学生:「世界就是哈佛大学学生的教室和开创空间。」

殷切的期盼哈佛大学学生要具有世界观的人文精神而其大师级教授及资质优异的知识青年都埋首于研究室、图书馆或实验室夜以继日地研究,并随着时代思潮不断进化,力求突破与创新,来创造新知识、新技术、发明或提出新学说、新理论,促使社会繁荣、人类进化、迈向颠峰,以扮演领导国际学术的重要角色。

哈佛大学身为世界顶尖的著名大学,它的研究学科领域广袤、研究水平卓越,造就各种领域深具正确视野的学者专家,形成「未来睿智」(Future Smart),能够了解世界未来趋势,为人类社会塑造更理想的未来,思考利用未来趋势的方式,创造顺应趋势并塑造领导趋势的能力,而能够永续经营(sustainability),使每位大师级学者教授成为更具竞争力,因其本着「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的具体而真诚宏伟气象,所以每当国际上发生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贸易、外交、教育科技医学环保、太空…问题,任何国家官员、学者专家或媒体记者几乎都会前往哈佛校园请教相关领域的博学鸿儒的教授学者。

所以,哈佛大学的学术文化远在一般政治家之上,因为「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而大学之眼,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因而,哈佛大学在当前21世纪「科学文明关键时代」的世界是一所最具影响力、最具竞争力大学之一,即处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面对风起云涌的激烈竞争及变动的形势,依然能够展现其引导国际学术及文化并结合众多有识之士接受挑战、顺应挑战、战胜挑战,流露卓越的智慧及强韧的毅力。

再者,哈佛大学藉由独特优美校园、学术自由传统、悠久学术历史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人格,表现「独立思考,道德理性」,创造现代化的生活态度,摆脱外界质欲望的蛊惑,以理性的价值判断,实现真实和善美满的人生,促使人类社会和谐进化。

2、优美校友的意涵

哈佛大学与其他所有大学的本质完全相同,它是一个知识社会,它的校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活动,而哈佛大学的优美校园环境,不仅是博学鸿儒的学者教授讲学论道的地方,而且是陶冶学生养成独立自主人格,进而形成程独特「校风」与「学风」,使得授课的学者教授与孜孜向学的知识青年,都以「哈佛人」为荣,已有别于校园外的校园文化(dominant Culture)。

哈佛大学附近有一条查理斯河,河边有嫩绿的青青河畔草,经常倘佯着年轻的哈佛大学学生,不时飘过一叶白帆,悠悠划向上游的船埠,一群群白翎灰羽的鸽子,偶而飞过弧形的拱桥,平添了不少优美的气氛与联想,彷彿天地间是一片平和安详的氛围,没有扰攘、也没有愚昧、狡诈、残暴和斗争的景象。

整个波光潋滟的大地显得既空灵又生动,宛若是一个理想世界。有如古希腊哲学柏拉图(Plato)所说:「最高级的休闲娱乐,就是安静下来感受世界。」人们只有在安宁时际,敞开感官,感受生活环境的真实善美,产生喜悦的心情,进而才有唯美气质及浪漫情怀的生活魅力

在哈佛大学古旧庭院的宣传照片绿色盎然,有树林又有草地,周围环绕着棕红色的古老建筑物,多是新生宿舍,这张照片有三五成群的青年学生坐在草地上聊天。在这个庭院中竖立着哈佛大学创立者约翰·哈佛(John Harvard)的青铜雕像,在这座青铜雕像的鞋尖处显得特别明亮,那就是据学生口耳相传摸了约翰·哈佛青铜雕像的鞋尖的人就可以带来好运,以致他的鞋尖不间断的被学生或游客抚摸显得亮晶晶。

在这座约翰·哈佛青铜雕像底座写着哈佛大学创立于1638年;其实哈佛大学是承继1636年由清教徒(亦称新教徒)所建立的「新学院」(New College)而来的;第二是约翰·哈佛并不是哈佛大学的创立者,哈佛大学的创立者是包含约翰·哈佛的一群人共同创立的,约翰·哈佛是创立哈佛大学第一位捐款者,他死后捐出一半的遗产及毕生所有的藏书给哈佛大学,于是当年哈佛的校长及领导阶层决议以他的名字,将原来的「新学院」改名为「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第三是这座约翰·哈佛青铜雕像,根本并非约翰·哈佛本人,因为约翰·哈佛虽是第一位捐款最多的的建校者,可是他坚决认为捐款建校是由无数人共同出钱出力的成果,不要塑建他的个人雕像,形成「个人崇拜」,于是就没有人知道约翰·哈佛的真正容貌,因此就寻找哈佛大学某位帅哥的样貌做为约翰·哈佛的面貌。

然而,哈佛大学的师生们深知这座创校者约翰·哈佛青铜雕像有三个问题存在,但并不予改正。其实,它却具有哈佛大学的真正教育意义,就是希望我们千万不要被外界景的样貌形式及其所记载的文字所迷惑,而误认景物的样貌形式及其文字陈述是正确的,就由衷的相信无疑,那就是充分表现自己「把耳朵当眼睛」的愚蠢及无知,更违背哈佛大学师生研究学术必须独立思考、反省批判。寻求真理的原则。

诚如,哈佛大学的校训就是拉丁文所写的「Á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Sed Magis Amicus VERITAS(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斯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网络上曾经流传一张「凌晨四点钟哈佛大学图书馆」的照片,整个自修室里坐满挑灯夜战学生勤奋读书的情境,而自修室的墙壁上写的「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时学习,你将圆梦。」激励学生及时努力读书的格言,可是在网络上或许会意外看到有哈佛大学学生戳破那张学生在图书馆自修室里认真读书和勉励学生及时努力的照片是伪造的,因为哈佛学生都是资质优异、领悟力敏捷的学生,才不会呆呆板板地读书。

而这座「温纳德纪念图书馆(Widener Memory Library)」并不开放给学生阅读,除非有教职员同行,才能进入图书馆阅读书籍或自修,每一个自修桌上都有一盏相当高雅的绿罩灯提供给学生使用,而所有教职员或学生座位几乎每日都座无虚席。

哈佛大学温纳德纪念图书馆的纪念厅炉壁中央挂着哈佛大学毕业校友温纳德的画像,他在28岁时即1921年在铁达尼号罹难。在温纳德罹难之后,他的母亲捐献350万美元,建造这间以「温纳德」为名的纪念图书馆,当时图书馆收藏了温纳德母亲所捐出的三千多册书籍,后来温纳德纪念图书馆累积到三百多万册藏书,而哈佛大学当初向温纳德的母亲承诺为使哈佛大学师生能够永恒怀念温纳德母亲捐献建筑图书馆的美意,永远保持温纳德纪念图书馆原始风貌,让哈佛师生有一座永恒纪念性的图书馆,来唤起曾经在这座图书馆焚膏继晷研究或阅读的人长远怀念,所以绝不改建或改变这座图书馆地面上三楼建筑物

因而,为容纳越来越多的藏书,只有往地下发展,一层一层慢慢开挖,目前温纳德纪念图书馆已达地下七层。

温纳德纪念图书馆对面就是哈佛大学纪念教堂,这个教堂是提供给哈佛教授、职员及学生做礼拜及相关的宗教活动,教堂的神职人员完全不介入学校行政事务,而教堂里面两道大墙记载着两次世界大战及韩战、越战期间牺牲生命的校友姓名,以引人深思并反省战争伤害国家社会菁英分子宝贵生命的遗憾,惟有和平,才能使国家社会各领域的菁英分子贡献卓越的才能智慧,以促进社会繁荣进步。

这个教堂每到夜晚就会发射洁净明亮的灯光照耀着纯白色的纪念塔。虽然,哈佛大学校园基本上并不对外界开放给电影或电视拍摄场景,但是这个教堂里纯然白色典雅的尖塔,却非常吸引无数观众的注目,它经常出现在电影幕或电视荧光幕上,有心人还特别标榜这是美国最古老又最好的哈佛大学优美校园,让无数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哈佛大学校园的宁静、细腻、宏伟而着迷历史的时空交会。

其实哈佛大学的师生之所以能够有温馨、舒畅的学术研究校园环境,实得力于良好教授及优质学生之外,更有高度行政效率的良好员工(Staff)之负责尽职的工作态度与风气,使得学校事务运作顺畅,符合学校的教育理想目标

同时,其大学学生宿舍辅导管理学生的导师,乃是由颇具学术地位的知名教授担任,由某些知名教授在宿舍中向各学院各学系学生、以及各国留学生混合住宿的学生,讲授有学分的人文思想课程,使研究不同领域或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能够互相接触、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接纳、互相包容、互相关怀、互相欣赏、互相尊重,来培养学生充满清净、谦和、无私、包容﹑真诚、博爱的心理,表现谦虚、知足、圆满、欣悦的人生智慧,发挥恭敬心、真诚心、利他心,服务人群社会,展现哈佛大学学生完全迥异于其他大学学生的典雅气质与高尚人格特质,实现服务人群、造福社会的真善美之行为风范,真正荣耀哈佛大学的英名。

3、学术自由的传统

从哈佛大学创立于1636年,迄今382年,依然保持甚多因袭英国剑桥大学的学术传统,这就是大学的目的,在培植一个完全的人,以整个人的人格为教育本质,学术的研究态度为自由发展,政府绝不干涉大学的人事行政,使学术研究的分科趋于多元复杂化,而以哲学为中心,来联系各种不同领域的学术思想,以建立组织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培植每位受教育的知识分子成为所谓「专门人才」或「科学技术人才」,不但能够有其各人的独特见解,而且更能够来将其个人领域思想完全融贯于哈佛专精的思想系统,表现学术的完整性、优异性及圆融性。

哈佛大学382年历史,光荣校誉之所以屹立不摇,抗拒外界质蛊惑或政治与宗教意识形态的干扰,实依赖风骨嶙峋毅力强韧的学术巨擘,坚持学术必须充分自主,不容外力干预的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所谓「学术自由」涵盖了「教自由」(Lehrfreiheit)及「学自由」(Lern freiheit)已是现代化大学的座右铭。

因为学海无疆,知识无涯。学术界若安于现、屈服传统、降服于权威,则真理永远蒙蔽不明、心智潜能无法开展,埋没能够思考有创见能发明学说的真才实学人才,则人类社会不但不能发展,而且停滞不前,甚至于草木同朽了,则大学就无存在的价值可言。

哈佛大学所坚持的「学术自由」理念,乃是基于人的本性所呈现的灵明之心,体察天地万物及人类社会生存的真实道理,于是其具体表现是不畏权势,执着于学术真理的奉献与付出,勇往直前,竖立令人肃然起敬的哈佛校园独特的学术风格。实来自于它所渊源的英国剑桥大学创立时际教授们为争取并坚持「学术自由」价值观念而来的。其历史就是英国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所在地牛津这个地方,在1066年时,已成为1000个住家和11个小教堂的英国小市镇,是当时英国第六大的市镇,这个市镇的经济发展繁荣完全依赖羊毛和纺织,天主教会的势力早已延伸到当地,而政治领袖拥有一个自己的皇宫。在1117年时已有不少学者聚集于牛津,讲学论道,学者之中不少来自巴黎与诺桑顿(Northampton)。

他们享有充分讲学的自由,并未受到当地政治势力或宗教势力的干扰。当时住在牛津市镇的学者与当地居民因租佃发生纠纷,而在1209年爆发激烈冲突,进而械斗,当时牛津大学学者教育与市民都互有死伤,致使牛津大学的教授学者基于中世纪的学术机构或研究机构享有「学术自由」的研究待遇,即依赖礼遇规定:「大学的所在地,不管是属于地区或诸侯的领土,大学中的人员,都不愿受所在地法令的拘束。如果遭受当地政府或教会的干涉,这个大学就(会)迁移到另外地区。」因此,有不少教授放弃牛津地区走避剑桥地区,后来就创立了剑桥大学

因此,剑桥大学创校以来,大师级学者教授基于「学术自由」的理念,往往运用客观的观察思考能力及敏锐的批判能力,慎密的逻辑分析知识、大胆的怀疑精神及统合的卓越识见,提出他们的宏伟理论或独特识见所呈现的高层境界,在当时可能被一般人士,甚至于学者专家认为不切实际的幻想,或完全是虚无飘渺的论见,然而经过相当时间的考验,证明这些学者教授的理论是合乎逻辑的理论或是实际可用的发明,表现其真正是先知先觉者,表现他的大师级教授卓特风范,因而令青年学子油然产生仰慕与钦佩的心意。这正是后来哈佛大学所延续学术自由的传统,进而发扬光大成为哈佛大学的学术自由原则。

肩负美国「学术自由」开拓者的哈佛大学,为使大学教授者在弘扬学术真理不被政治、宗教或学界权威人士的意见引导或左右,以致大学教授不愿或不能发表卓然成一家之言的理论或创见,于是锲而不舍地大力倡导「学术自由」,鼓舞学有专精的学者多多表示与众不同的独特学说或发明。

那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罗维尔(Dr.A.Lawrecne Lowell),他揭示了四则重要主张:

1、教授若在课堂上发表他本行的研究心得或观点,应该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

2、教授有权在校外发表他本行的见解。

3、教授如在校园里发表非其本行的观点,则不能接受学术自由的保障。

4、教授在课堂外发表非属本身专长领域的言论,虽然只是一种普通公民身分,但不值得鼓励。因为社会大众将他和其服务的学术机构连在一起,有时会误以为他的言论代表大学的立

因此,哈佛大学教授在哈佛大学校长罗维尔博士所主张的「学术自由」的鼓励下,都尽心尽力在他个人专长领域上进行学术研究,提出个人的研究心得或创新发现,呈现于课堂上或讲坛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之过程中,使教授的智慧能够和学生、芸芸众生分享,在师生与芸芸众生「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激荡出更多的智慧火花及智慧灵感。这也就是学者教授本着「学术自由」理念,对于学术真理「能够入乎其内,还能出乎其外」,不仅能够向内体验学术真理,也能够向外超越学术真理。舒展内在的真诚意识,领悟人性的尊严价值,并从人性觉醒,发挥生存意志,促使师生及芸芸众生的生命获得适当的安顿与成长。

可知每位具有真诚良知的哈佛大学教授秉持「学术自由」的理念,必然摒除一切质享受,不避艰难困厄,以一颗灵明之心,切实了悟学术真谛,全心全力从事熏陶学生、变化学生气质教育事业,在循循善诱的教导学生过程中,必然将「身教」与「言教」的奥妙发挥得淋漓尽致,照亮大学的知识青年及芸芸众生走向最高境界的人生道路,促使知识青年及芸芸众生具有开阔胸襟、宏伟气魄、流露璀璨生命的格调,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继往开来的关键角色。

在现代21世纪科学文明不断突破创新的时代,最值得陈述的是「科学的极限」与「学术自由」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美国科学教师学会」(NSTS)发表「1980年代的科学教育目标」的文献,它的「立声明」(Position statement):「培养有科学才能的个人,了解科学技术及科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并运用这些知识于每天的决策,他们(指科学家)不仅应该认识在社会中科技的价值,而且要了解它的极限。」所谓「科学的极限」就是科学家潜心研究宇宙自然的奥秘,都会不断发现有很多深层的或深奥的道理或很多现象是很难以现今的科学分析去了解。

我们都知道,科学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宇宙自然加以合理的解释,但是每位科学家所能精确了解的宇宙自然都相当有限,他的研究工作必须依赖其他成千上万的科学工作者或研究成果才能进行;可是这些成果是否正确,他既无充裕的时间也没有卓越能力加以鉴定。

所以他必须承认这些科学工作者的学术权威。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是在其他科学研究者未对之加以鉴定而被肯定其学术权威。在彼此承认「相互权威」(mutual Authority)的前提之下,为了帮助他自己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每个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学习、阅读与研究其他科学工作者的科学贡献的某些理论或发现或发明,此种研究室未经权威的美国国家科学院指示,自由地进行学术研究;这种「学术自由」,主要是以「相互权威」传统结构为基础。

科学家的社群在「相互权威」的基础上演变成为「约定成俗」的衡量科学成果或贡献的标准。这种标准,既然变成学术界的传统,当然有他的保守性,此种保守性保障了科学界的稳定,否则科学界会被各种大胆的虚假学说冲击得丧失彼此互相尊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伦理,学术的讨论就失去了彼此遵循的规范,就无法获得研究成果。

然而这种保守性的传统对于原创理论有相当保障。因为科学史上有「例证」或「学说」是超越时代,尤其是提出创新的尖锐理论的时候,有时遭遇到相当大的阻力。可是,如果原创理论在解释「真实现象」的确有独到之处或卓然在许多科学家见解之上,那么这种独到的理论或发现或发明迟早会为其他追求科学真理的学者教授认同、所肯定,以致许多学者教授科学家无法抗拒的真理。科学界的「相互权威」无法变成「绝对权威」,而「相互权威」不仅允许科学家的「学术自由」,而且是建立「学术自由」的重要基础。

在自由研究学术的氛围中,更能展现宇宙真实现象的新理论、新发现、新发明,在「相互权威」所能解决或所能解释的新问题,逐渐被其他科学家意识到的实际,迟早要被其他学者教授科学家所肯定而产生学术界突破性的影响,开导出一条新科学之研究途径。

从「科学的极限」与「学术自由」的关系,促进「创新科学理论」的形成,可以证明「科学的极限」与「学术自由」两者有相互连结的紧密关系,就是科学家秉持他自己的才智与探讨真理的求知热情,基于「学术自由」,将他自己所领悟的原创性理论内在心得与其他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外在创见,在彼此「相互权威」的奥援,相互激荡而对于宇宙自然「实在」(reality),产生最突破性的科学新发现或新学理论。

诚如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相对论」,就是从「科学的极限」,提出一个原创性的问题,再引用外在客观环境的其他科学家的理论,来解释、说明他的原创性问题,并经由实验加以证实原创性问题的阐述理论,这就是他所发现具有说服性的创新科学理论。

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创新科学理论或科学的新发现是从「科学的极限」宇宙自然「实在」推衍而来的,由于「学术自由」的原则,得以将科学家原创性问题与其他无数科学家的创见相互接触而引发「灵感」,领悟出创新科学体系,以拓展科学家研究的领域并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使科学更为伟大而有益于人类社会

因此,由上所陈述,知道哈佛大学延续英国剑桥大学学术研究所秉持「学术自由」的原则,已成为学术研究的「学术自由」传统,使每位学者教授理解根据合理的「学术自由」,才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以培养每位学者教授的心胸开阔、视野宏远,而产生接纳、包容、参考、欣赏、尊重其他教授学者不同观点或不同理论的态度、在兼容并蓄的情况中产生博厚高明的学术思想。

其对21世纪现代社会所涵盖社会、政治经济贸易、历史、科技文化教育及环境保护有确切、实质、系统的了解,并有自我思考反省、分析批判来发现自我偏见或错误的理论,不受外界似是而非的理论或光怪陆离的现象所蛊惑,使自己内在的「主观」与景象外在的「客观」相得益彰;真正明了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贸易、科技、环保、文化、教育、历史…有其特殊性和各种社会、政治、经济、贸易、科技、环保、历史、文化、教育…也有共同性。虽然「学术自由」不能决定人文思想,人文思想也不能决定学术自由,可是「学术自由」与「人文思想」是互相影响。所以,「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术自由既是人文思想研究的规矩,纵然「学术自由」不能产生人文思想,但无可否认「学术自由」是产生人文真理的方法。

4、学术发展的追溯

我们必须彻底了解世界著名的顶尖大学与重要产业之间往往具有相互依赖关系,这就是「价值理性」(wertrationalitat : valuerationality)与「工具理性」(zwectrationalitat: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的密切关系,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构的必然。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而言,大学教育所坚持的道德、理性美的价值是合理的、是绝对的、形而上的,称之为「价值理性」;而要达到大教育理想,就需要用产业为方法为手段来完成,称为「工具理性」,来促进「价值理性的实现」;否则就斲伤了产业存在的价值,于是必须避免贬抑产业存在的价值,使「大学」与「产业」必须真正互相尊重彼此自主性的理念,才能展现两者的生命意义与滋长智慧。大学的学者教授与产业的专家工程师往往可以彼此交换、汲取研究心得与工作经验,使两者各得好处而相得益彰、共存共荣(注一)

依据美国教授柯尔(ClarkKerr)所着《关于大学功能的变化》(The Usesofthe university)指出大约1960年以来,美国著名大学分布在两个区域:第一个是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地带,依照统计资料显示,全美国诺贝尔奖得主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将近半数居住在这个地区;第二个地区是沿着加利福尼亚州海岸线展开的洛基山脉地带,大约36%诺贝尔奖得主及20%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居住在这个地区。而这两个东区及西岸精华地区,由于工业发达,人口集中,因此影响所及,文风鼎盛,教育发达,人文荟萃,名校林立哈佛大学位于波士顿是美国东区代表性的顶尖大学;史丹佛大学是美国西岸象征性的著名大学。

其实,哈佛大学自1636年创校以来382年,培育出许多优秀毕业生,他们对美国、乃至全球的科学、人文、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都有深远影响。美国有七位总统系出哈佛大学,教授群中有43名诺贝尔奖桂冠得主,获颁表扬新闻贡献的普立兹奖哈佛人也多达46人。

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来看,哈佛大学鼓励教授与学生提出创见、勇于突破、勇于拥抱真理的精神「价值理性」,有赖于产业质「工具理性」才能实现完全他的理想。可是从「工具理性」的发达并不表示一定可以促进「价值理性」的完成,而「工具理性」发达的产业,从「价值理性」的观点来看,并不一定是很理性的。因而哈佛大学的学者教授秉持「创造的转化」,深切地了解大学所持有道德理性、人性尊严、真实善美的价值,而且也确实了解产业所持有的满足欲望、改善生活、快乐幸福的价值,在这个深刻了解互相影响的过程中,产生彼此融会贯通的崭新意识,而在这个融会贯通的崭新意识中产生对原来观念或观点的转化,同时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产生了我们人类过去所没有的新东西(新物品)、新知识、新技术、发明新学说或新理论,同时这种新东西(新物品)、新知识、新技术、新学说、新理论却与原来大学理论相互印证、彼此交换心得与经验,使大学与产业各得好处而相得益彰、共存共荣。

这就是研究型哈佛大学的学者教授对于研究具体而特殊的原理或观念,根据内在的认知了解,以客观的态度、精细的眼光、开阔的胸襟,提出特殊而具体的崭新意识,达到「创造的转化」,使学术的研究迈向新的境界,嘉惠青年学子、芸芸众生、学术界及产业界,促使社会繁荣,人类生活快乐幸福。

因而,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哈佛大学的教授学者对于研究的理论或学术,完全做到「能够入又能够出,能够往而又知返,既能破又能立,从执着走向超越。」促使哈佛教授能够引领风骚,叱咤风云,建立哈佛大学学派,使哈佛大学成为一所最负盛名的世界级顶尖大学的私立高等学府。

哈佛大学的学术研究,一向都有美国工商产业界支持其经费,而哈佛大学研究结论的新知识或新发现,有时不但关系哈佛的「自我实现」,而且对赞助研究经费的工商界也有相当利益,于是两者互相依赖、共存共荣;可是两者之间也潜藏矛盾性,这是由于哈佛大学是教育学术机构,是以开拓新知、研究新理论的自我实现,做为学术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

开拓新知与研发新理论是学术研究的目的而不是炫耀的手段;但是从工商产业的观点而言,开拓新知与研发新理论是获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是大学与产业之间的思维逻辑显著差异经营理念不同、终极目的不同,所引发的紧张性的「敌对合作关系」(antagonistic Cooperation),同时也造成彼此的不稳定性(instability)关系。

平实而言,哈佛大学学者教授都正面体认大学与工商产业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乃存在着既合作又竞争互动关系,大学与工商产业必须各自迈向健康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繁荣进步。

因而,哈佛大学的学者教授都具有相当自我肯定自己的自主性、独立性、独特性,坚持学术自由,来探索新知识、研发新理论或新学说,确立哈佛大学独特的学术地位;哈佛大学教授忠于服务任教的大学,开拓新知识、研发新理论或新学说,提升哈佛大学的国际地位;因此,哈佛大学与工商产业签订合作计划,进行探索与研究发明的研究活动与研究成果,都要受到社会各界的监督,则研究成果,并不完全归于提供研究经费的工商产业或有关机构所独享,而完全公诸于社会,由文化学术机构、甚至于政府相关单位分享。

因此,哈佛大学并无过度膨胀自己的自主性,而断绝与大学以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环保、历史、文化、教育各部门之联系及关系,而念兹在兹地与社会携手连心,促进社会进化。

再者,柯尔(Clark Kerr)又指陈:原来的大学与工商产业具有互相依赖关系的性质存在着,可是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却逐渐演变成「工业化的关系」(industrial relation)与「高等教育」分流,但是两者变化过程中,在「创造的转化」的引导,促使二者都可以用「趋同」(convergence)一词加以说明。

所谓「趋同」,就是两者都转化得互相类似或观念彼此类似的过程,但并非指两者观念完全相同。这种「创造的转化」纯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学术发展的共同趋向。

实际上,当年领导研究这个学术发展新趋向的学者教授,就是哈佛大学各种不同学科及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教授,他们了解学科知识的分科教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内涵,而面对社会及学术的分化现象,在彼此学术研究互动的过程中,要摆脱或打破一元化学科的局限,而以学科知识为原则,尤其是概念原则反而成为组织的通则,走向多元化学科的互动,而以学科知识是解决问题、分析研究主题的重要参考,于是形成多元学科整合的研究,称之为「科际整合」(interdisciplinary)(注二)。

因而这种以主题为中心统合相关学科,形成多元化学科整合研究之「科际整合」,从此之后「科际整合」就成为学术界的「显学」,亦成为二十世纪以来有系统设计通识教育」(gerneral Education)课程的重要途径。此就是「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为基础,整合相关学科的理论,提供接受教育年轻知识青年「统整的知识」,来拓广视野,认识人类文化遗产所蕴涵的精神价值,以及了解现代社会文化变迁对生活情境的深层意识,来培养有器识又具文化素养「统整人格」的现代人为教育目标

在美国「通识教育」具有领导地位的哈佛大学,其所主张通识教育的重要理念,就是要接受教育的年轻知识青年学习生活道理,充实人格修养,发挥生命价值。诚如美国心理学家马士洛(A.H.Maslow)所说:「发现自我」(Discovery of identity)与「发现任务」(Discovery of vocation),来「实现自我」(self-actunalization)。而所谓「发现自我」,就是教育使学生具有「统整的知识」,了解自己具有的才华能力,培养每位受教育的青年学子对自己有明确、积极开朗的自我观念,知道自我实现及自己要实现他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或未来努力奋斗的方向,以成为一位符合自己愿望及家庭、社会国家所期许的角色;「发现任务」,就是使每位接受教育的年轻知识青年了解自己的才华能力,所应该担任的任务、所要尽心尽力实现的使命,以及自我的才华能力,所要尽力达成的责任,也就是使每位青年学子明确了悟自己的才华能力,不仅要为自己的将来或前途努力,还要为他人、家庭、社会、国家服务,以满足每位青年学子接受教育都有成就感的满足。

从而,教育乃是每位接受教育的年轻知识青年以自我肯定、肯定他人、并接受他人的肯定与自我尊重、尊重他人、并接受他人的尊重之自我观念,来引导整个人生历程,表现自我的才华能力,来与他人在互相了解、互相接纳、互相包容、互相鼓励、互相欣赏、互相尊重的良好互动中,建立人我之间的优质人际关系,达到「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理想,发挥生命的价值,自然而然感觉生活是非常有意义、非常快乐而非常幸福,真正实现「完整的人」(the whole Man)的意义及价值。

历年哈佛大学校长、副校长级学校主管领导高层都深深感受:要培养哈佛大学所揭示理想的「有教养的人」(the educated Man),在当今功利主义挂帅、专业领导的现实社会气氛中,一般课程容易被教授与学生忽视,而成为聊备一科的营养学分科目而已。于是通识教育课程本身必须具有「可尊敬性」(respectability),才是得教授与学生信任的关键,所以建立通识教育课程的「可尊敬性」,是使学生的心理向往通识课程的根本道理。通识教育课程绝不可成为肤浅、普通常识、不切实际的代名词,而必须由哈佛的「大学教育委员会」(committe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审查并聘请校内最受师生尊敬的杰出教授来担任通识教育课程,以赢得「可尊敬性」,使得通识教育课程能深受学生欢迎而具学习的绝对信心。

同时,哈佛「大学教育委员会」设立「核心课程教育委员会」(committee of Core curriculum)来负责规划推动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以前称为通识教育课程)提供学生修习。因而,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之所以被年轻知识青年所重视并尊重而愿意研修,就是具有「可尊敬性」的杰出权威教授讲授「核心课程」以及「核心课程」完整的规范所使然。

哈佛大学1994年规定,每位大学部学生应修习32个科目始可毕业,其中有16门专业领域学科,8门为选修科目,8-10科目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im)科目,必须于一年级修习。核心课程之实施即在使学生接受宽广的教育,培养兼具知识取向、专业知能及思维习惯,以适应21世纪新时代。

而「核心课程」之主要领域涵盖: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思考、科学、社会分析,再者,又必须修习英文写作、数理统计及外国语文。以拓广视野,认识人类文化遗产蕴涵的精神价值,了解现代文化变迁对人类生活情境的深层意义,以培植每位哈佛青年学生具有器识及文化素养的现代人。

即使迈进21世纪的今天,哈佛大学依然延续良好的学术传统,全力栽培每位哈佛学生要具有独立自主、创造思考、批判反省、逻辑推理、乐观进取、接纳差异、包容差异、欣赏差异、尊重弱势、协助弱势、欣赏自然、研究发展…等人格特质的菁英知识青年,能够应对自如地处于人本化、全球化科技化、民主化,与社会群体互动良好,与自然界相处和谐,使得自己与家庭、社会及宇宙自然共存共荣。

5、学术的理性楷模

哈佛大学的师生都深切体认:在中世纪时代大学是一座学者的社区,完全是研究真理的社群,而为了确保讲学自由与研究自由,结合众多学者成为一个自治化的生活团体,即使当前21世纪现代大学,固然在体制上已演变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学术体系,但是其本质仍然是追求学术真理,因而,大学是无阻碍追求真理(to pursue the truth unhindered)的地方,其追求真理的方式有教学、研讨、探索、实验、发表著作、批评。

诚如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士培(Karl Jaspers,1883~1969)在其所着《雅士培论教育》所说:「大学是一个毫无顾忌追求一切真理的地方,所有的研究机会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追求真理的态度既是这么彻底,一定会带来最紧张气氛,这是进步的条件。但是这个导致精神战斗的紧张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笼罩在一个共同的大前提之下,这个共同的大前提乃藉着各种极端表现出来。真正的研究者即使激烈争论之中仍然是团结的。在大学追求真理不负直接、实际的责任,他们只对真理本身负责任,研究者共同为真理而竞争,他们彼此之间并没有生活的竞争。

他们的竞争是在研究尝试的层面,因此对个人的生活不发生危险,假如希望有大学的国家社会能够保护大学的话。」由此可知:大学做为一个学术领域,它的事务运作是依照学术的原则,而不是政治的原则。换言之,大学所关心的是学术判断的是与非、对与错,因为大学是坚持真理的殿堂,而不是批评社会引领时代的一个创造性的中心,却是社会革命的重心。也就是大学在人文主义教育领域的运作逻辑之间具有不可化约性(mutual irreduci Ability),绝不能引用政治领域的「多数表决」的运作逻辑,加诸于学术领域之上,才能做为学术领域中心的大学所特殊具备的独特性与完整性。这是校园民主化的重要根源。

更为明确而言,大学是象牙塔中的「知识贵族」洁身自爱的学术研究活动的社区,与非大学群的社会、政治、经济是有显著的分际。

我们都知道,大学的学术社群主体是知识分子的学者教授,他们本着「赤子之心」(neotemy)之人格特质,谦恭诚实智慧做人、负责尽职安祥平和地做事、顶天立地光明磊落而为所当为,乃是国家社会的菁英、人类社会理性与良知的代表人,担负传承知识、延续文化整合社会的责任,处在21世纪这个理性批判的时代,哈佛大学的学者教授以独立思考、逻辑推论、反省、批判及比较分析态度,唤起社会成员要以道德理性为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来重建有秩序有规范的社会,他们观察、监督、分析、批判国家政策或社会建设不当之处,都属于建设性的诚恳善意行为,绝对没有丝毫的恶意、否定、污蔑、破坏的意味,同时他们也不会表现过度自我膨胀、唯我独尊、目中无人、不可一世的态度不墨守陈规,反而会随时随地自我反省、自我觉悟、自我批判、自我发现错失,来保持理性的自我,于是不致于不分是非对错、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见风转舵,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道德理性而洁身自爱、坚持正义、不畏惧得罪既得利益或成为完全不分是非善恶的乡愿,而坚持「为所当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当仁不让」的为人处事的原则,并以「虚怀若谷」为行事风格,表现「诚惶诚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谨言慎行的精神修养,于是成为社会真理的典范(Paradigm)。

正如英国古典经济学凯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提及:他在剑桥大学哲学摩尔(G.E.Moore)所学到的信念:思想和感情有三个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爱、美和真理。人生最主要的目的是去爱别人,创造享受美及追求知识,其中以爱为先。(注三)

学术理性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更深层的价值的表现记号。它是学术自由的标记,就如同独创力是心智上独立的标志一样,独创力和独立性是人文思维的内在需要,而学术理性和学术自由是学术研究的外在需要。

一位学者教授能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那么他就是一位学术理性的人文学者。再者,人文思维还要成为对外的实践,就必须要保护学术研究的独立性。他所坚持是学术研究的独特性,像教学自由、学习自由、思维自由、言论自由及容忍不同意见的表达。

这些价值就是哈佛大学学术理性所坚持学术研究的道路。唯有在学术研究的人文思维之时空环境里,学术理性才真正是合呼逻辑推理、分析研究的。因而,大学的学者教授参证人类社会规范的分辨是非、对错、正邪、善恶的理性(reason),做为追求学术真理的能力,建构学术真理,使学术真理具有永恒的、普遍的及积极的意义。

这也就是学者教授依据内在的学术理性,以批判的态度、专精的眼光、开阔的心胸、不断地接触、思考、研究学术性问题、领悟出具有独特具体的见解、学术、理论或原则,做为解决学术问题的原理、方法与普遍参考架构(General frame of reference),于是成为学术理性的学术研究的客观标准,来做为追求学术真理、了悟人生的意义及人生永恒的精神价值

从前许多人缺乏文化素养而没有内在「理性」的分辨是非、正邪、善恶的特殊能力,常常把国家社会现成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ideology)当成社会普遍认知的原理来接受,并且在潜移默化的历程中认为「意识形态」就是社会成员应对进退的行事规范。

因而,大学的学者教授必须本着学术理性,向接受教育的青年学子解释意识型态」是国家社会的特殊而例外价值观念,不仅有别于民主社会所盛行的言行及行事风格,而且为一般社会国家人民所不能接受的错误价值观念。

同时,知识分子的大学教授学者也必须唤起年轻的青年学子了解,现代社会的每位国民要彻底通晓现代民主社会的重要而特殊人文思想,才能避免被特殊国家社会的特殊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所蛊惑所误导,,并且要提醒青年学生不要「自以为是」而将时尚流行的崭新价值观念当成现代社会的生活道理:因为时尚流行的崭新价值观念乃是短暂的世俗观念,是一时性的流行意识,非常快速会被其他观念所取代而淘汰。

因此,哈佛大学教授的学者必须基于「学术理性」的原则,来启导每位受教育的知识青年培植自身博雅的文化素养及理性的反省批判能力,并具有独特的见解,才能与国家社会的「意识形态」保持适当距离,使自己的心灵客观精神、清澈明亮、思考敏捷、正确快速、身心健康而成为现代社会的知识识分子,享受健康而快乐而幸福共有的生活。

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鲍克(DerekBok),他在当年度报告中,指出美国大学教育应注意生活所需与均衡兼顾的教学材料,他认为哈佛大学及美国其他大学的教育,缺乏人文教育,缺乏一般文化素养及知识,也就是哈佛大学的教学及忠于西方文明的传统及文化的教学,缺乏探讨非西方国家的文化、历史及社会问题。他这段话完全秉持「学术理性」精神及态度,阐述教育事业乃百年树人大计,其教育目标之订定必须撷取宏观、远大、有器识之基本见解为基础,而不能完全集中于西方文明的传统及文化的微观、近程、无器识的基本见解为根据,否则就贻患百年而无法彻底解决世界人类文化、教育、历史及社会问题。所谓宏观、远大、有器识的根本认识,就是来自全人类所有国家民族的文化及历史、世界环境、充分理性的人文素养的了解;并非基于缺乏宏远文化及历史观、侷限之地理观及个人好恶与病理式的社会问题。

这正是教育的意义及使命有二:

第一、在于化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立;

第二、在于化解世界各个国家及民族对立。

关于化解以上两则问题的方法:

第一、关于化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立所发生的问题,那就是科学的专业技术及其分化科学技术人才往往缺乏人文素养,忽略了人本问题,造成科学人才认为科技万能而轻视人文学科的傲慢心态,表现「只见树而不见林」的偏颇观点,导致科学与专门技术发展上,未能首先考量人类的人类的福祉,造成许多错用科学技术,危害人类生活的错误现象,例如环境污染、全球温室效应、海水上升、圣婴现象…。因此,在美国教育的内容,必须加强人文素养及精致的文化陶冶,以培养美国未来的科学人才必须具有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及世界观

第二、关于化解世界各个国家及各个民族对立的问题,就是促进世界各个国家及各个民族要相互接触、相互往来、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接纳、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尊重差异,建立互相关连的命运共同体,也就是西方的科学文明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文明的人文文化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来往,化解彼此扭曲形象、互相排斥、互不尊重的鸿沟,也就是要使西方国家文明的科学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文明的人文文化互相交流,才能超越自己国家民族的利害得失立,以无私无我包容异己的心态,「与人为善」的态度来关怀国际人类社会的各种事务,真正了解关注世界人类社会所有事务。

这就是人文精神及其器识高尚之所在。解决上述两个对立问题正是人文精神终极旨趣为「人的建设」具有「统整人格」、具有文质彬彬的高尚气质、具有优雅文化素养的个人,进而创造一个有丰富人情味与公德心、循规蹈矩的和谐和平和乐利的国际人类社会。这完全表现哈佛大学「学术理性」的楷模。

高踞于哈佛大学学术象牙塔中的学者教授面对当前21世纪走向全球化科技化、数字化、多元化、民主化的现代文明时代,人类社会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问题,做许多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剖析及全方位的透视,提出有血、有泪、有爱、有情、有义的解决方法,流露出「尊重生命」的高贵人格特质、彰显人本的意义及其精神价值情操,轰动了世界、冲击人类社会各阶层的良知良心,使得原本心高气傲、目空一切、自视甚高的现代知识分子被感动得唤起他们的真心诚意,表现出关怀社会人群及苍生祸福的热诚,也使得原本互不相识、互不往来的现代人重新热络起来,又使得原本彼此冷漠无情的现代都市分子重新互动而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使得原本彼此不熟悉而互相生疏的现代人重新对彼此生活的理解及认识,使原本自我封闭、孤单、焦虑、忧烦、疏离的现代都市知识分子激起开放、开朗、阳光、热诚、和谐、乐观的情感而承认现代生活环境、拥抱周遭环境的心意,进而使得每个生活在现代的人切实了解生活的意义是平安、关怀、快乐、祥和、幸福,了悟生命的永恒价值是真实、善良与美满,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完成」,本着彼此接触、彼此沟通、彼此了解、彼此接纳、彼此关怀、彼此欣赏、彼此尊重的人文精神及关心天下苍生祸福的胸襟,共同塑造人类道德性所向往的人文心灵故乡,使得每个人都生活在其血脉相系、灵犀相通的紧密关系,以「人」为本位,真正快乐而幸福的理想境域,实现哈佛大学校训所揭示:「人不能选择他自然的故乡,但是,可以选择他心灵上的故乡。」旨哉斯言。

哈佛大学是纯粹研究学术而没有沾染任何是非利害、追求学术真理的神圣殿堂,在这个神圣殿堂里,有许多秉持知识分子的良知及择善固执的学者教授,他们思考任何问题,绝不以自身利益既得利益者为前提,而是以学术理性的原则思考解决人类社会问题及增进人类生活幸福为关键,随时随地流露忠于这个人类世界、忠于这个众生温暖生活的大地,使得这个世界充满许许多多人文意识的回荡,洋溢着人本的社会气氛,还有浓郁的人道意识闪耀着。由于哈佛大学这些顶尖学者教授时时刻刻表达「尊重生命」、「关怀人类」的道德理性及态度,并不热衷名利,完全没有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虚伪市侩气息,而忠于人间世界、忠于人性本善的真实情感,充满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完全以天下苍生祸福为念,往往不擅于,甚至于不屑标榜自己的才华能力推销自己的才华能力或卖弄自己的才华能力,纯粹凭着自己的才华能力及创新发明,得世界人类的注目而博得尊荣的声誉,树立学术理性的清新超越楷模。

  • 作者|黄奏胜
  • 来源|美洲台湾日报;微信号:留美学子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9 +1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