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黄章晋:宁做焦虑的中年,不做佛系的青年

8月18日,大象公会创始人黄章晋参加了今日头条主办的「海绵演讲」。

以下为他的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黄章晋。请问听众席上的各位朋友,你们会在微信朋友圈屏蔽自己的父母吗?没有屏蔽自己父母的人请举手。

我和大家不同,我不屏蔽自己的父母,因为我这个年龄的人本来就是该被屏蔽的对象。

我的同龄人肯定会被他们的孩子们屏蔽掉,为什么呢?给你们看一个人的朋友圈。


这是我的一个朋友,按年龄你们该叫她阿姨,你看,7月16号那天,中国和日本打起来了,中国和美国打起来了,中国和美国、日本都打起来了。

不过这还好,接着看。


仅仅过去一个月时间,8月11日,特朗普已经下跪了。

我微信上加了3000多人,朋友圈根本看不过来,我常常只是随便看一下,刷到谁是谁。问题是,你不主动找人,他们主动找你。微信里的亲戚、同学、老朋友们经常会对你表示关切,这个你是躲不掉的。

比如说,我老婆刚在朋友圈发了带3岁儿子游泳的照片,我妈立马就转发过来一篇文章《过早教小孩游泳有碍健康》。那我老婆就不带孩子了,她自己到公园里跑了七八公里,得意洋洋发朋友圈,我妈立即发来一篇文章《长跑会导致短寿》。你小孩不游泳,大人不跑步也会有事,我老婆发了一张抱着儿子吃冰淇淋的照片,我妈立刻就转来一篇文章,你们猜得到吗,叫《专家告诉你为什么女人和小孩不能吃冷饮》。

那我的同学呢,给你们看张聊天群截图:


我的同学、发小什么的,如果用大数据分析他们转发的内容的话,他们和我父母肯定会被识别成是同龄人。

既然我们讲到朋友圈,那我有个问题想要问大家,你们知道朋友圈的内容有什么特征吗?

微信上关注的人,是亲戚、朋友、同事、同学、熟人、半熟人。这些人其实是我们全部的社交资源。社交资源和我们的货币财富一样,是我们人生幸福的支柱。

人们总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自觉地在精心维护自己的朋友圈,让自己作为社交资源的属性不断升值,同时巩固自己的社交资源。

那么,维护社交资源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就是让自己在别人那里显得很重要。所以人们在朋友圈主要做两件事:分享+展示。

分享很容易理解,一个人越是愿意分享,当然就越受欢迎,就好比大家住一个院子里,张家有什么好东西,都给邻居分点,听到什么重要的消息都及时告诉邻居,李家有啥好东西都吃独食,听到啥内幕你即使去打听他也不告诉你,你说谁更受欢迎?

一般来说,分享的内容其实就是两大类:情感、健康。用更熟悉的话,就是:鸡汤+养生。

展示,其实就是通过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重新塑造自己的社交形象。它一定是比你真实的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要高一级的。有的小姑娘,她夏天去欧洲旅行,会带上一大箱子衣服,什么冬天的大衣、长统靴,都带上。为什么?因为她只要去一次欧洲,朋友圈里,她一年四季在欧洲旅行的照片全凑齐了。

你早上吃了个5块钱的沙县小吃,你会发朋友圈吗?不会。但你要吃了个人均400的日料,你不发朋友圈会感觉亏了,都对不起你花的那400块钱。

所以,真实的我们和朋友圈的我们是这样的关系:


你们知道为什么,前面那位阿姨7月16号那天,会连续发这样的信息,不得了啦,中国和日本打起来了,中国和美国也打起来了。为什么?因为告诉你危险信息并提醒你的人,会自动被你认为是重要的人。

所以,你们觉得那位阿姨,微信朋友圈上午说中国和日本开打了,下午又说中国和美国开打了,接下来,又说特朗普下跪了。年轻人觉得这个阿姨太扯淡,但我能理解。

其实,我们也不能保证自己在别人眼中不是傻子。比如前段时间的疫苗,你们有谁觉得那些文章有问题的?事实上,刷屏的那几篇文章,并不比“特朗普下跪”更靠谱。是的,我们其实很容易变成自己所鄙视的那种人,我们离他们一点也不远。

好吧,有没有人觉得我现在讲的内容,好像和今天的主题完全不沾边啊。我今天要讲的是什么?好像是——宁可做焦虑的中年人,也不做佛系的年轻人。那让我们先讲一下“佛系”。

“佛系”是日本传过来的一个概念。最早是2014年这本杂志上出现的。


在日本,它的定义是:

  • 1.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第一位;
  • 2.嫌谈恋爱太麻烦;
  • 3.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

然后在2017年底,这个词刷遍了中国互联网圈。在中国,描述和介绍佛系的诸多定义可以概括成一句话: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

我一点都不怀疑,佛系在90后身上能唤起更普遍的共鸣。在中国,不同年龄段的人,获得的机会和空间是完全不同的。


为了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举个例子,美国作家格拉德维尔写过一本书叫《异类》,他在书中提到,福布斯历史上最有钱70人排行中,有19人出生于19世纪的美国,而这些人竟然全部出生于1831-1840年间,因为1860-1870年间美国铁路矿业金融制造业大爆炸时,他们刚好处于20-30岁的黄金年龄。

经济高增长年代,会有大量新型产业出现并迅速成长为巨头,如果你有幸进入这个行业中的巨头,那么你会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迅速升入一个更高阶层,这是一个你只要努力就会获得超额回报的时代。

回望中国过去四十年,尤其是90年代之后的这20多年,只要你在年轻时,勇敢地伸出手,总会搭上一班列车,快速地完成阶层上升。这三十多年里,中国不同行业轮番领涨,出现过无数的企业巨头。

今天,刺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所有潜力都已经释放完毕,随着老龄化,我们将来看到的,不是行业轮番领涨,而很可能是轮番坍塌。

今天唯一还能吸收大量劳动力,并能迅速制造新财富的,只剩下互联网业,但它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这样的城市,而且对从业者有极高的门槛要求。

所以,90后大概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阶层上升空间最小,压力最大的一代人。我想,佛系这个消极概念从日本流传过来,能迅速击中90后,就是因为,我们已经提前看到我们的将来,就像今天的日本一样,是一种消费低迷,不再有蓬勃动力的社会


从时代的背景讲,我非常能理解佛系。但如果是面对一个具体的个体,我会说,宁可做焦虑的中年,不做佛系的青年。

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点:佛系在中国不是新种,它也不止是用了一个传统文化概念的意象,事实上,典型的中国传统气质,就是佛系气质。不争,不抢,无欲无求,随遇而安,从老子开始,讲了两千年。不信,我们可以看看中国人民挂在嘴边的经典智慧:




随遇而安、与世无争、清静无为、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岁月静好、学会放弃......

下面这些是今天的我们表达“佛系”的语录:

  • 1.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之中。
  • 2.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 3.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 4.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 5.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有没有觉得,今天的佛系语录,连《读者》杂志都不会登啊。至少在造句的语感水平上,比起咱们传统智慧,你也别管油腻不油腻,可是差了好几条长安街,而且是还没有斑马线的。

在客厅大电视机背后贴着“知足常乐”、沙发背后贴着“难得糊涂”,书柜里搁几本“南怀瑾”、佛经、《鬼谷子》、《胡雪岩传》,改用陶器喝茶,手心里多了两颗核桃、在餐桌边的墙上并排贴着两张单子,一张是《为了健康,你必须吃的100种食物》,另一张是《为了健康,你不能吃的100种食物》,而两份单子有一半的食物是一样的。

但就是这个年龄段的油腻中年,人家年轻的时候真是努力过、钻营过、甚至是理想过,绝对是焦虑的,甚至中年都是焦虑地一直往上爬,只不过是往上爬半道,爬不动了,像墙壁上的壁虎一样干脆先装个死。

我怎么看佛系青年和中年男人?打个比方,这是中年男人。


盘地油光发亮的手串。佛系青年呢?


塑料手串。佛系就是提前到来的老态。

还记得我前面讲的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不自觉的形象展示吗?人们喜欢能帮助自己的人和对自己最有用的人。另外,人是高度社会化的动,人们在一切社交合,其实都希望获得一种抚慰和鼓励。也就是说,我们更愿意看到一个乐观和振奋的人,而不是一个自怨自艾的人;我们希望看到一个能鼓动他人的人,而不是一个渴望他人鼓励的人。

作为一个整体,影响我们命运的,是不同时代的成功概率,作为个体,影响甚至决定我们命运的,是我们对自己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社交环境中摆出佛系姿态,其实,它是悄悄释放出了两重信号

  • 一、我放弃了自己;
  • 二、我的社交价值贬值了。

很多佛系青年可能会质问我,今天中国社会陷入了阶层固化,社会丧失了流动性。我努力有用吗?这对吗?当然不对。中国怎么就阶层固化,丧失了流动性?

没错,向上的流动性变少了,但是,向下的还在啊。

谢谢大家。

  • 文|黄章晋,大象公会创始人
  •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象公会(ID:idxgh2013)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4 +1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1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向上的没了,向下的还在”, 逆水行舟

2018-09-18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