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公地悲剧、囚徒困境、集体行动的逻辑,如何避免掉入合成谬误的陷阱?

01

虽然某一个人用踮高脚尖的方式来看庆祝游行,可以让他看得更清楚一些。但是,如果所有人都这样做,并不能让大家如愿。虽然一个人使用透视麻将,可以让他钱,但如果向全社会推广透视麻将,则不会让所有人赢钱。一户人家教育小孩刻苦学习,考上大学,成了人上人,但家家都这么做,却无法如愿。就像今天,大学生和民工一起竞争上岗,或是一起做着基层事务。

这样的现象,在经济学上叫合成谬误。合成谬误是萨缪尔森提出来的。意思是说,它是一种谬误,对局部说来是对的东西,仅仅由于它对局部而言是对的,便说它对总体而言也必然是对的。在经济学领域中,十分肯定的是:微观上而言是对的东西,在宏观上并不总是对的;反之,在宏观上是对的东西,在微观上可能是十分错误的。就比如:

一个国家出口导向,发了财,但所有国家都拼命出口,却不仅发不了财,反而会陷入“争做最差”的陷阱。当年韩国和新加坡走出口导向式道路,成就了亚洲四小龙奇迹。李光耀把这些经验介绍给了中国,也让中国光景了一番,同时也导致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今天,当西方的消费需求萎缩时,中国的“世界工厂”一片狼藉、惨不忍睹。出口导向式发展已经走入了合成缪误式陷阱。

一个资本家克扣工人工资、残酷压榨工人,必然会让他赢利增多。但是,如果所有资本家都这么干,则市场需求萎缩,东西卖不掉,资本主义要陷入泥坑。张五常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把中国工人的工资限制在400元以下,甚至还推广残酷的“计件工资”。而西方国家与中国相反,有强大的工会,工人高工资,这不仅没有把企业搞垮,反而却保持了长期繁荣。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工资提高可以促进就业,可以走上内需驱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经济萧条时,资本家企图裁员以减少亏损。但是,当裁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经济会更加萧条。这时候,资本家会减少个人消费,以图增加利润。但是,当整个资本家集体都这么做时,谁的利润也不会因此而增加。反之,如果资本家扩大消费,则资本家的利润却反而会增加。这就是凯恩斯提出的“寡妇的坛子”原理。一个人节俭可以带来致富,但对整个国家说来,却是一因愚蠢导致的灾难。

02

合成谬误是缺乏创造性和缺乏开拓性的表现,它会造成重复生产资源浪费、供求单一。但合成谬误也是市场自我调节的一种表现,平衡着供求和价格的关系。公共选择理论中有三种经典理论模型都揭示了该问题。它们是:

1.“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是美国学者哈丁曾在1968年提出来的。它假设有一个向一切人开放的牧场,如果每个人从一己私利出发,就会毫不犹豫地多养羊,因为收益完全归自己,而草场退化的代价则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这样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到无法再养羊。

“公地悲剧”产生的原因,就在于产权主体虚位和责任主体虚位。产权主体虚位,就会出现“有人上树摘果,无人浇水施肥”的局面;责任主体虚位,就会形成“不花白不花,白花谁不花”的结果。

2.“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

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A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所以A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A犯反正也得服刑,起码他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所以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

3.集体行动的逻辑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奥尔森在其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明确阐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他提出了著名的“奥尔森困境”,即:一个集团成员越多,从而以相同的比例正确地分摊关于集体物品收益成本的可能性越小,搭便车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李预期中最优化水平就越远。大集团比小集团更难于为集体利益采取行动,也就是所谓的“三个和尚没水吃”。

03

那么,怎么避免陷进合成谬误的陷阱呢?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合成谬误的战略决策一般发生在正处于迅速成长期行业之中。《孙子兵法》云:“凡事预则立”。企业之所以会陷入战略决策的合成谬误,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对市场总供给缺乏科学的预测。也就是说,合成谬误的战略决策之所以出现,是企业基于时间序列实施简单、直观推演的结果,而没有考虑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选择进入一个行业之前,对其需求前景的判断往往较为准确,但对其供给潜力却往往估计过低,殊不知在自己看好这一行业的同时,还有众多的竞争对手持同样的看法。可悲的是,不少企业恰恰就忽视了这一点。而企业进军某一行业的过程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待专用性资产投资完成之后,才发现该行业的需求虽然旺盛,无奈却挤满了竞争对手,企业不得不面临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如果继续保持在行业内经营,需要忍受白热化竞争的低利润乃至亏损;如果选择退出,则面临着专用性资产的巨大损失。

有鉴于此,企业避免合成谬误的战略决策的一个关键手段是:全面而正确地识别自己的竞争对手及其供给能力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15 +1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1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超级棒的文章!

2018-12-10 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