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为什么不要随意评价别人?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 出品丨插坐学院(ID:chazuomba)
  • 作者丨春天

11月29日晚上,林志颖从香港搭飞机返回台湾,在即将准备关闭舱门的时候,突然要求下飞机拿回已办理托运的行李。这件事前前后后拖了将近半个小时飞机才起飞,而同行的一位陈小姐不满林志颖的做法,投诉给了媒体

事情被爆出来之后,林志颖并未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应,于是网友们炸开了锅。有网友第一时间发表了评论:

明星就有特权?
一个戏子何必捧这么高?
......

12月6日中午,林志颖回应:飞机抵达的时间比预期还早了一分钟,并没有延误到任何旅客的时间。

明明没有做错事的林志颖,不得不出来道歉并辟谣。之后,舆论迅速反转

网络暴力,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每次一有事情发生,就会引发网络狂欢。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间对他人做出评价。

张嘉佳曾说:“很多情况的表达方式是一样的,只有细微的差别,但是没有经历过,就无法陈述出不同。”因此,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关注事实,克制评价。

1.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很多事情,往往只是它的冰山一角,而不是全部真相。贸然评价和下结论,往往有失偏颇。

李笑来曾分享过他和知乎的故事。

2011 年初,李笑来因为好奇,向朋友要了一个知乎的邀请码,但登录知乎后,他“当时感觉很不好”(他的原话)。后来又因为知乎最早的一个用户协议让他觉得“比较扯”而在自己的博客大发雷霆,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骂知乎,标题是《臭不要脸的流氓都一个德行》。

后来李笑来和某出版人交恶,对方“纠集了一票人在知乎上发起了类似这样的问答”:

“李笑来有哪些观点你并不赞同,说说理由?”
“《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有哪些闪光点?又有哪些不足?”

于是,李笑来称自己对知乎的印象又坏了一点。

2013 年下半年开始,李笑来开始重新关注知乎。和 2011 年不太一样的是,当时他正在做的事情使得自己的视角发生了变化,知乎成了他研究社区成长形态的标本,于是对知乎的看法逐渐改变了:“知乎开始变得真有意思起来”。

2016年,李笑来在知乎上开了3个知乎live后,底下还有人翻出旧账,说李笑来“打自己的脸”。可见,对一件事轻易做评价、下结论,并非一时的明智之举。

他在自己的另一本书《7年就是一辈子》中说到:“这个过程其实让我对判断事方法论发生了很多次升级。2015 年 9 月底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我如何看待知乎》,认真反思这事儿……”

其实,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事,都符合“冰山理论”:我们看到的只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水面下的大部分情况往往并不知道,但往往是冰山一角形成了我们对一件事的判断,从而造成误解。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中,高圆圆饰演的都市白领叶蓝秋,因为没有在公交车上让座,引发了一舆论风暴”。十几个人被卷入其中,生活被迫脱离原有的轨道,甚至命运都被彻底改写。

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叶蓝秋之所以不让座,是因为她刚刚拿到自己得了癌症的诊断书。当时的她,正沉浸在惊愕与恐惧中。

但王珞丹饰演的电视台实习记者把这件事当成新闻恶意放大,从而引发了一场社会大搜索,集体讨伐叶蓝秋的道德问题。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她身心俱疲,最终自杀离世。

回到现实中,当我们不了解一件事的全部事实时,克制自己的评价,是对人对事最好的尊重。

世界上,永远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你永远不知道一件事背后所有的真相。就像王力宏歌里唱的那样,“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2.永远不要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评价别人

很多人成长过程中都听过这句话——「我是为你好」。有人说,这句话是造成很多父母和子女关系疏离的罪魁祸首。

高晓松年轻时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扰,父母认为做科学家是更好的选择,从高考开始就为他规划好了职业蓝图。

高三下学期时,他获得了保送浙大的机会,能够离开从小长大的北京,去山清水秀,美女如云的南方,高晓松暗暗窃喜。然而,父母给却他2个选择:去浙大,自己打工赚学费,选清华,学费家里出。

“根本就是伪民主,我怎么养自己啊,那时不像现在可以随便打工。”于是高晓松被迫进了清华,接受了父母安排的“科学家之路”。

上了大学后,父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读完清华,就到国外留学读博,然后成为某个领域的学者或科学家。”然而,高晓松对科学并不感兴趣,反而爱上了音乐。“一家子科学家怎能允许子女成为艺人呢?”家人却对他的梦想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于是他向家里要钱,想要组乐队,不出所料地被拒绝了。母亲给他买了一张去天津的车票,母子俩约定,如果他在天津能独自存活一周,就把组乐队的预算给他。

不幸的是,当他饿着肚子去天津大学卖唱时,“被当成流氓,让学校保卫处抓了起来。”最后,表哥把他接回了北京,高晓松无奈又回到清华继续读书。

回到清华后,高晓松还是没有心思好好念书,在北京各高校之间找了一帮人组成了“青铜器”乐队。1990年暑假,海南一歌厅邀请乐队去演出,只有老狼愿意和高晓松前往。

但两人在海南的演出并不顺利,回程的钱只够一人买票,高晓松让老狼先回学校上课。他独自一人去了厦门,在厦门待了整整大半年,包括《同桌的你》《麦克》《白衣飘飘的年代》《青春无悔》在内的许多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校园民谣,都在这个时期完成初稿。

一边是自己的音乐梦想,一边是在家人看来「为他好」的科学家之路,高晓松终于下定决心,不再回清华念书。

“每当生活里不知道想要什么时,就先想想自己不想要什么。上清华,再去国外读博,然后成为科学家,这不是我想要的的生活,所以我决定退学。”

试想,如果当年高晓松听从了家里所谓的「为他好」的科学家之路,今天的中国就少了一位著名的音乐人。

他在《奇葩大会》上谈到原生家庭时说:在长达20多年的一段人生里,他都没有发现,自己讨厌别人干预自己、爱较劲,都和原生家庭有关。直到40岁之后,他才真正走出来。

「我是为你好」这话,常见于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中,但生活中遇到的景还有更多。事实上,“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哪怕父母子女一场,也未必知道对方想要的是什么,又如何做出绝对客观的评价?

真正的「为你好」,是把别人当成自己,换位思考,而不是以「为你好」为口号,轻易评价他人。

3.每个人的路并不一样,不必拿自己当参照系评价别人

2006年,央视播出了一部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随后,该剧稳居同时段收视率第一,捧红了姚晨、闫妮、沙溢等主演。

当剧中主演们凭这部豆瓣9.4分的神剧星途璀璨之时,唯独饰演“秀才”的喻恩泰没有选择趁热打铁,在大众的视线中消失了。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武林外传其他人都红了,喻恩泰为什么没红?

459个回答中,不少人为喻恩泰感到惋惜,但点赞排名第一的回答获得了35k的高赞:“红与不红,都是别人贴的标签,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才是难能可贵呀。”

遵循自己的内心,不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正是喻恩泰这些年在大众眼中“不红”的原因。

出演秀才一角家喻户晓后,他选择了攻读中央戏剧学院的博士学位,为此,两年来他一口气推掉了十几部戏,其中也包括大热荧屏的《闯关东》。

不仅如此,李安找他拍《色戒》,《加油,好男儿》找他做主持,这些有机会大火的机会都被他亲口拒绝了。有人说,他不是没机会红,他是不想红,在最有机会红的那3年里,喻恩泰至少损失了千万片酬。

很多人因此觉得他太傻,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大好戏途。更多的人,对他在一些采访中不愿意谈到《武林外传》中的“秀才”一角,表示不理解。

但观众和演员,两者其实并不在同一个参照系上。对观众来说,容易因为一个角色喜欢上演员,而对演员自身来说,一旦被观众贴上某个角色的固定标签,无论再演什么角色,都难以突破原来的高度。不被一个单一角色束缚,希望塑造更多面化的角色,是很多演员演艺生涯中的追求。

他在谈到姚晨时说:“姚晨和我关系特别好,她出名了挣钱了,我特别为她骄傲,但那不是事情的根本。演员出名和挣钱只是顺带的事情,最重要的还是塑造角色。”

所以,参照系不同,评价事的看法也会大相径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不必拿自己当参照系,去评价别人。

微博上有一段话很火:

“我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你生活在一艘豪华的大船上,船上什么都有,有一辈子喝不完的美酒,还有许多跟你一样幸运登船的人。
而我抓着一块浮木努力漂啊漂,海浪一波一波拍过来,怎么躲也躲不掉,随时都有被淹死的危险,还要担惊受怕有没有鲨鱼经过。
你还问我:为什么不抽空看看海上美丽的风景?”

评价别人容易,认识自己很难。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动不动就随意评价别人。同时,也别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有时候,人生就像小时候读过的《小马过河》的故事。你想询问经验、参考别人评价的时候,可能周围的人不是小松鼠就是老黄牛,没有人能替你决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所以,别人的评价,不必照单全收。

请记住,凡事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随意评价别人。你也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因为你活着,不是为了取悦谁。

Reference:
1、那个《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你真的认识吗?by山谷 @拾遗
2、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 @拾遗
3、《7年就是一辈子》by李笑来

  • 关于作者:春天,首发于职场充电第一站——插坐学院(ID:chazuomba),每晚 21 点 21分准时分享,陪有梦想的人一起成长。
  • 图片来源:pixabay

【本文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找原作者授权,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19 +1
复制成功
认识  舆论  冰山理论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1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是好文章,但“飞机延误”用来作例子,感觉还是有点怪怪的。其实关注点就2个:1、是否真正影响了飞机的准点起飞,如果是,那就是延误了飞机起飞,这没有什么好解释的;2、若飞机晚点到达,因果联系,可能林也脱不了干系,但飞机提前到达,那是驾驶员加大油门赶回来的时间,和林也没有关系,反而会影响驾驶安全,所以林拿这个作解释,很怪,毕竟那也不是他的功劳……综上,林的事件不好评价,也不好作为论据,过程太模糊……

2018-12-18 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