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豪言800亿都不够花的李东生,在下一盘什么样的大棋局?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显示行业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预计到2023年,我国OLED产业规模将接近650亿美元

3月6日,TCL集团董事长CEO、两会代表李东生在北京接受采访时称,未来三年将向半导体显示和人工智能领域投资800亿元,“包括总投资427亿的第2条11代线T7,项目建设期两年,春节前已完成打桩。还有投资350亿的武汉柔性OLED工厂T4,2019年下半年T4开始上量,后续还要继续投入”。

李东生说,800亿投资中不包括第二条柔性OLED线T5,T5已提上日程,但还没列入预算,“所以说800亿可能都不够”。

作为中国企业家的代表,李东生的战略眼光一直为人所瞩目,但此次800亿元的大手笔还是不禁让人产生广泛的联想:显示行业的风口要来临了吗?李东生在下一盘什么样的棋局?TCL为什么会自信满满?

作用于显示行业的摩尔定律

在人们印象中,3C产品每年都降价。但显示行业很奇葩,它和内存行业一样:重资产、强周期,价格大起大落,涨起来数钱数到手软,跌起来都找不到北。

早在50年前,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将每年增加一倍(在1975年改成每两年,后为18个月)。这也被称为“摩尔定律”,在这50年间,不断有人唱衰摩尔定律走到头了,但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技术突破,实现了让人惊讶的指数级增长。摩尔定律并非数学、理定律,而是对发展趋势的一种分析预测

而在显示行业中,有一条“王氏定律”,即“若保持价格不变,显示产品性能每36个月须提升一倍以上,这一周期正被缩短”。

由此,显示行业必然成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今,中国大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基地。而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中国企业开始挑战显示行业的霸主三星

显示产业霸主三星的崛起之路

在《步步为营,英特尔、三星的终极武器竟是它?》这篇文章中,我们总结出三星成功的非常关键的两点:前瞻性的全产业链布局和持续创新

在全球科技巨头中,三星被视为战略高手,不仅在研发投入上高居领先地位,而且还具有完备的生产制造能力,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上游优势。比如它几乎控制着全球手机产业链命脉。

同样,三星一直是OLED这个行业的龙头,占有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从生产OLED屏幕的机器,再到机器生产所需要材料,三星层层把控以达到垄断的地位。

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并重的策略,使三星构筑起了技术、成本、速度相协调的优势——拥有相对于其他低成本制造商技术优势,同时又拥有相对于苹果等一流创新企业成本优势和速度优势。

两大特性决定了显示行业的独特玩法

一是行业特性,显示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上游,大多数电子产品都要用到,是电子产品最为核心的零部件之一。其特点是需求量特别大,尽管行业会受经济周期影响。

二是产品特性,显示产品直接面向厂商而非终端,无需过多关心用户体验,所以产能良品率才是关键。而要产能和良品率,只有一条路——马不停蹄地投建新技术的生产线

逆周期投资是这个行业要跨越的独木桥。只有熬过下行周期,才有生存资格,成为行业霸主也不是不可能。在这个行业混,决策之人要足够霸气:要么拿钱砸死对手,要么被对手拿钱砸死,所以每个周期的低谷都有新势力进入,等到成本下降以及技术进步促使市场需求恢复后,新势力便可引领行业进入新一轮鼎盛时期。

建一个工厂生产线动辄数十亿美元如同烧钱的游戏。所以,你能理解李东生说仅仅第2条11代线T7就投资了427亿的内涵(划重点,这可能只是前期投资)。

拼投资、不畏亏损,真正的“剩”者为王

1987年,三星集团不惜连续亏损7年,发展液晶业务。

在1991-1994年间,平均每年亏损1亿美元。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面板市场再次低迷,日本厂商虽然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但大多面临亏损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三星电子再一次采取了逆周期投资,果断投入数十亿美元,继续建设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

从此一战定江湖。

1999年,三星在全球液晶平板市场占据了18.8%的份额,名列第一。

可以说,三星是这个行业最成功的玩家。近10年,后来居上者有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中国企业。

改变“缺芯少屏”的产业困境

“缺芯少屏”要一步步来,有目共睹的是显示面板行业已经冲破了日韩的围剿。

资料显示,中国进口液晶显示面板的金额从2012年达到顶峰503亿美元之后逐年减少,到2017年,中国进口液晶显示面板的金额约300亿美元逆差同比下滑25%至不足45亿美元。这一切,少不了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中国企业的努力。

下一步,要看半导体行业上的发力了。李东生说过“芯片一定是要做的”,在芯片行业布局方面,TCL目前已新成立半导体芯片设计基金。目前,TCL以轻资产、芯片设计切入芯片设计,投资了商汤科技、寒武纪等。

实业强国情怀。“用实业挺起中国经济脊梁”是李东生一直恪守的理念。“TCL 做实业36 年更多的是一种坚守、一种坚持、一种积累。

李东生曾说,TCL的目标是成为像三星一样,全产业链均可获得行业和市场认可的企业,在两会上提出的半导体显示业务、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制造将成为集团未来的发力点,目的是未来TCL要将核心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布局、掌控全产业链。

技术创新上,有没有捷径可走?

“在技术创新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依靠自主研发人才储备长期的投入。”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李东生着手打造真正属于TCL的创新体系。

“买一个技术很容易,只要有钱就能买到,但是买了现在的技术买不到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也表示。

经营变革、管理创新”,这一理念时至今日仍被TCL管理团队认同并使用。

发展至今,TCL集团已拥有近8000名科研人员,28个研发中心,10余家联合实验室,技术覆盖QLED等新型半导体显示技术和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智慧互联等领域。截至2018年9月,TCL累计在国内申请专利34941件,在美国申请专利8057件。

“日韩企业正是凭上游液晶面板技术和产业能力,才能在全球液晶电视市场上大展拳脚。”在李东生看来,要想和日韩企业掰手腕,没有全产业链的掌控能力是万万不行的,因而他把第二步棋落在了液晶面板上。

而作为一个战略性的行业国家政策资金上的扶持也是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TCL的王牌——华星光电的横空出世

2008年金危机之后,处于低谷周期的显示行业即将迎来新势力的进入。

2009年,TCL启动华星光电项目,决心投入巨资上马一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作为后来者的华星光电,是继京东方之后,第二个自主建线的中国企业。

对于技术门槛极高的面板行业而言,人才是关键。在李东生等人的努力下,长达半年之久的“招兵买马”,自主搭建了一支由200位业内资深人士组成的“梦之队”。

自2011年投产以来,华星光电始终保持满产满销。数据显示,华星光电8.5代线从2013年一季度开始到现在,持续营业利润率、息税折旧摊销利润率在全球同行业中名列第一。

华星光电已成为TCL集团的重要利润“奶牛”。资料显示,华星光电2016年为TCL贡献半数的利润:2016年,华星光电实现营收223亿元,实现净利23.1亿元。目前,华星光电在全球电视面板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五,在中国内地电视液晶面板厂商中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

华星t6项目创造的良好平台,李东生有信心将深圳打造成全球大屏幕产业基地当中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技术最领先的半导体显示产业基地。

而t6、t7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完善华星光电的产线布局,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继而撬动未来全球显示制造产业的新格局。

“通过华星光电,TCL集团已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打通彩电产业链企业,从此,中国彩电企业彻底摆脱过往电视成本受制于上游厂家的局面,从产业链上游层面掌控了电视市场价格话语权。”

关于未来,构建“智能+互联网产业结构

在李东生看来,以前中国企业的成长,更多是依靠效率、速度和成本控制的优势,但如今这些优势已经不足以支持企业发展

未来,具有雄心壮志的中国企业必须加大产品技术管理商业模式创新力度,才能构建新的核心能力,打开新的成长空间。作为中国实体制造业的代表,TCL是率先进行产业战略转型、升级的制造企业之一。

2014 年,TCL通过构建“智能+互联网”产业结构,以及“产品+ 服务”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形成了“双+”战略转型、升级,打造了“智造+ 互联网”的产业形态创新。这种形态,突破了传统制造业以产品为中心的落后经营模式,使TCL 实现了以“运营用户”为中心的全新模式。

当前,华星光电正抓紧产业升级,打造中国制造2025的雏形。现阶段的中国制造“互联网+”,很大程度上是“自动化+智能化+大数据”的升级过程。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结合已经开始 中国有机会抢占先机

人工智能是TCL另一个投资方向,目前TCL在波兰、美国和香港都布局了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在武汉也新建了研发中心。李东生说:“人工智能会催生很多全新的产品形态,这是我们现在想象不到的,对人工智能的研发我们预留了很大资金。2019年,TCL终端将推出基于人工智能的未来电视,我们还会把AI应用到更多终端产品上。”

对于人工智能和传统制造业的结合点在哪里,李东生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技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大幅提高工业制造的效率质量。另外,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也可以支撑产品设计方面效率的提高。在一些设备投入很高、固定资产投入很高的产业折旧费用也很高。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直接提高竞争力,提高利润。这个技术是刚刚开始,中国有机会在未来竞争中能够做到全球领先,有机会抢占先机。

华星光电能京东方一起成为中国显示双雄吗?拭目以待。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3 +1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