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值钱的从来不是工资,而是你的认知、洞察与行动

前两周,我分享了一篇聊体制内的文章。

评论区有几条留言:

“我利用业余时间做电商,现在已经被开除了。”
“当老师能发展第二职业,你在开玩笑的吧?反正国家政策是不允许的,除非大学老师。”
“这就是秦兵们,他们积极努力,踏实肯干,毫无怨言,默默奉献,职级待遇与他们根本不沾边”,为什么勤恳的秦兵们也是等死?

我就职过上市公司,也待过国企,今天我不想说体制内好or不好这类话题,只想简单聊聊,这几年我的一点真实感受。

我越来越理解,一个人的能力收入经常不成正比这件事。

更确切地说:

一开始,你的能力或许给你带来不错的收入;到后来,它们关联性日趋变小。

赚多少钱,其实由你的认知层次决定的。

01

我初中同学小凌,成绩很好。

我印象中他考的最差的一次也没跌出班级前三。高中轻松考上本地一中,之后顺理成章地进入985大学。

毕业后,小凌就职于一家上市公司,奖金项目挂钩,他每月到手实际工资比我们所有人都高出大半个头。

比较辛苦的地方在于,那份工作长期驻点省外。

在外摸爬滚打两年,小凌在家人的建议下考入了老家的机关单位

另一位同学宇鑫,成绩中上。毕业后从十几个人的汽配城,一路辗转进入汽车金融

前几年汽车金融算是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宇鑫人也勤快,加班熬夜扛KPI,稳扎稳打地做到区域总监。

两人都非常上进,可小凌的收入,还不及宇鑫的零头。

坦白讲,这两位同学都很优秀,也都是我多年好友。一定要说谁更有才华,要算学霸体质的小凌。他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聪明懂事,一点就通,无论学习和工作,都格外努力用心。

当然,做决定这种事从来有得有失,冷暖自知。

只是细想起来,我应该是从那时开始,很难片面地认同“生活不会辜负你的努力”之类的鸡汤话。

02

开篇提到的留言中,有读者问,为什么许多员工积极努力、默默奉献,被说成在单位“等死”?

先说外部因素。

第一点,收入并不完全根据市场经济

别说体制内,我银行的朋友说,她薪水这两年不仅没变多,还缩水了不少。可她的能力退步了么?她做的事情变少了么?

并没有。

如今“铁饭碗”已逐渐变成一个备受嘲讽的词儿,体制内辞职的嘲讽尚在体制内的、拿绩效奖金的嘲讽拿工龄工资的、甚至996加班的都嘲讽在早九晚五的。

可最大的问题,是“铁饭碗”收入逻辑并不符合市场经济逻辑。

你做的事在其他公司可能值2万,可在单位的论资排辈下,没准只能拿到5千。外加缺乏内部竞争,更易滋生慵懒。

这点确实客观存在,不过事有两面。

眼下裁员风波四起,弄得人心惶惶。体制内朋友依然岁月静好,不知让多少人羡慕得口水流一地。

打个比方。

“铁饭碗”像国债,虽然收益平平,但旱涝保收;私企创业公司像股票基金风险大收益高,碰上熊市弄不好一夜回到解放前。

盈亏同源嘛。

第二点,天花板很低。

认识一位在国企的女性朋友,不到30岁,深受领导重视。内部有个很不错的项目机会,领导便一个劲儿地让她去争取。

结果,她放弃了。

她和我说:“我不是吃不了苦,就是不太明白现在去争取的意义啊。”

公司女员工占比只有20%,她快速上升到一定位置后,仿佛被按下暂停键。

用领导的话说,“女员工到这位置已经够可以了”。

再往上,几乎都是40岁以上的男性,忙到脑袋掉发成光明顶,连小孩发烧都没空回去,老婆飙电话来说要离婚。

“拿下这个项目加班是少不了的,提岗希望不大,顶多工资加百来块,你说我何必?”

即便是男性,内部晋升途径也并非敞开大门。上面领导没调动没跳槽职位就空不出来,只好慢慢熬。

天花板就这么低,你再用力都很难冲破,反而头破血流。

03

说完外因,继续看内因。

兼职副业的文章评论区,几乎都有质问的声音:

我从事什么行业第二职业根本不可能/不符合规定/限制诸多等等。

一位教书的朋友曾和我吐槽学校薪资太低,他做IT的同学,毕业不到两年就薪资过万,他教信息科学,混了好几年工资到手才4千多。

我问,那你打算怎么办?

他说,我教的科目又不是主流学科,学校也不让兼职,还能咋样?

我又问,有没有打算跳槽?

他毫不犹豫地说:怎么可能?!

人在惯性中打转久了,很难接受轨迹以外的想法,并且想方设法用各种理由说服自己。

开篇提到的同学小凌,实际上是我们几个朋友中最忙碌的人,5+2模式,晚上经常在单位值班,周末经常去单位开会。

收入却是最低的。

我们问过他,要不想想办法拓宽些收入源?你家那套老房子稍微装修下就可以出租了。

他的答案是——

“没时间折腾。”

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说,人与人最大的差别是认知,认知理解与聪明度无关。

人是习惯自我迷惑的,自认为是情非得已、自认为是不小心选错,其实真正的阻力,首先是意识不到,其次就算意识到了,也没采取有效行动。

久而久之,迟缓的思维与行动,已变为一堵不可逾越的墙。

04

作家冯唐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说,真正的中年危机,来自于“确定感”:

你已经知道哪些事你能干,哪些事你一辈子干不了,这种时候,你还有什么兴奋点?

你发现工资被固定,
你发现岗位被固定,
你发现前途被固定……

固定的多了,就被钉死了。

于是你开始接受了死工资与死工作,最终你反应过来,这辈子好像也就这样了。

几年前高晓松说“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与这句“不确定”真是相得益彰。

年轻时,最慌张的是不确定性太多;
等老了,最沮丧的却是确定感太多。

这和你在不在体制内、拿多少工资,没半毛钱关系。

一定要说,就是大家都被塞进玻璃瓶中,有的人是泥做的,一进去就定了形;有的人是水做的,瓶身稍有倾斜就抓住机会冲出来,并瞬间适应新的瓶身形

你可能会问,“我的确舍不得放弃稳定的收入,可内心也的确很焦虑,咋办?”

那你不妨先降低自己的预期。

太多人焦虑的不是自己没有什么,而是焦虑别人拥有什么。一边抗拒风险,一边又预期过高,逐渐在二者的落差中越陷越深。

“死”的从来不是工资,而是一边抱怨,一边紧紧握着微薄工资在原地打转的人。

值钱的也从来不是工资,而是你的认知、洞察与行动。

从源头改变,方可釜底抽薪。

相信我们依然拥有改变的机会。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70 +1
临公子

微信公众号:临公子的后花园(ID:hi-lingongzi)这是个工作、理财和自我修炼的公众号.我是临公子,LinkedIn中国专栏作者,秋成社区签约作者,一枚不正经的工科产品汪。

复制成功
能力  收入  内部晋升  第二职业  工资  收入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2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写的很实在,太对了

2019-05-22 21:38

勇敢地面对自己,而不是只看别人。思维指导行动,行动更新思想

2019-05-24 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