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疫情之下,你识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如何?

前言

这个春节期间,关于疫情你听到过多少谣言呢?

我可是听过不少。

一会儿是老家谣传首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身份,有人说是市里的某个退休干部,有人说是某个镇上的返乡人员,甚至还有人直接发了某位女士的就诊病例。

一会儿是小区群里有人说隔壁小区有湖北封城后偷偷自驾返程的一家三口。

一会儿是有人分享“有效”的预防新冠病毒的中药秘方。

一会儿……

你在遇到类似信息时的辨别能力如何呢?是立马就相信转发了?还是断然拒绝相信?还是将信将疑、犹豫不决呢?

无论你是哪种反应,都可以了解下今天给你分享的这个辨别信息真伪的三步法,简单易懂秒上手。

步骤一:筛选信息来源

我们的大脑总是在驱使我们获取更多的信息,因为大脑本能地认为信息越多就越有价值

在以前信息匮乏的时候,这种本能很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分析决策能力,但在当前信息产生和传播趋于泛滥的情况下,这个本能就成了一把双刃剑了。

虽然我们能够获取到比以往多得多的信息,但同时也让更多的冗余信息、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更容易接触到我们。

以这个春节为例,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收到了铺天盖地的有关疫情的各种信息,有微信群里的,有亲朋好友私发的,有新闻推送的。

这些铺天盖地的信息里,有着很有用的辨别口罩真伪的信息,有着如何正确消毒的信息。

但同时,也充斥着各种类似大蒜能抑制新冠病毒、某某小区有了确诊感染者的虚假信息。

在这种信息过载的情况下,辨别信息真伪最有效的一步就是要筛选信息来源,尽量只从相对可靠的正规渠道去获取所需信息

比如,关于这次疫情,我基本只关注三个渠道的信息:

① 微信的新冠疫情实时追踪的页面

② 深圳卫健委的订阅号

③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发布会

这三个渠道外的信息我一律存疑,暂不采信,这样我既可以花更小的成本获取必要的疫情信息,同时又避免了被大量虚假信息轰炸。

当然,这种方法也对这类相对可靠的渠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充分、不准确的话,一旦公信力受损,就会从相对可靠的渠道沦为不确定的渠道,这时大众就会去相信原先可能信任度没那么高的渠道了。

步骤二:验证信息内容

经过步骤一筛选信息来源后,能抵达你的假信息就被大大过滤了。

但只做到这一步还不够。

在古代鸡犬相闻、故旧相交的纯经验时代,单独一个个体可以凭自己的第一手经验认知这个世界,完全屏蔽虚假信息。

但随着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复杂,受限于个体认知能力的局限,我们不得不借助各种渠道(比如新闻、各种大V、草根网红、朋友邻居)来获取信息,以形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 图、复杂的社会传播过程

虽然我们已尽量从相对可靠的渠道获取信息,但仍不可避免要从一些不确定的渠道获取信息,同时相对可靠渠道的信息有时也需要我们的再次验证。

那如何对获取的信息做验证呢?

你可以通过下面的提问清单来做自问。

▼ 1、这个信息我获取了会用在哪儿?对我是否有用?

这是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信息本身就对我们无用,那无论真伪都属于冗余、无效信息,咱们就没必要浪费时间再去分辨真伪了。

举一个例子:

有人在微信群里发了一个信息,说中小学开学时间延迟到4月份了。

假如你还没小孩,那就不用浪费时间去验证这个信息的真伪了。

但如果你家里正好有上学的小孩,那这个信息就会影响你的工作和家庭计划安排了,对你就是有用的。

▼ 2、这个信息是谁说的?他所讲的内容与他可证实身份的专业领域一致吗?

确定了信息有用后,就要了解说这个信息的人的身份,并分析他所讲的内容与他可证实的身份专业领域是否一致。

还以微信群里,有人说中小学开学时间延迟到4月份的信息为例。

如果发布这个信息的人是你一位在企业上班的朋友,那这个信息你就可以先存疑不加以接受,因为他所讲的内容并不符合他的专业性。

但如果发布这个信息的人是教育局的,或者是学校的某位老师,那你就可以暂做接受,并继续往下做验证。

▼ 3、他说这个信息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是否与我的所需相冲突

确定发布信息的人专业度可信后,你还要分析他分布这个信息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做这一步的目的有两个:

① 防止有人利用自身的光环传播虚假信息。

② 防止自己被诱惑或欺骗。

我们继续以微信群里有一位老师说中小学开学时间延迟到4月份的信息为例。

假如他说这个信息的目的是为了通知家长继续安排好小孩在家的事宜,那这个信息就可以接受。

但如果他说这个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推销某个儿童室内健身器,那你就要再去其它渠道验证下这个信息的真伪了。

通过上面这个提问清单,你基本就能验证清楚这个信息内容你是否需要吸收了。

步骤三:留出冷静期

经过第一步筛选信息来源、第二步验证信息内容,基本上你已经做出信息是否可信的判断了。

个体认知存在的两个缺陷,依然会导致你的判断有可能会错。

① 个体专业能力的局限

一个人不可能是所有领域的专家,而且即使他是所有领域的专家他也不可能有精力去一一验证所有信息。

因此,在第二步的提问清单中我们是利用“委托信任”(信任权威,进而信任他们所发布的信息)来做自己专业能力外的信息真伪判断的。

比如,信任钟南山院士说的新冠病毒可接触传播,就多洗手勤洗手;信任李兰娟院士说的病毒“56℃,30分钟,就死亡了”,因此吃熟的食物不吃生的。

② 个体会预设前提

任何一个个体在获取信息时,都会因为预设前提从而产生可得性偏差

比如,一个对中国戴着有色眼镜的美国人,他看到的信息就都会是中国人如何散播病毒的、中国抵抗疫情是如何不到位的。即使有正面的报道出现他的眼前,也无法占据他的注意力。

现在机器推荐算法下的信息推送机制,更是进一步加剧了我们的这种可得性偏差。

春节期间,我因为搜索了一次“如何识别假口罩”,浏览信息时就发现跟口罩造假相关的信息大大增加。

这两个缺陷是我们难以通过自我提升补的,因此只能通过“留出冷静期”的方法来缓解。

留出冷静期是指,在第二步对信息的真伪做出个人判断后先不采取行动,而是等各方的评论与反馈出来后,再比较决定

通过这个方法,就可以帮我们走出专业能力不足与可得性偏差的局限。

比如,这次疫情期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病毒。因此好多人彻夜排队,一夜之间就将双黄连一抢而空。

对这个信息的判断,完全超出了普通人的专业能力水平,而且它也完全能通过第二步的提问清单自检

提问1:这个信息我获取了会用在哪儿?对我是否有用?

回答1:用于防预新冠病毒,有用。

提问2:这个信息是谁说的?他所讲的内容与他可验证身份的专业领域一致吗?

回答2: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一致。

提问3:他说这个信息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是否与我的所需相冲突

回答3:给大众提供防治手段的研究进展,不冲突。

但如果咱们等上一天,就会发现各种争论都出来了,看了内容后你就会发现这条信息里的“抑制新冠病毒”,跟我们普通人理解的双黄连口服液对新冠病毒的抑制是两个概念:

双黄连口服液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确实只是体外抗病毒研究。

这种体外实验结果只是给接下来的实验指明方向,有用就继续做,没用就不做。

这个结果不提示临床用于人体的有效性。

因此,跟风去抢购双黄连口服液是没有意义的,而且盲目用药还有不可预见风险

当然,有人可能会觉得等一个冷静期再行动会不会导致反应不及时呢?

其实,谣言总是会有对的,事后去追溯的话,肯定能发现“事前诸葛亮”的。

留出冷静期短期确实会丢掉一些投机的机会(比如没有听信某个小道信息,结果错过了某支股票涨停)。

但就更长期而言,留出冷静期会让你避免盲动的损失(比如,1万个小道信息里,你可能听信的是错的那9999个),抓住更多确定的机会。

小结

谣言不可避免,过去不能,现在不能,将来也不能。

信息过载的年代里,谣言的传播会更发达,因此保持一份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会给你增多一个核心竞争力

这个能力会帮你减少浪费在无效、虚假信息上的时间、精力、成本,并帮你抓住最有用的信息。

如何做到去伪存真呢?

做好这三步就可以了:

◆ 第一步:筛选信息来源

◆ 第二步:验证信息内容

◆ 第三步:留出冷静期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3 +1
YouCore

公众号“YouCore”(ID:YouCore),YouCore主策划,个人核心力赋能平台,一个老板、副总裁、总监们偷偷关注的公众号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