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管理艺术的PK:曹操VS刘备

  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短短两句话,鲜明地反映出两人不同的性格。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他们迥异的管理哲学。虽然三国的历史早已过去,但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如果将曹操和刘备的管理哲学进行PK,取长补短,继而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无疑对企业发展极具推动力。

曹操这个男人有点狠

  毛泽东曾经评价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袁氏兄弟百万雄兵中“揭竿而起”;在剿灭黄巾起义后很快树立了个人威望;清晰地看出“皇帝牌”的重要进而“挟天子以令诸侯”;酷爱读书,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

  不过,曹操的成功除了这些助力,更重要的还是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史料记载,曹操曾发布过一道震惊当世的求才令。求才令指出,才德兼备是最理想人才,但“举贤勿拘品行”、“取士勿废偏短”,即便不仁不孝,但有“治国用兵之术”,均可重用。

  此道求才充分且真实地反映了曹操的务实。此后的用人中,他正是针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委以恰当的岗位。同时,他还善于设计人才奖惩机制,论奖不吝啬,论罚不犹豫。这种有鱼饵也有鱼钩的渔夫式管理,一时间使曹操麾下人才济济。

  很多历史学家都承认,以个人能力来说,曹操是最有可能一统三国的。但他在道德上缺少令人信赖的品格,疑心病重等问题,最终只能“天下三分”。

  一方面,曹操的冷静与果断值得提倡。作为一个管理者,任何一个判断都不能被感情左右,该奖励的时候绝不懈怠,该惩罚的时候绝不姑息。这一点,曹操做得极好。

  任何人都希望做好事,但是如果为了国家企业的存亡绝续,不得不做“坏事”呢?为了应变时局,曹操非常敢于“做坏事”,又快又准,绝不迟疑。“头抚众”就是曹操不择手段解决问题的经典之作。这些举动的优劣,现在需要辩证地看。

  但另一方面,曹操的多疑、残酷也有目共睹,一直为历史诟病。因为多疑,所以他“人欲危己,己辄心动”,“不能用之,则杀之”。因为残酷,他一边在诗里矫情着“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一面在行动上手起刀落滥杀平民无数。而这些,无疑都让人心背离,一定程度限制了他的势力扩展和事业发展。

刘备这个男人以情动人

  刘备基本属于“白手起家”,最后得“三分天下”,全得益于其谦恭、随和、重情的性格。他在团队内部造就了一种关爱、信任的气氛,笼络了众多人才——“桃园三结义”赢得关飞、张羽终身生死相随;三顾茅庐换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赵云“单骑救主”不惜掷子于地,人格魅力令徐庶“心在曹营心在汉”……

  刘备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领导,他与下属情同手足,彼此忠诚度极高。所以尽管他一穷二白,但下属们都能体谅创业初期的艰难,不讲究薪酬。还因为彼此信任度高,沟通流畅,反馈及时。

  “凡是对方反对的我就拥护,凡是对方拥护的我就反对。”刘备还是品牌运作的高手,曹操用拳头示强,刘备就用眼泪示弱;曹操先抢地盘,刘备就先做品牌……成功打造了其正统、忠义、仁德的形象,大得人心

  通过以上种种,刘备聚集了一群对他死心塌地的下属,开始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征程。然而,重人情、讲义气既是刘备的优势,却也是其最终“白帝城托孤”的祸首。一个被感情左右过多的人,很难成为一个卓越管理者。“因同宗不取荆州”,“因仁义不接徐州”错失了良机;“携民渡江”虽提升了仁义的名声,但却几乎丢掉自己和兄弟的性命;欲报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负气出兵伐吴,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过分注重哥儿们义气有点像家族企业的任人唯亲;没有原则、不计后果的仁义违背适者生存的正常逻辑;再加上分不清主次矛盾,处事没有“赏立行、斩立决”的魄力,刘备最终并不是胜利者,而他的这些管理弱点,是现代企业需极力避免的。

结语

  以史为鉴是为了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不管是曹操重绩效的管理,还是刘备重人情的管理,各有可取之处,也各有不足之处。现代企业在鉴历史人管理经验时,既不要脸谱化,也不要一刀切,最好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本企业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管理哲学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22 +1
复制成功
曹操  刘备  管理哲学  企业管理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1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好棒的以古喻今的文章,给楼主赞一个~

2016-08-15 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