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罗振宇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决定你人生高度的是“变通商”

  • 作者 | 徐大维
  • 来源 | 公众号 良大师

财经作家吴晓波,以著作《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而闻名。

2008 年,为了配合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第一财经计划将吴晓波的书《激荡三十年》,拍摄成纪录片。

保证拍摄的成功,节目组请了一位曾经在央视工作过的人来做策划,这个人的名字叫:罗振宇。

那是吴晓波和罗振宇第一次相识,当时已经成名的吴晓波,对眼前这个胖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直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才让他另眼相看。

纪录片准备拍30集,而且预算只有300万,需要在4个月内拍完。

第一次策划会,大家就傻了眼,因为这简直就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且不说那少的可怜的预算,也不说如此短暂的时间,最难的部分在于对《激荡三十年》中人的采访。

要知道这本书,写的都是中国当代知名的企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无一不显赫鲜亮。

想要在3个月的时间里全部预约、采访——哪怕是完成一半的任务,几乎也没有一点可能性。

整个团队陷入了绝望之中。

阴暗的会议室中,罗振宇晃了晃自己的胖脑袋,缓缓说到:

“为什么非要采访当事人?不能采访旁观者吗?”

大家一时蒙圈,罗振宇清了清嗓子接着说:

“我们书中的当事人,一个也不请,只做外围采访。比如,张瑞敏不是砸冰箱吗,我们不用采访他本人,而是把报道他砸冰箱的第一个记者找过来。”

大家顿时呆住,因为这个建议太过奇葩,最后效果如何谁都没底。

但是,仔细一想,这似乎是唯一可行之路。

于是,节目组马上动手,在两个多月里找到了将近300 个与当事人相关的对象,进行集中式访谈。

《激荡三十年》中的知名人物一位也没有出现,即便是有机会采访到,也被团队有意绕过。

最后,节目拍摄按时顺利完成,效果如何呢?

31集财经纪录片《激荡:1978-2008》在东方卫视播出后,抱回了该年度国内几乎所有的新闻纪录片大奖。


事后,吴晓波评论罗胖这个神来之笔说:

“这真是一个天才的“方法论上的革命”,它把拦在眼前的难题都变成了马其诺防线,一旦绕开,豁然一马平川。”

良叔对罗振宇的这段往事,很有感触,因为现实就是这样。

你想做成任何事情,根本就没有天衣无缝的完美时刻,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瑕疵,不是资源不足,就是时间不够,或者是难度太大。

这些“拦路虎”会让你放弃实现目标的决心,对所有困难都束手无策。

而能成大事者,大都不会与“拦路虎”撞个头破血流,而是懂得绕开,寻找另一条道路抵达终点。

因此,那些站在事业颠峰的人,固然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或许情商智商也各有千秋,但有一个共性我们不能忽略:

他们都拥有极高的变通能力

现在是一个创造新概念的时代,我们已经有了智商、情商、抗挫商、认知商......

我觉得再来个“变通商”也未尝不可,如果你认同这个名词,不妨我再匹配些案例,从三方面填充这个概念。

变通商高的人,能跳出“格式化认知”
变通商高的人,懂得“折线突破”
变通商高的人,懂得“绿灯思维

1.变通商高的人,能跳出“格式化认知”

先说说什么是“格式化认知”?

简单说,就是对事抱有一个固有的看法,在你的意识中,这件事就该这样做,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就像上文所讲,吴晓波一组人马,都陷入了“格式化认知”之中,认为既然拍纪录片,理所当然的就要拍当事人。

而此时的罗胖,却在自我叩问:“为什么一定要拍当事人?有没有其他办法?”

因此,他的大脑袋犹如被闪电吻过,新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

如果你说,这完全是罗胖的灵光乍现,我不太同意。

以我的经验,这就是一种能力,可以反复仰仗。

我曾经的下属傅冬,现在已是500强的高管,他是我带过的在体系内成长最快的一个。

当年我总共招了十几名管培生,傅冬是其中之一,外号小神仙。

这是因为他主意特别多,我讲一件小事,你体会一下。

当时我搞到一本《行业年鉴》,大概800多页,像书一样装订的结结实实,厚厚的一本。

我让一位管培生拿去复印,于是他就站在复印机边,一页翻着一页复印,吭吭哧哧整整一上午,才复印了200页。

我总觉得应该有更好的办法,但忙于别的事,也没空操心。

中午吃饭时,傅冬主动说他可以复印快一点,我便让他接手。

没多久,他果然办妥,还分享了方法。

很简单,他把年鉴拿到公司楼下的照相厅,用裁刀切去了“书脊”,这样年鉴就变成了散装。

然后用复印机的自动送纸功能复印,很快就搞定了。

这还没完,他把《行业年鉴》还重新装订了一下,虽然比原来尺寸小了点,但并没有任何影响。

你看,“把书脊裁掉”挺简单的,对吧?

但是,那道浅浅书脊,对于很多人的心智,就是高高的城墙,让他们陷入“格式认知”中,认为那本厚厚的年鉴,就应该一页一页地复印,而放弃其他的可能。

然而,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虽然这么说有点事后诸葛亮,但从结果来看,十年后的傅冬,已经甩开同批管培生一大截。

很多领导都评价他“脑子活”,说很多事到他那里,总能找到不同的解决办法

但是,他自己不以为然,经常说自己是身体懒,所以脑子才勤快。

他这么一说,对我还真有点启发:

也许抱有“格式化认知”的人,恰恰与他相反,都是身体勤快,脑子却很懒,他们手忙脚乱,大脑却在自动驾驶。

他们总在用行动上的勤劳来麻痹思想上的懒惰,用表象上的繁忙来掩盖心智上的清闲。

但却忘记了人最大的价值就是思考。

所以,美团网CEO王兴讲了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话: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2.变通商高的人,懂得“折线突破”

市面上,经常有一种很轴的思想,它们打鸡血般地告诉你:

只要突破自我,不怕挫折,就一定能成功。

成功在那些人看来,就是从现目标,画一根直线,只要一直努力就好了。

但是,你若真按他们的方法,只会一次次被挫折撂倒,却不能前进半步,身心和精力都受到双重打击。

阿甘的故事固然励志,可现实中在橄榄球上,他如果只会直接奔跑,不出五步,便会人仰马翻。

真实的场景中,必须要懂得“折线突破”。

罗振宇曾经讲过一个小伙子的故事。

他是银行理财产品的,这个行业应该懂,很多人像保险代理人一样去扫楼,挨门挨户地敲门。

可是这种方法对于现在这世道根本没用,于是他选择曲线突破。

首先他想,哪里聚集的人多啊?答案是,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

可是如果去那里摆个摊,跟扫楼区别不大,还是解决不了信任的问题。

这小伙子想了个办法,拿着数码相机,以一个摄影爱好者的身份,给大爷大妈们拍照,而且特别认真。

大爷大妈们看到自己像明星一般地被拍,开心坏了,纷纷找小伙子要照片。

小伙子说:“没问题啊,照片本来就是要给你们的。但是,我的照片存在储存卡里,卡又不能给您,要不我到您家,给您拷贝到电脑里吧。”

小伙长的不像坏人,老人们也就邀请他去家里。

上门之后,小伙子还会帮他们倒腾一下电脑,帮助装个软件啊,下载个电影什么的,过程中又和老人们聊个家常。

一来二去,大家由生到熟,这时再聊工作,亮明身份,说摄影是副业,银行是主业,我就是卖理财产品的。

然后大爷大妈就问好卖么?有什么理财产品?

你想,因为前面的信任感已建立,成功概率自然大了很多。

这小伙靠这一招,竟然屡屡得手,业绩也突飞猛进,成为他们银行的业绩标兵。

你看,这小伙就是用了一种“折线突破”。

利用拍照,让自己被广舞团体接受,这是第一条折线;

进入潜在客户的家里,成为私人朋友,这是第二条折线;

最后发展成客户关系,这是第三条折线。

虽然“一波三折”,但似乎也只有这样才能走的通。

因此,所谓变通,就是对现实的复杂性有充分的理解,不再要求一味走直线。

虽然理学告诉我们,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是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却讲: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

3.变通商高的人,懂得“绿灯思维

这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红灯思维”的人,他们遇到稍有困难的事,会先在心里亮起红灯,告诉自己这事儿这么难,怎么可能做的成?

而另一种人,则是“绿灯思维”,无论什么事儿,只要和科学不违背,就跳过“能不能”这个问题,直接进入“如何做”的模式。

伊隆·马斯克就是典型的“绿灯思维”,据说他正在研究像火箭一样快的高铁,有人觉得不切实际,他却觉得这个道理很简单:既然火箭能往天上发射,为什么就不能平着发射?

我们也许不用说那么大,其实日常中,很多变通商高的人,都拥有“绿灯思维”。

白总是我的朋友,现在是某基金公司副总裁,一个典型绿灯思维的人,再困难的任务,在他手里都能摆平。

他任营业部经理时,攻下一个大客户,成为经典案例

那大客户是一家著名的香港金融公司,刚刚进驻大陆,成为众多基金理财公司目标客户

各路人马纷纷登,找关系的,请客的,送礼的,好不热闹。

可是,那家公司的总经理,直接亮出底牌:

一、绝不接受任何邀请,只在公司里洽谈;
二、绝不接受任何价值10元以上的礼品;

这两条一出,让很多人没了办法,这关系根本没法开展啊,只能公事公办了。

可白总并不这么想,他考虑的是,那总经理是香港人,刚来大陆,应该没有太复杂的关系。

而且各方竞争者的实力又如此同质化,谁能博得总经理的好感,谁一定会有更大的胜算。

白总经过一系列酝酿,选了一个特别的日子,去拜访那位总经理。

而且,他还带了一份特别的礼品,当然,价值并没超过10元。

那个礼品是1962年某一天的人民日报,你没看错,就是一张旧报纸而已。

但是,报纸刊发日,是那位总经理出生的日子,而白总来拜访的这天,离那个日子整整45年......

是的,那天正是总经理的生日。后来大家都管这种报纸叫“生日报”。

此后的事,变得顺理成章,白总在这家客户身上总计拿到十几个亿的业务,也助力自己仕途凯歌高奏。

这么多年前的事,白总还经常对我侃侃道来,而且每次还不忘加个总结:

“遇到事,你一定要先想着自己能办成,还要告诉别人你一定能办成,这时候运气都会偏向你。就像打麻将,那些咋咋呼呼的总能,那些愁眉苦脸的总是输......”

当然,对于白总的这句总结,我还是更倾向于科学的说法:为什么一个拥有“绿灯思维”的人更容易成事?

首先,“必成”的心态,能够震慑竞争对手,也能感染合作伙伴,这无形中都能给你带来势能。

更重要的一面,英国西英格兰大学心理学家詹妮·法瑞尔(Jennie Ferrell)认为:

一个任务,如果你坚信自己可以做到,此时神经元之间会有更加高效的连接,将分散的观念联系起来,并迅速制定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所以,你想成为一个变通商高的人,就要开通自己的“绿灯思维”,凡事先不要质疑自己行不行,而是要站在“我行”的角度,直接去考虑解决方案,也许答案会很快出现。

如果你问我,即使这样还没做成怎么办?

其实应该反问自己:那又如何?最起码你尝试过了。

就像有人说过:既然都要过这一生,你可以哭着过,也可以笑着活,你会如何选择?

4.说到最后

我在香港理工大学攻读MBA时,曾问组织行为学教授一个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懂得那么多道理,仍然一事无成?”
他回答我:“人文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后者只要证明了x+y=z,那么这个等式就恒久成立,再也无法推翻。
但是在人文领域,即使证明了x+y=z,它也是受限制的,只有在A的环境中才能成立,如果变成B的环境,那么这个等式可能就不成立了。
所以,很多人失败,并非不懂得x+y=z,而是不会识别A和B。”

现在想来,如何识别A和B,就是一种变通能力,这样你才知道在什么样的景下,选择什么样的公式。

但是,对于场景的识别,如同对气味辨认,你永远无法用语言描述“鱼肉”和“牛肉”的香味有什么具体的不同,但是只要你一闻便会知道。

虽然我洋洋洒洒写了4000多字的文章,希望通过文字,匹配案例,向你呈现“变通商”的力量。

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实践,仅依靠理论知识,很多问题依然无解,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讲,变通能力就是一种嗅觉,但凡经历过,闻过的东西,你才知道那是什么味儿。

在这之前,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完美地向你展示。

【本文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找原作者授权,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52 +1
复制成功
罗振宇  思维  认知  工作  马其诺防线  能力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1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很好地说明了两点之间最短可以是直线,但最快的不一定是直线。曲线可以更快更好达到目标。做事应深思而行,思考如何做而不是能不能做,做的方法不行拘泥于经验,一定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变通,可曲而成之。

2019-04-01 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