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我一个对网球不算感兴趣的人,居然看一部与网球相关的纪录片险些落泪。
《天才之击》,豆瓣9.1分。
2018年,在费德勒vs纳达尔的温网男单决赛10周年之际,纪录片带着人们重新回看这场被誉为"网球史上最伟大的比赛"。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比赛?
历经4小时48分钟,中途下了两场大雨被迫暂停,打满5盘,其中3盘进入抢七。比赛过程跌宕起伏,比分死死咬住,一次次来到赛点,又一次次重回起点,决胜盘到9:7才分出胜负。
纪录片不仅关于这场比赛,并且以此作为时间轴告诉我们:费德勒和纳达尔,这两位至今仍处于巅峰的网球手,并非天生奇才,他们的成功更绝非巧合。
01
先说费德勒。
他温文尔雅,绅士,爱笑,有礼貌,优雅得连纪录片中都开玩笑说他“没有一根头发是松散的”。
可你恐怕想不到,费德勒小时候的脾气烂得一批。
从小练球的他,自我要求极高,看到动作不符合自己预期时会很恼火,忍不住地在赛场上摔球拍、大喊大叫、暴怒骂人。即便观众看得一片哗然并发出嘘声,他依然我行我素。
连他父母都对此非常失望。
最初费德勒不以为然。16岁成为职业选手开始打巡回赛时,他仍改不了动不动砸球拍的臭毛病。随着直播和报道,这种行为被无数人嗤之以鼻,这又反过来导致他无法在训练中高度集中注意力。
后来他逐渐发现,正如教练所说,“比赛中若无法控制情绪,消极情绪会把你越带越偏。”
痛定思痛,费德勒决心做出改变。
把精力全部放在打好每个球上;
开始接受不完美的发挥,消化并承担痛苦;
克制自己,屏蔽那些不必要的杂音和失意心态。
顶尖比赛中,任何一丝情绪都会影响发挥。费德勒意识到,比赛需要大量临时决策,所以你要学会如何面对失误,面对失利的痛苦。
不得不说,厉害的人,都是自虐型。
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和他愿意做多少让自己难受的事情成正比。费德勒虽有天赋,但他如果放任情绪,充其量只会是个打得不错的职业网球手而已。
他的转机,来自他一次又一次认怂低头。
脾气不好,咬着牙也得收敛;丢掉比赛,素来自信的他开始反思是不是对手的方式更好,“虽然我本身不喜欢这么做,但为什么不试试呢?”
在与自我作斗争中,他完成了从普通高手,脱胎换骨至顶尖高手的进化。
02
再看纳达尔。
2008年,22岁,在此前与费德勒的温网交手中输了两次。而费德勒彼时已是温网五冠王。
开赛前他并不被看好,记者招待会上纳达尔表现得还挺佛系。
记者:费德勒说他知道该如何跟你比赛,他知道该怎么做,那你知道要如何在草地上打败费德勒吗?
纳达尔:不知道……
“如果他打败了我,那就祝贺他,就像之前的每一年一样。”
然而,就在那一年,纳达尔第1次拿到温网冠军、第1次拿到奥运会男单金牌、第1次拿到世界第一的排名。
如此神奇少年,在纪录片中你会明白,其实拿下的每一分都异常艰辛。采访中看似佛系的他,用行动告诉大家那句话不只是随便说说:
“我只是倾尽所有。”
他是个意志超凡的斗士。
赛场上不知疲倦地奔跑。与费德勒的优雅不同,纳达尔后来一次形容彼此风格时说:费德勒的球总是那么精准,可我经常狼狈不堪。他只要轻轻挑动,我就不得不拼命奔跑。
每一个球他都拼尽全力。
年仅22岁的纳达尔不是心如止水,丢了2个赛点和第四局的“抢七”他也忍不住失望摇头。连教练都说,他以为纳达尔马上要输了,心理估计很沮丧,想着休息时要如何激励他。
但纳达尔当时和教练说的两句话,让人热泪盈眶:
1、我准备好了迎接挑战,打败对手。
2、费德勒可能会赢,但我不会输。
他只关心自己下一球怎么打。几次逆转不利局面后,他把比赛带入决胜局,也将这次交手拉到全新的高度。
评论员说,他从未看到两个人达到如此水平。
他的竭尽全力,让他遇强则强,在逆境中始终不放弃地寻找转机,最终为自己赢得了胜利和尊敬。
03
这世上的牛人,分为两种。
一种是天赋异禀,一种是拼命进化。
人们对剧情跌宕起伏,或是毫不费力碾压众生的爽文故事总是喜闻乐见。事实上,绝大部分成功者都属于“拼命进化型”。
他们哪怕条件普通,通过不断练习、不断犯错、不断试错、不断反思,才磨砺出核心优势,也能脱颖而出。
即便费德勒被公认为天资非凡,他教练也说,其训练艰苦程度难以想象。“这就像跳芭蕾,看起来毫不费力,但其实都十分努力。”
成功者并无偏方。
看记录片时我一直在想,究竟是怎样的训练,才能让球员精确控制每一次挥拍的力量和角度,让球恰到好处地落在刁钻的位置。同时还能预判对方的下一步轨迹,提前做好准备。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肌肉记忆”。
无数次重复同一个动作、无数场枯燥乏味的针对性训练,将人的肌肉形成条件反射,准确记住预期施展的力度。
努力精进、持续学习、百折不挠……这些看起来老掉牙的词语,才是成功的黄金法则。
在另外一部人物纪录片《走进比尔:解码比尔·盖茨》中,也有类似情节。
有人问比尔·盖茨,公测耗费巨大,脊髓灰质炎尚未被消灭,核反应堆合作被叫停,很多难题恐怕你无法解决,你会气馁吗?
比尔的答案总是:Work harder。
没什么振奋人心的逆袭,每天都要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成功案例都是不可复制的毒鸡汤。实际上,如果你认真观察会发现,其中有不少可复制的部分。
我们哪怕无法做到10分,但只要肯去学去做,从1分进化到3分、5分,还是可以的。
毕竟真正有效的路径,往往是很朴实的方法。
04
回头再看这部纪录片的片名,《天才之击》。
哪里有什么天才呢?
2008年的“费纳决”至今被公认为网球历史上最精彩绝伦的比拼之一。而赛场之外的他们,在我看来才是真正了不起的存在。
费德勒和纳达尔,都只是普通人。
他们有沮丧,为了保持心态平衡,消极情绪被强大的自控力默默掩盖。
他们有失利,但失利后懂得马上爬起来,从失败中榨取经验值和前行动力。
他们想变得更好,可也很明白,变得更好不只是为了赢,而是不断蜕化自我的奇妙过程。
10年后,属于费德勒和纳达尔的故事仍在继续,充满波折也充满希望,和我们一样。
别停下探索自我的脚步,你的可能性永远比你想的更多。
要对未来充满期待哦。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