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左右脑测试”是假的?没那么简单

  • 作者:霍老爷,公众号|霍老爷(ID:ddz_233)。霍老爷知识渊博,文笔犀利有趣,思维方式独特,擅从历史文化角度解读现代问题,令人耳目一新,他分享的经验,是改造思维方式和个人成长的利器。

我就是我,不做不一样的烟火

最近,“左右脑年龄测试”在朋友圈火了,无论男女老少,都痴迷于这个小程序,但是,却发现,很多人的左右脑年龄居然是一样的!直觉告诉我,这不是巧合。

果不其然,程序员出来辟谣,所有人的测试结果都只有十种,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你的大脑年龄会和他人的一模一样,这并不重要,重点是,大多数人早已看穿事实的真相,那为什么还决定耗费时间测试一下呢?

1.我,必须和你一样

法国社会学古斯塔夫·勒庞曾说过,社会中大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的群众,地位低下,心理脆弱,对超出自身生活经验的一般问题不甚了解,不辨真伪,希望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

当看到朋友圈有一个人做过测试,你或许不以为然;两个朋友做了测试,你开始动摇,嗯?他们的测试结果是什么呢?三个四个五个朋友做了测试,哇,好好玩的样子,于是,你也决定做一个测试!这个游戏就这样“火爆朋友圈”了!

这个行为逻辑心理学上称为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简而言之就是,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为什么会控制不住自己,发生从众行为呢?因为个体最容易被集体所异化!集体做出一个决定承担的风险会分担到每一个人身上,而个体单独做一个决定往往需要一个人承担风险,比如,民主投票的选举方式为何如此受到领导人的青睐?仅仅民主二字吗?不然,因为,大多数人投票结果即使是错误的,承担后果的群体基数大,也不会发生抗议行为,而个人专制做出的错误决定,毋庸置疑,矛头必定直指个人!

因此,暴政其实是多数人的暴政!

前段日子,有一则报道,一个小伙子带领地铁上的一大群人奔跑!看到标题很是诧异,这小伙子人格魅力真大!结果,真相是,小伙子急着上班,旁边的人看到他跑,也跟着跑起来,然后,一个接一个,大家都一窝蜂地跑步,闹了一个大大的乌龙。 从众并不可怕,但是,底线一定要把握好。不盲目从众,不迷失自我,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2.我,必须和你在一起

人是群体性的动。很多人喜欢特立独行,却习惯不了孤独。我们急切地想和某个群体寻求共同点,融入他们的世界,找到归属感

荀子曾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假设毕业生小白进入公司,看到大家都是西装革履,衣着整洁的时候,而他则是一身休闲风,那他肯定没有归属感,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群体。因此,个体只有在群体生活中,才能满足其生理、安全、情感以及自尊等各方面的需要

独自一人的禁闭是可以施加于一个人的最为严厉刑罚的一种,群体之外的个体,会产生一种孤独感、被排斥感。在外打工的漂泊一族颇有感触,繁华喧嚣的城市,自己却不属于其中的成员,总是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无能感。

曾看过一个帖子,是一个蚁族青年发的,“我家在西部一个小城市,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好好读书出人头地,离开家到大城市发展。毕业这一年间,我和9个人挤住在一套70平米的房子里,房子很脏很潮湿,小水道经常出问题,有一间小屋白天也基本见不到阳光,我就住在这间最便宜的屋子里。我能尽量节省的就是伙食费——要么用方便面打发,要么到楼下的小店里吃一碗西红柿鸡蛋盖饭,偶尔馋了,就去烧烤摊点两个肉串。”

这个帖子引起了很多有共同经历青年的认同,下面的评论有:“兄弟!你的经历跟我太像了!让我们互相勉励,寻找自己的未来吧’;“我跟你差不多哦,感觉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

通过对彼此经历的分享,群体成员间开始变得熟悉,他们互相回复,甚至相约私信聊天,后来他们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贴吧讨论组,好像还会组织线下活动。他们一定是快乐的,因为在内群体里,有共同的身份认同感,也找到了归属感

我们之所以会和大多数人发生相同的行动,就是想为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找到自己的组织,满足内心的不安全感。做测试,已经上升为一种社交的工具,就和“王者荣耀”手游一样,刚开始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后来就变成了交往的承载

3.我,必须要你肯定我

在任何时代,“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是人生终极三问。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对自我一种难言的“焦虑”。

古人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而现代,衣食无忧而愁身份,生活平静而生焦虑。

一切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再自由,开始受制于各个方面。你很努力,很认真,很优秀,却为什么得不到晋升的机会?因此,开始自我怀疑,是智商不够吗?是情商太低吗?久而久之,你便成为一个世故的人,你明白了,不是你的原因,而是阶层固化导致上升的通道阻塞了,于是,你迷失了自我,错乱了奋斗的方向。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写道:不管我们认为自己在思想上多么独立,我们实际上并不理解我们自己的需要,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现象。我们每天过着忙碌的生活,奔波在N点一线的路途,重复做着机械工作,却无可奈何。

如同大漠的龟田需要雨水的滋润,我们的内心也需要美好的安慰。于是,自己越失落,越想得到他人的肯定,自己越无助,越想通过外部力量刺激。

我曾经偶遇一位品学兼优的女同学,她的优秀让人惊呼,已经拿到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双一流学校的研究生入学offer,但她还在执着地参加北师大面试,我不解地问她:你不喜欢那些学校吗?她说:我已经确定去南京大学了,不过,我来这里面试只是为了证明自己。

后来得知,夏令营(相当于保研的提前批),这个学校没有接收她,因此,她急需要一个肯定。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很迷茫,在理想与现实的鲜明对比下,已被吞噬了梦想,麻木不仁。我们需要一个安慰,哪怕明知道那并非事实,也想暂时性地麻痹自我,给自己一个暗示:我是个潜力股,我的未来很光明,我是匹千里马,只是没有遇到欣赏我的伯乐。

现实就是,说假话,剥夺了对方知道真相的权利;说真话,掠夺了对方自我欺骗的机会。

我们都存在侥幸心理,期待跳跃式的成功,那捷径在哪里?预知未来!因此,乐于测评的人们都具有相同的底层心态:急于了解自己的天命,少走弯路,实现这一期盼的路径依赖是什么呢?量化的测试题目。

有人可能会说:我做了测试,测试结果和我自身很相符啊。这只能说明你太幸运了!和设计测试的人所想到的结果如出一辙!同时也说明你是一个宿命论者,希望你知道,人生无定数,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奋斗。所有的成功都是建立在付出努力的基础上,而不是前世的注定。

现代人的可怜之处,明知道这些心理测试无用还是自欺欺人,其实,许多时候,人们并不是真的企图助外界工具探索自己的定位,而是逃避现实,借助莫须有的结果证明自己。

最后,给大家讲个很有名的段子:

中央情报局(CIA),联邦调查局(FBI)和洛杉矶警察局(LAPD)都声称自己是最好的执法机构。为此美国总统决定让他们比试一下。于是他把一只兔子放进树林,看他们如何把兔子抓回来。

中央情报局派出大批调查人员进入树林,并对每棵树进行讯问,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得出结论是那只所谓的兔子并不存在。

联邦调查局出动人马包围了树林,命令兔子出来投降,可兔子并不出来,于是他们放火烧毁了树林,烧死了林中所有动,并且拒绝道歉,因为这一切都是兔子的错。

轮到洛杉矶警察局,几名警察进入树林,几分钟后,拖着一只被打得半死的浣熊走了出来。浣熊嘴里喊着;“OK,OK,我承认我是兔子.......

因此,做测试的你的心态,就好比是洛杉矶警察局的行为,在森林里找一只熊,结果只找到一只兔子,而你却用枪逼着兔子承认自己就是熊!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5 +1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1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