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工作中10条好用的思维方式

文|李斌

先前,利用绩效面谈的机会,我陆陆续续与每一位下属做了沟通

在面谈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火花,我将其中的一些关于工作思维的部分整理成10个要点,以作备忘,也此机会分享与大家,希望有共鸣或是有帮助。

01、把握好工作的外部性,终极目标影响力

所有人的工作都有外部性。这里的外部性,是指工作对他人的影响和价值,包括了正外部性负外部性。一般来说,工作和职责的正外部性越大,你在这个组织中的价值就越大。

这种外部性反映到个人身上,累加产生的结果就是个人的影响力(Impact)。你的工作外部性大,你表现得也很称职,慢慢你的个人影响力也会变大。反过来,一个人的影响力越大,他的工作的外部性也会越来越大,地位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今年5月,Google公司调整了公司绩效考评制度

其中,有一个非常小的点,就是在建立5级评级体系的时候,不是简单的以5分来区别,而是给这五个等级进行命名,分别是:变革性影响(transformative Impact)、突出影响(outstanding Impact)、重大影响(significant Impact)、中等影响(moderate Impact)、影响不足(not enough Impact)。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影响力的价值。

02、打造影响力,核心是要有「有形产出」

我们既然知道,终极目标是要打造影响力,那么如何能够在一个组织里面产生影响力呢?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号称“影响力教父”的罗伯特·西奥迪尼专门写了一本畅销书《影响力》,书中重点剖析了对影响力有重大影响的六种机制: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

上面谈到的是影响力的机制,着迷过多,不小心就会演化成对操弄心理学的偏好。

我认为的影响力,简单来说,就是要有「有形产出」。

产出就是指工作的结果,它可以是有形产出,也可以是无形产出。

有形产出,就是能够被看见、被阐述、被承认、被关联到本人的且有价值的产出。无形的就是相反的,也许你做了,但是结果没有被看见,不能被阐述,自然也不能与你本人关联起来。

打造影响力的过程,就是要让自己工作的有价值的结果,被你的客户、被更多的人看见和承认,你也能够清楚地“宣传“自己的工作产出。

如果我们能够让工作有形化,就能让其被衡量,结果就是能够被看见,从而产生你的影响力。

03、创作有形产出,要有initiate精神,不要被动等待工作

让工作有形化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关注结果、数字衡量、归纳总结、扩大宣传等等。

但最好的一种工作有形化的方法,就是要有initiate精神。initiate有开创、首创、倡导的意思,我这里用initiate想表达的是,要有一种自己发起、发动、开创工作内容能力

传统的管理自上而下的,上级布置工作,下级执行命令。这样做出来的产出不一定能够被承认,或者分立地归属为你个人的产出。而如果能够独立发起一项工作、并且能够完全操盘,这种工作的结果就非常突显,也更容易获得认可。

因为真正的管理就是自下而上(bottom-up)。霍博兄弟在他们的名著《清教徒的礼》中说:如果有个习语能最好地表达20世纪中叶美国公司管理的精髓,那就是“自下而上”。

我在初为管理者时,上过一门管理学入门的课程。所有的内容都忘记了,但记住了一句话,管理就是让下属给自己下命令。

一个团队的成员,如果都有initiate精神,领导者就会轻松很多。

04、寻找工作背后的逻辑方法论,升级你的工作

上面几点谈到了工作的结果,以及工作中要拥有的一种宏大原则。但如果谈升级你的工作,通常指的是方法论和工作中的技术和规则。

实际指导我们工作方法和规则,包括思维的方式,又有很多。我这里讲到的这一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寻找工作背后的逻辑和方法论,也就是所谓的深度思考。

一般的思考,包括对于规律的理解、对于原因的分析、对于解决问题方法的探讨等等。

但深度的思考则要更进一层,它不仅仅是理解规律,而是要沉淀出来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也不仅仅是分析原因,而是要通过深度的逻辑追寻,找到影响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不仅仅是要解决当下问题,而是要避免未来的“问题复现”。

当代管理理论大师和组织学习大师克里斯·阿吉里斯很早就提出了“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的概念。所谓的“单环学习”就是单纯解决“眼前”的问题,而“双环学习”则是要质疑组织的前提假设是否正确,通过克服“习惯性防卫”造成的认知障碍,从造成行为的根本原因上去谋取根本性的改善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要多一层反思。

05、减少串联思考,多一些并联思考

串联,是首尾相接,一个一个发生。串联思考就是指把事情理解为线性发生的,做完一件事情才可以去做下一件事情。

这种做事方法的好处,就是相互清晰,不干扰彼此,适合于初入职的小白。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极大地影响工作效率

我们应该要学习的是并联思考。理学中的并联,是指只要保证首首连接,尾尾亦连接的一种连接方式。对应到工作中就是,只要我们保证初始的输入和最终的结果是一致的和符合的,对于过程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一种分清主次、并时推进的方法。

显然,并联思考多了统筹的元素。

我们需要思考工作的优先级,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同时也需要考虑时间的安排,哪些是可以快速完成的,哪些是需要贯穿全流程的。

要统筹并联,不要排队串联,一切从效率出发。

06、任何大量重复的简单工作,背后一定有简化的方法

改善效率,除了可以通过推动改变工作的路径以外,还可以通过创新达成。

创新,就是创造不一样,当然是有价值的不一样。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简化就是一种创新。通过一系列的“技”和“术”的创造,让事情变得更简单,从而更方便处理或者处理起来更有效率的过程,就是简化。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创新似乎跟我们很远。每天重复着简单的工作,谈何创新?但实际上,创新恰恰就隐含在这重复的工作中。

我刚入职招聘工作时,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什么ATS招聘系统,每天有大量的简历要处理。面对这种重复的场景,我想到了用excel的宏来处理,这就大大节省了时间。

所以我后来总结了一个规律:任何需要大量重复的简单工作,背后一定有简化的方法。千万不要把时间耗在这种简单重复工作里,推动你进步的方法,就在寻找创新方法的过程里。

07、所有能力提升的前提,都是先扩大自己的认知

看到第6条这个规律,很多人一定会有这个疑问:怎样才可以找到创新的方法?

比如我上面提到的例子,重要的是我们要会excel的宏语法吗?其实并不是。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有宏这个东西。

因为有了这个认知,你可以找IT或者别人帮你实现,你也可以自己再去学习。但如果你不知道有宏这个东西,你连门路都摸不着。

所以,我的观点是:任何能力提升的前提都是要先扩大你自己的认知。

我们很多人陷入乔哈里视窗的第一象限,即“盲区”,别人清楚的事情,但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就很危险了,坐井观天,以小为大。

当然更危险的可能是处在达克效应中的“无知之巅”,不但不知道,还很自信

解除以上两种毛病的核心就是扩大认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最好的扩大认知的方法。另外,我们还要扩大自己的交往,向别人请教,向别人学习。

08、要有自己的核心硬技能差异化能力

扩大认知是提升能力的前提。但在茫茫无涯的知识大海中,我们究竟应该学习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库?毕竟所有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首先我认为学习最好是基于兴趣的,因为基于兴趣的学习过程才是欢畅的。

但如果功利一点的话,我认为要把握两个点,一个是核心的硬技能,一个是差异化。

什么叫硬技能?简单来说是可以用客观标准来衡量的能力。再换句话说,就是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的这种能力。比如写代码的能力,这个完全可以客观来衡量,你写的代码能不能运行,就是很客观的事实。这种能力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学习和反复地练习。

软技能实际上往往是很难用客观标准来衡量,需要靠主观来判断。比如演讲能力,沟通能力,一般来说我们往往很难在简短的时间来判断。软技能做得好(特别好例外)难出彩,但做得不好很容易出糗。

对于工作来说,掌握完成它的必要的硬技能就是前提,而好的软技能就是你的附加值。但如果反过来,用软件能充门面,事情就比较麻烦。我们很多人工作十多年,没有一样硬技能,最后找下一份工作,只能靠经验和软技能来证明自己,相对来说,难度就大了。

第二个要点就是跟别人不一样,要有差异化。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的弱项是我的长项。特别是在软技能方面,跟别人差异化,是打造自己“亮点”的关键步骤,而很显然,亮点才是吸引别人的。

09、学习新知识最好的方法是系统学习

上文谈到了武装自己硬技能和跟别人差异化的观点。但是当我准备学习新技能、新知识的时候,该如何开始呢?

成年人的学习本来就挑战很大,而要面对新的知识难度更大。何况还有“一万小时定律”这样的“公理“在前,我们面对着学习的大山很容易就放弃了。

首先我们不应该畏惧,要知道既有“1万小时定律”,也有西蒙学习法这样的短时间学习的方法。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告诉我们:“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还有更出格的蒂姆· 菲利斯(Tim Ferriss),他认为4小时就足以学习一门知识。

所以,时间不是问题,关键是方法。

西蒙学习法和菲利斯提出的DISSS学习法的核心都是解构,就是把完整的知识分解成更细化的知识结构。通过掌握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快速地达到理解一门新知识的程度。

对于以上“解构-学习”的升华,就是系统学习。就是能够理解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和结构,通过逻辑的过程理解知识的全貌。

最好的学习教材,我推荐教科书。教科书就是把知识框架搭起来,然后再去学“点”,每学一个“点”,就都是往系统的框子里存储。长而久之,知识就会丰富起来。

10、通用技能中,结构化思考和逻辑思考最重要

既然谈到知识,最后一条我谈谈两种我认为最重要的通用技能。

上个月,我给公司2022应届生上了一门关于思维模式的课程,名字叫《高效职的六大思维模式》。这六大思维模式分别是:以终为始、结构化思考、逻辑思考、批判思考、变革思考和创新思考。

其中我认为通用技能中,结构化思考和逻辑思考最重要。

结构化思考,就是对于任何问题、流程,通过一定的原则和逻辑将其分成更小部分,从而达到简化、有序的目的。这里面的中心思想、主次原则和分类原则,都会直接影响我们工作中处理事情的效率

掌握结构化思考的原则,我们就会始终围绕中心点和关键点,不出轨;我们就会学会分类,把事情的纹路和脉络搞清,不出格;我们也会聚焦资源、集中攻克关键问题,不出主线。

逻辑思考,是指基于事实的观察和思考,分析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从而能够进行追因和预测的一种思维模式。

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逻辑思考,正是我们前面第4点谈到升级工作的前提。寻找事物的第一性原理,通过5why这样的工具层层溯因,避免群体精思,避免简化论和生态谬误,从而在因果追寻的世界里找到清晰的脉络。这大概就是工作的迷人之处。

最后,如果要简单地理解,这10条内容又可以简化为三条:

1)在工作结果上,要提升以有形产出为核心的影响力

2)在工作过程中,要能主动发起工作,要能并联思考和简化创新,还要有能过深度思考寻找真因和建立方法论能力

3)如何达到以上两点,就是要扩大认知系统学习,建立自己的硬技能差异化能力。

作者:李斌。盖雅工人力资源副总裁;15+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专注组织变革与发展、战略解码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7 +1
盖雅学苑

盖雅学苑是盖雅工场旗下的、专为愿意思考的HR打造的、客观深度的知识输出和连接平台。通过分享洞见、挖掘实践,与愿意思考的HR一同成长。来源:微信公众号|盖雅学苑(thinkwithgaia)。

立即了解→mini-MBA——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亲授,结业即获清华证书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