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10个认知偏差,正让你越来越蠢

假设有两则食品文案:

第一个写着:该食品80%没有脂肪;

第二个写着:该食品20%有脂肪。

你觉得大部分人会选择购买哪个商品

再比如,医生给患者解释手术实际情况:

一种说法是:手术有60%的几率能够成功;

另一种说法是:手术有40%的几率会失败。

你又觉得哪一句更能让患者愿意接受手术?

明明事实一模一样,但在不同的表述下多数人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认知偏差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越高,就越能接近事的本质。

但生活中潜伏着许多难以察觉的认知偏差,让我们判断结果时失真。

1、幸存者偏差

当劝一个人戒酒戒烟的时候,对方常常会和你说:“你看隔壁老王老李,抽烟喝酒一辈子,七八十岁了还不是好好的!”

幸存者偏差是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就像你看到了隔壁老王或老李抽烟喝酒一辈子仍然健在,真的能够证明抽烟喝酒对健康无害吗?

实际情况往往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更多的人因为长期抽烟喝酒伤害了身体。

点击收听→《幸存者偏差:看不到的真相最致命》

2、观察者偏差

今晚你和男朋友约饭,对方晚到了半个小时,你会怎么想?

或许你会很生气,觉得男朋友不是那么看重自己,或者责怪对方就是个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可如果换做是你迟到了半个小时呢?

概率你是不会这样想自己的,你只觉得迟到是因为今天堵车,或者有其他意外情况发生。

这种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人格特质,而把自己的行为归因情景因素中的现象就是观察者偏差。

主要是因为双方所站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我们观察不到,也不了解对方本身所处的情境,因此很难感受到这些情境对他人行为的影响。

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争吵和抱怨其实都源于此。

点击收听→《观察者偏差:为什么人会“双标”?》

3、虚假同感偏差

世界上有一种冷,叫你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你奶奶觉得你饿。

习惯将自己的感受用到他人身上,并以此去感知对方,就是虚假同感偏差。

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

古代也曾有过这样的例子:西晋第二位皇帝晋惠帝执政时,听闻很多百姓因为饥荒没有粮食吃,活活饿死,问身边的人:“吃不起米饭为什么不吃肉呢?”

点击收听→《虚假同感偏差:“你妈觉得你冷”的理论依据》

4、后视偏差

塔勒布曾说:“人类常会为过去的憾事编造牵强的解释,并信以为真,以此来蒙蔽自己。”

其实指的就是后视偏差,即当我们得知某一事件结果后,会高估自己先前的判断力,认为在结果发生之前,我们就已经预见了相同的结果。

比如新闻上如果爆出一些企业的负面新闻,各个论坛上就会涌现出不少事后诸葛亮在侃侃而谈地指出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

新上任的领导层不行,安全上存在巨大疏漏,监察人员疏于管理,早应该公关团队......

简单来说,就是人的记忆是不可靠的,并且,我们都太会为自己找借口了。

点击收听→《后视偏差:如何避开“马后炮”的思维误区?》

5、现状偏差

试着回想一下,生活中是不是非常多类似的场景

思考一上午,中午吃啥呢?到了中午,算了,还是吃食堂吧;

接了无数次移动推销电话,新的话费包月套餐明显要比旧的划算,并且更换并不麻烦的情况下,仍有很多用户会维持之前的套餐;

......

决策时容易受到了“先前”决策的影响,偏好选择已经存在的,或者过去曾做出过的决策,直白点说就是“安于现”,就是现状偏差。

这种非理性其实源自于内心深处想要保护自我以免受伤害的欲望,毕竟在大多数情况下,安于现状等同于选择安全路径,这会减少我们的心理风险

点击收听→《现状偏差:为什么人容易安于现状?》

6、确认偏误

“疑邻窃斧”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

古代有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于是他开始观察这个孩子,发现对方说话、走路、表情都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不久之后,他的斧子找到了,这时再看邻居的儿子却怎么看也不像了。

心理学上称之为确认偏误,就是当我们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

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说:“人类最擅长过滤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的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

点击收听→《确认偏误:我才是对的,谁也别想说服我!》

7、自我服务偏见

美国作家罗兰·米勒的作品《亲密关系》中有这么一段话:

“如果发生了婚外情,人们往往认为自己的风流韵事不过是无伤大雅的逢作戏,但却认为对方同样的出轨行为伤风败俗、令人痛彻心扉。”

第一时间觉得这不是我的错,几乎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反应,自我服务偏见,说的就是人们多有这样一种倾向:成功时,觉得多半是自己的功劳;失败时,甩锅给别人或外界环境。

好比考试考得好,老师倾向觉得自己教得好;考得差,就开始哀叹:“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

孩子考上好大学,家长觉得,这得得益于我从小教育得好;大学没考上,心想:“孩子怎么这么不争气!”

点击收听→《自我服务偏见:为什么有人习惯性“甩锅”?》

8、被洞悉错觉

社会心理学家海蒂霍尔沃森曾说:“在沟通过程中,给予信息的一方会以为自己的感觉需求能够被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尽管他们并没有真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到位。”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懒于思考的,我们会主观地觉得我们的想法或者情感对于他人来说很容易看透,但实际上却不是。

很多情侣吵架,都是源于自己过分相信对方应该能清楚地看明白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甚至无法理解对方的“不理解”。

如果陷入被洞悉错觉,容易把自己锁定在一个怪圈中,自己折磨自己。

点击收听→《被洞悉错觉: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怎么办?》

9、比例偏见

你去 4S 店,看中了一款车。

销售员说,花 10 分钟填一份调查问卷,可以便宜 100元。

这时候,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拒绝,毕竟花几十万元买车,才便宜 100 元,好像很没必要。

可如果你早已经买了车,去4S 店保养,只要填个问卷,一桶 300 元的机油就能便宜 100 元,此刻拒绝的人就少得多了。

省同样的钱,有时在乎,有时又无所谓,这样的事我们平时可能也没少做。

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比例偏见就是我们自相矛盾的根本原因。

点击收听→《比例偏见:为什么富豪做公益容易被群嘲?》

10、证实性偏见

当你讨厌某一个明星,那么你就会下意识的关注这个明星的负面消息,用以证明这个明星确实不招人喜欢,而且越来越讨厌;

当你身体不舒服,只要上网一下你的症,总是可以看到符合的病情,然后往里一套,就会觉得自己患上某种绝症;

当你觉得主管有意针对你的时候,即使他只是提出一些建议,你也会试图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试图证明对方在故意刁难;

......

证实性偏见是人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的观点的信息

人一旦掉入证实性偏见的陷阱,就难以保持客观中立。

点击收听→《证实性偏见:为什么TA听不进你说的话?》

我们都希望自己保持理性、客观,但我们不可避免地一直处在认知偏差里。

但若是我们充分了解它的形成原理,清楚它是如何扭曲我们的思想,就能帮助我们走出思维的死胡同。

大咖讲百科推出专辑【认知偏差】,大家可以在MBA智库APP中进行收听,了解认知偏差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决策,并从中寻找到走出偏差的方法吧!

点击收听专辑→《认知偏差》

开通大咖讲VIP,每天只要花费0.27元,5分钟的时间就能学习到一个新的知识点:

1条音频,1个新的知识点,可能都可给你带来致富灵感。

现在双12年终特惠,限时3折,年卡仅需¥99。

点击链接获得365天大咖讲VIPhttps://ke.mbalib.com/#/wikiaudio?from_source=AR

开通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28 +1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