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读书的方法对了,一本顶十本

作者:艾菲
公众号:艾菲的理想

在我看来,正确读书有三个秘籍:

学思结合
精读加多读
既读喜欢的、也读讨厌的

01、什么是学思结合

它的意思是:读书的时候得思考,思考之后还要带着问题继续读书,如此循环往复就是学思结合。

具体怎么做呢?

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带着以下几个问题,来推动自己去思考:

第一个思考: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无论是书,还是文章,都会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如果我们把握住了,就等于是把握住了这本书的根,沿着这个根我们就能读懂书籍的脉络是如何展开的,枝叶是如何点缀的。

脉络,是书的结构,也是一本书,先讲什么后讲什么的行文布局。

枝叶,是书中具体的事件、人、比喻、案例等。作者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为这个“根”而服务

比如:你知道这几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吗?

《论语》
《道德经》
《原则》
《直击本质》
......

有时,想要找出一本书的核心思想并不容易,这时我们可以先从“章”,甚至“节”开始。

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思维导图是个非常有效的工具,你可以助它的力量。

第二个思考:这本书的知识边界在哪里?

很多人读书,但始终用不起来,其中有个很大的原因是:无法因时因地因人的选择适当的理论。

绝大多数知识都是有边界的,一旦超出边界,原有的知识就错了,就没用了,你得清楚知道这一点,你得你所读的书/文章的边界在哪里。

可是,如何知道这本书的知识边界呢?

这时你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相反的观点何时成立?

当我们读书读文章的时候,得主动去思考与作者提出的观点相反的情况,并要尝试着让相反的观点成立。

比如,对于“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以外的钱”这个观点,你得去思考相反的情况。这时,你可能会想到“拆二代”,拆二代的钱来自于国家城市发展的规划,并不来自于他们的认知范围。

这样思考的目的是:让你更清楚的知道,你所读的书,所看的观点在什么情况下是适用的,在什么情况下是错误的。

思考得越多,你就能越清楚的知道这本书的知识边界在哪儿。

第三个思考:我能用什么样的类比来解释作者的思想?

读书的时候,我们能对其中概念或内容理解到何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我们已有知识储备的影响的。

如果能把书中内容与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相联系,我们就能很好的吸收所读内容。

这里的知识储备,包括我们所读的书、所受的教育、也包括我们的人生阅历和所见的世面。

而把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与所读的书籍联系起来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类比。

这时,你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要把这本书的内容或这个概念、理论、方法论介绍给我身边的朋友,我可以使用一种什么样的类比来讲给他们呢?

比如,我在看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时候,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 我究竟该用一个什么样的类比来解释它,并讲解给身边的人让他们也听懂呢?

第四个思考:理论和方法是如何统一的?

有的书侧重介绍理论,有的书侧重介绍方法论。

但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得思考如何把理论和方法论统一起来。

对于介绍方法论的书,我们要去思考这些方法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比如,在教练和心理咨询的书中都会讲到提问的方法。

可是,不知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提问?为什么不能直接根据我的分析和知识告诉来访者应该怎么办?这么做背后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那么,苏格拉底为什么要用提问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人知识并给予建议呢?

这就要涉及到当时古希腊人的世界观(理论),他们认为人人都有灵魂。灵魂原来是生活在天上的,但是因为一次意外跌落到凡间,并与人的身体结合。

灵魂在跌落之前包含着天赋的知识,跌落后与身体结合受到身体污染,忘记了曾经拥有的知识。

所以,知识是且仅是灵魂中固有的。所以要唤醒人灵魂中天赋的知识,使之明白的昭示于人。

既然人的灵魂本来包含着这些知识,自然也就不需要任何外界来告诉他了。

所以,不是通过教育/给建议的方式去解决来访者的困惑,而是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去唤醒来访者灵魂中本就固有的天赋的知识。

同理,对于那些专门介绍理论的书,我们就要去思考从这些理论中,可以推导出哪些具体的方法论呢?

比如,你学到了这样一个理论 - 当一个知识与我们脑海中的其它知识有越多的联系,我们就越容易从大脑中提取出这样的知识。所以,很多知识未必是你不记得,而是你提取不出来。

那么,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推导出怎样的方法论呢?

这时,我们就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方法论 - “每次读完书后,我都要想一个类比来解释作者的思想,这样我就能把新内容与旧知识建立起联系,从而更容易的从大脑中提取”。

就是从这一理论推导出的方法论。

02 第二个秘籍是:精读 + 多读。

“书读得多不如读得精,选一本书精读即可。”

大家对这个说法应该并不陌生吧。这话说的没错,不过有个问题在于,想要读得精,离不开首先读得多。

我们读书的效能,是受到我们在读这本书之前知识储备的影响的。

读得多的人,知识储备就丰富,就越能从书中读出丰富的内容。读得少的人,没啥知识储备的人,就是这一本书看上十遍,也看不出多少有价值的内容。

所以,正确的精读其实是以一本书为核心,同时进行主题阅读,读很多与之相关的书。

比如,精读《论语》就是以论语为核心并读许多其他与之相关的书。

如:外国学者是如何理解孔子思想的?国内学者是如何理解孔子思想的?不同时期的古人是如何理解孔子思想的?今人又是如何理解孔子思想的?

这就意味着,当你在读《论语》的时候,至少要同时读五本书,或者时间紧挨着先后读也可以。

03 第三个秘籍是:读书。

既要读那些我们喜欢的和感兴趣的,享受读书的乐趣。同时,也要读不那么喜欢,甚至非常枯燥的书。

因为,如果你一直在读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可能就意味着你在不停重复自我,没有长进。

像《癞蛤蟆去看心理医生》这样故事性的心理学书,读起来很有趣,我也很喜欢。

但是,一直读故事性的书就很难让我在专业上有所精进。

因此,我也需要读《认知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大部头的书,虽然有时我未必那么喜欢,毕竟它们有些枯燥,但因为它们对我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也会去读。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就像小孩子不喜欢吃苦药,但药能治病怎么办?这时,只需在药中加入一些不影响药效的甜味剂,孩子就不会抗拒了。

读书也是一样,你既要读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书/文章,虽然很多时候并不好读又很枯燥;同时,你也要读自己喜欢的书,它们就像是在苦药中加入的甜味剂。

最后的话

在这篇文章里,我为大家提供了正确读书的三个秘籍,分别是:

学思结合
精读加多读
既读喜欢的,也读不那么喜欢的

与你共勉。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22 +1
艾菲的理想

作者艾菲介绍:《直击本质》书作者、“樊登读书”APP的“高效思考力提升课”主理人,Gallup全球认证优势教练及培训师、国际教练协会(ICF)认证专业级教练,21万读者公众号“艾菲的理想”创始人兼主笔。

复制成功
读书  思维导图  知识  价值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