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的N种死法
企业的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要时时刻刻把握住生死线,但很多创业者就死在生命线上。
1.最差的一种是怎么也融不到钱,还没有生就死了。
2.有拿了钱之后,投了耗费巨资的广告,最后死了。
3.拿到融资,花大价钱租新的办公室,死了。
4.有钱之后,迅速招了大量的新员工,然后挂了。
5.很多淘品牌,曾经也融过上亿美元,最后也挂了。为什么?毛利太低,商业模式不成立,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6.盲目的补贴太多,死了。特别是前两年O2O盛行的时候,大家都补贴,很多跟风的补着补着就给自己补死了。
7.产品库存太多,把自己压死了。比如做智能硬件的,东西做出来了但卖不出去,也融不到下一轮,最后死了。
8.团队太豪华死掉的。一家著名VC投的公司,豪华团队有五六个人,CFO的薪酬,以前是每年几百万元,现在每月给发6万元,CEO给自己发5万元。这个公司的钱就给高管发工资去了,又融不到下一轮,一年后就挂了。
9.被股权结构害死的。一个项目,天使投资人占了70%的股份,创始团队占30%,甚至占10%,最后不死才怪。
离钱太远的公司,会死掉。然而更多的创业者,拿到了钱,最终公司也死了。
所有的创业者,不管你多么牛,融了多少钱,融了谁的钱,一定时时刻刻掌握好现金流,掌握好企业的生死线。创业公司拿到钱,不要特别高调。拿了VC的钱,要小心花,把钱花在产品打磨上、用户体验的改善上、最有价值团队的身上,不要花在豪华的办公室上,不要有虚荣心。
投资圈的段子
1.一个创业者,找到了某位大佬聊天,聊了半天的业务模式。大佬一头雾水,于是创业者开始讲述自己的辛酸史,大佬十分感动,含着眼泪拍拍创业者的肩膀说,小伙子,我看好你哟,然后就投了。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2.某土豪大姐连TermSheet都看不懂,每次都找人帮她算份额,成功地投资了一堆互联网项目,去年据说收益还不错,今年?不知道了。
3.“这个项目我们也看不懂,但是我们基金刚到杭州,要投一个现在最红的项目,好跟杭州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这个投资理由不错,效果也很好。但是后来创业圈里面都流传着,这个基金的钱好骗。
4.有个项目是王壕投的,我们想跟王壕一起玩,结果王壕从来不参加董事会,连个微信都没加上,后来才知道,王壕只出名占干股,后来公司破产,王壕说名字被盗用了。
5.几个朋友攒了几千万元做天使投资,资金放在带头大哥的账号上,所有人都很关心,说大哥,你最近和嫂子的感情还好吗?
6.最近大家都在看IP和VR,我们要先抓住一个投进去,这样才能进入这个领域。很多基金确实是这样进入一个领域的,据说,也有一些赚了钱的。
7.某投资人的一个电商项目成功了,所有的人都向他祝贺。他说,我当初投的是一个社交项目。
8.某基金VP看电商项目的都说,我跟某猫的高层关系很好;看社交项目的都说我跟某企鹅关系很好,说得跟真的一样。后来猫鹅高层们主动向他靠近说,兄弟,听说你投了不少好项目?
9.投资人A、B、C商量好了投一个项目,这时候D壕过来找A求带。A报了一个两倍的价格,D表示:哇!这么便宜?跟CEO讲要把这一轮全部都吃掉,结果ABC只好两倍的价格跟进。
10.投资人看到一个好项目,力排众议,加入团队当起了VP,3个月之后,该VP离职,拿着差不多的BP和刚刚学来的知识,找老东家要了一笔很大的投资。
11.投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专注于研究某一领域,精准打击类型的。另外一类是来者不拒,处处留情类型的,但是最终做好的好像与这两类都没什么关系——成功的往往是那些运气比较好的类型。
这些段子不是凭空而来的,映射的其实就是近两年来投资圈的一些乱象。现在中国满大街都是VC,大家都是投资人,汽车撞一老太太,一问干吗的,说做投资的。这个是中国目前或者说一部分的真实写照,中国有个特点就是不管做什么事,热了以后大家都蜂拥而上。
仔细想来,这些段子里所折射出来的现象,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今年会出现所谓的资本寒冬。过去两年中,投资机构泥沙俱下,跟风创业的又如此众多,如今看来都是一种非理性的状态。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