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摔跤吧,爸爸》:他看见深渊中的路,黑暗中的光

  偏执,

  是《摔跤吧,爸爸!》中父亲形象的最好概括。

  01

  前国家摔跤冠军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放弃自己钟爱的事业和为国争光的壮志,平静地结婚生子,在一个普通的岗位上做着索然无味的工作。但他对自己不能在摔跤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这件事始终耿耿于怀,于是寄希望于即将出生的孩子,如果是男孩,就培养他们成为摔跤世界冠军,这是他毕生的梦想。

  可惜,妻子陆续生下的四个孩子都是女儿。

  本已放弃梦想的父亲,偶然中发现自己的女儿具有摔跤的一丝天分,于是重拾自己的偏执,带他们克服一切流言蜚语甚至是印度体育机构的官僚腐朽问题,用近乎魔鬼般的训练带领女儿最终走上世界冠军的位置。

  从某个角度看,这个故事是一个俗套,是个中年男人克服重重障碍,最终梦想实现的故事。

  而这个无比偏执的男人实现自己梦想的方式是强迫自己的女儿去做当时称得上违反社会认知的事情,他剃掉女儿的头发,让她们进行和男生一样强度大的训练,和男生摔跤,顶着周围人的流言蜚语,不能像一个正常的女孩子一样度过童年。

  而由于父亲偏执的对象是他的女儿,于是部分高举女权旗帜和家庭民主教育的人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来指责父亲的暴君行为

  的确,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女儿们几乎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她们所做的就只是服从父亲,而且非常痛苦。在父亲带她们吃完最后一顿零食之后,只是简单地告诉她们,明天起就要五点起床训练,她们没有什么选择的机会就走上了父亲安排的道路。

  只可惜,那些认为父亲行为有所争议的人只看到了父亲与女儿之间的对立关系,却全然忽视了印度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

  在父女之间这小小的对立关系之外,与女儿对立的暴君般的力量是印度对女性的歧视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些制度和对立的力量在影片中隐隐出现,它们是女儿们为了训练而穿短裤时路人惊呆的神情,没错,只是露出了小腿而已;它们是父亲带女儿参加比赛时因性别问题而被拒绝的无奈。

  这些与女儿的对立力量,远比父亲的魔鬼训练来的彻底。而普通的女孩,会自然而然的落入这些力量的支配之中,就像影片中女儿们的同学,在十几岁就出嫁的新娘。

  印度的童婚比例是47%,在印度农村,骂人最厉害的话,是你要生个女儿。《摔跤吧,爸爸》中把印度农村极度美化了,实际上,大量的女婴出生后被直接抛弃,溺死,因为在印度,人们倾向于把女儿嫁给高种姓的男性,为此父亲们要筹集大量的嫁妆才有可能把女儿嫁出去,女孩们会在14-15岁嫁给男人,这个男人很可能已经40多岁,更有甚者,7-8岁的女童就早早成为新娘,在12岁生下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而在襁褓中完成婚礼的女婴也不鲜见。

  影片中描绘的嫁给一个男人,然后终生埋首于锅盆碗灶并不是最糟糕的人生,有些拿不出嫁妆的家庭,甚至把女儿嫁给娶不起老婆的几个贫困男人,婚后遭遇残酷的折磨。

  相比起来,马哈威亚·辛格·珀尕的冷酷和偏执,真的不算什么。

  也正是那位朋友的话点醒了两个不情愿被父亲压迫的女儿:“我倒是希望上帝能给我这样一个父亲,我的命运从出生开始就被决定了,就是打扫卫生,并把自己交给一个男人,而且跟这个男人一点都不熟悉,然后为他们生孩子,抚养孩子。”

  02

  两个女儿因为父亲的缘故,甚至感受不到这些本应强加给她们的桎梏。女儿们自训练开始就没有做过家务,就更谈不上童婚嫁人了,而正是父亲替她们顶住了一切外界的冲击,他辞去工作只是因为上司只肯批他女儿结婚的假而不是训练女儿的假,他甚至不惜负担运动员高昂的饮食成本

  他的偏执让女儿们免于掉入印度的深渊,而这时,你还要说他暴君?

  没错,他确实剥夺了女儿的选择。不过世界上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每一个备选项都是很不错的,例如今天中午吃什么,不管怎么选,都是一个不错的结果,这叫选择。

  而第二种,无论怎么选都是痛苦无力的,比如,嫁给哪个村里没有见过的男孩?

  父亲剥夺了女儿第二个选择的权利,但是给她们创造出了一个新的选项,选择成为一个运动员,至少免于陷入印度女性成为男性工具的宿命。

  在影片过半,女孩们慢慢长大,她们甚至已经不是只听由父亲支配的女孩,她们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追求,自大女儿第一次和男生比赛失败之后,她的问题是下一比赛是什么时候,这时候你还敢说她们的行为只是为了实现父亲的理想吗?

  显然不是,由于能够见识到更多外面的世界,这两个女儿甚至有比同龄人更高的认知力

  我们知道,屁股决定脑袋,经历决定经验,也是成为运动员这条路,让她们能够有看见村庄外面世界的机会。试想一下,如果不做运动员,她们就像普通的女孩一样,命运终结于结婚生子,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会默然接受卑微的女性地位。她们甚至都不会意识到自己身为女人是可以被赋予荣耀与自由的。

  那么这时,你还会说父亲的偏执是暴君?不,他的偏执更多的是对抗外界对女性的歧视,他的偏执是解救女儿走出深渊的唯一稻草。

  03

  也许因为是阿米尔汗饰演父亲角色的原因,这个父亲我怎么看都看不出是一个不爱女儿的父亲。他并非没有缘由就让女儿去摔跤,只是因为看出女儿在打架中的表现认定她们有天分才开始训练她们,尽管女儿出生时他略有失落,但是完全没有不爱女儿的表现,他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而已。

  而这样的父母我们每个人都有,你一定也有过被父母逼着好好写作业认真考试的经历,为什么他们要你放弃玩乐,要你做你当时非常不愿意做的事情?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害怕你成绩不好无法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知道这个后果有多严重,而那时的你,还不知道而已。这个后果可能就是没有一技之长无法养活自己,走上社会而无法自理,这种害怕让他们不得不逼你去学习。

  都说孩子在慢慢长大之后才理解父母,也是因为在小的时候,孩子缺乏社会经历,缺乏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而长大之后他们才具备从父母视角看问题的能力。有了一些社会阅历之后,孩子才能理解父母当初不加解释替他们做出的选择,至少是在父母认知和承受范围内最优的了。

  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在五六年前上初三时,热爱网络游戏到不能自拔的地步,那时电子竞技已经比较火热了,于是这小子下定决心放弃学习,要全面投身到中国的电竞事业中去。

  但是很可惜,他没有天分,他所谓的努力,其实大部分时间是跟其他朋友一起在网吧里抽烟聊天,玩玩网游。朋友自然是心急如焚,不可能让小孩高中都不毕业,但孩子就是执拗。于是我朋友在那几年里辞了工作,时刻陪读,终于让孩子考上了大学,而孩子在本科读计算机专业,成绩优异。

  再见那个男孩已经不是那个网瘾少年,他有着光辉的未来,当年跟他一起打游戏没有继续读书的几个孩子,继续在当地游手好闲,出没于各个网吧。现在他回过头来甚至后怕,如果当初没有继续读书会不会也在过这样的生活。

  周杰伦的童年也和影片中的女儿有些类似,在《听妈妈的话》中他坦言小时候母亲逼他练琴学习,十分痛苦没有愉快的童年,但他长大后却对母亲非常感激,因为这是他得以发挥自己音乐天分的原因。如果没有小时候的积累,就不会有现在的周杰伦。

  04

  现在的我们经常谈要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不能将父母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就好像早年外国教育专家经常诟病中国式教育的“虎妈”,认为他们对孩子太狠,甚至侵犯孩子的人权。

  但是做出选择之前,我们不得不首先看看选择者所置身的背景。

  在印度,男尊女卑的阶段还处于女性童婚是男性附属的社会阶段,女性是置身深渊没有选择权利的,影片中的女儿们如果不走父亲的选择,她们甚至都没得选就沦为工具。

  在中国,普通中产及以下阶层的人群中,如果不具备基本的义务教育,不仅没有进一步深造的可能,看待事的问题的方式也许也会有偏差

  更重要的是,会失去接触到更多优秀平台的可能性。而且高考也是为数不少相对公平的社会选拔方式了,一个平凡的孩子,不具备更多的天分,他也只能在应试教育这条路上走下去。

  所以在是否好好学习这个问题上,中国学生基本也是没得选的。

  外国的阶级固化已经基本稳定,私立学校精英教育,公立大学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技能的教育都让每个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就业竞争没有国内激烈,社会保障制度也相对完善,所以外国电影里经常有学生不读大学的片段。但是应当看到,外国的年轻人即使不读大学也可以找到薪资相对较好的体力劳动。中国并不是这样,读一个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几乎是全社会的共识。

  可以看到对影片有争议的言论几乎都是出自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之口,他们置身于更好的环境和更高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选择的基础,他们所做的选择都是第一类选择,中午吃什么的选择。选错了顶多是付出机会成本和选错了这个问题的成本,不会使他们落入无法自救的深渊,他们对于父亲的谴责,和发出“何不食肉糜”的呻吟无异。

  这种来自于社会上强势力量对于弱势力量的道德谴责,是强者基于自身背景的对弱势群体的谴责。就像是之前马薇薇关于养老问题的言论一样,普通中产及以下的家庭是承担不起在家赡养父母的成本的,因此养老问题是社会问题,她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能独立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像她一样有能力

  05

  因此,一切脱离背景喊出的道德口号都是道德绑架,这可能是强者对于弱者的绑架,就像这群谴责影片父亲的键盘客。

  当然,也会有弱者对强者的道德绑架,譬如,谴责富豪不慷慨捐款的键盘客。无论是哪种键盘客,都是静静的躲在屏幕背后平静地敲出义愤填膺的口号的人。他们离他们的义愤填膺的口号很远,离那些口号的对象更远。他们目之所及,也只是自己的狭小世界。

  我一直被强调观点偏激,但我想跟我的读者强调一点,偏执即正道。如果你只是想随波逐流,追随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轨迹,那么你走所谓的阳关大道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想做家,想让你的人生攀上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那么你必须偏执。

  马哈威亚·辛格·珀尕为女儿们选择的道路看起来与众不同,这条路径在旁人看来离经叛道,却是为他所熟知的,因为他曾经站在最高的舞台,试想,以女儿们所在乡村的落后教育,她们即使不被嫁掉,按照正常的模式发展,她们也无法竞争过那些受过优质教育的孩子。

  而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则不然,他看到的世界比女儿们本应处在的印度传统社会要大得多,他看到了深渊之中另有一条可以走的路,尽管需要克服重重阻碍,甚至被视为偏执,他也毫不犹豫的选了这条路,而他的选择最终也成功帮助女儿完成了人生的逆转。

  • 作者:霍老爷,霍老爷知识渊博,文笔犀利有趣,思维方式独特,擅从历史文化角度解读现代问题,令人耳目一新,他分享的经验,是改造思维方式和个人成长的利器。
  • 来源:微信公众号|霍老爷(ID:ddz_233)
  • 图片:互联网

【本文已授权,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31 +1
复制成功
行为  机会成本  工作  能力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2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说得很好,受教了,

2017-05-15 18:45

这是社会中的无奈,也是历史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脱离了文化与历史的评价,是不客观的,中国虎妈是自己饿怕了,就希望子女不要挨饿。其实我感觉还有一个点:自己没有实现的,寄希与子女身上,这是社会进化的必经之路,我们的民族需要时间来更好的教育子女。希望中华可以越来越好。

2017-05-16 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