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听淼淼讲,她又报了个兴趣班,跟着老师一起做陶塑,她说能自己做出一件作品,好有意思。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听她讲“好有意思”。
上次看她报插画班还是在一周前,结果没学几天就放弃了。想速成没有天赋,想练基本功又沉不下心,怎么画都画不好,干脆笔一扔不画了。那个插画班,淼淼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再也没去过。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例,从我认识她那天起,就见她对不少于几十种的事物感兴趣。淼淼练过书法、学过瑜伽、弹过吉他、打过架子鼓,还加过一个兴趣小组专门去滑雪。看起来淼淼是兴趣广泛,但实际上大多却昙花一现,有头无尾。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认为,很多兴趣缺乏理性的认知。就像淼淼,她的兴趣广泛,但大多难以维持,这样的兴趣不但不会提高你自身的能力,还会白白浪费你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有时候,兴趣不一定能推动你走向成功。兴趣分两种:一种是对你所喜欢事物的无限热爱,另一种就是一时兴起、心血来潮。
观察现在大部分人,其实都属于后一种。他们对喜欢的事物只是出于一种好奇,或是感觉这件事“很酷”“很有意思”,但缺乏了解。等到自己亲身体验之后,发觉与自己原先的想象大相径庭,于是又放弃了这种兴趣。这种状态如果不及时改掉,就会像恶性循环,周而复始,不断地消磨着你的精力和价值。
要想走向成功,兴趣只是一个开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叫认知。认知,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
也就是说,认知的形成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除了一时兴起,还要有理解、判断、分析、推测、思考等等一系列的环节。这也就意味着,相比于兴趣,认知更为严谨可靠,更不易半途而废。
看过一个关于罗永浩的访谈节目,罗永浩讲他不会任用粉丝当员工,他也不会称“锤友”为“锤粉”。因为在他看来,粉丝更像是受他个人品牌的影响,而去喜欢他的产品,但锤友是对他手机品牌的一种认知后的认可。
成功是一件很苦很难的事,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和坚不可摧的信念,很容易半途而废。你只有了解自己在做什么,才会知道自己要不要坚持,在遇到阻力时才能告诉自己——不放弃。朱熹曾说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你只有在认知上更加清晰明了,你在行为上才会更笃定,更扎实。
02
认知,是一种责任。有的人喜欢小动物,常常头脑一热就领回一只饲养,但由于三分钟热度,没过几天就厌倦了。这些宠物,幸运的被转送他人,不幸的就被随意丢弃。尤其是一些猫狗,长期流浪自身生存状况可想而知,它们身上携带的疾病也会对人的安全造成影响。
这些随意丢弃宠物的主人,至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给这些幼小的动物造成怎样的伤害,他们也不会明白,这些动物流浪在大街小巷给其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就像当初饲养它们一样,如今的丢弃也毫无责任可言。不知未必无罪,有时候,没有正确的认知而枉下决定,是对所有人的不负责。
认知,也是对自己负责。记得大一时,有同学打算将来考古代文学的研,于是一直在联系老师,希望可以得到这些老师的指点。但悲催的是,她以为“古代文学”就是“古代汉语”。结果找错了老师,闹出了笑话。我当时问她:
“你没有了解过古代文学的相关情况吗?”
她说:
“我也只是感觉古代文学挺有意思的,没有了解太多。”
说实话,当时我真不知道如何回答她好。考研,对于大部分本科生而言,就像另一个人生转折点,但这位同学仅仅是因为“挺有意思”而草草定下了未来,未免对自己的人生有些太过草率。
而如今,这位同学即将毕业,考研的事也再未被她提起。未经了解的热爱,不足以称之为热爱;
未经认知的目标,也不足以让我们另眼相待。学校社团招新时,遇见一位同学,把自己说得天花乱坠。于是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参加这个组织?”
他说:“喜欢。”
我问:“你为什么喜欢?”
但他一无所知。
往往最后半途而废的,都是这些对自己喜好一无所知的人。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华丽的外表,却不愿意探寻内在的本质。有一种说法:
看一个人,就看他喜欢什么。如果他连喜好都可以如此随便的话,那我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服自己,他是个有多负责、多靠谱的人。
03
认知是一个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认识、接纳、调新。认识,就是你对一件事的初步了解,大部分人兴趣的产生都是在这一阶段。当你看到舞台上演员的曼妙舞姿,会感觉很美,这个“美”就是认识。当你由“美”而对舞蹈产生一种喜欢,这就是兴趣。
接纳,换句话说就是深层次的了解。这时你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就不仅仅停留于表面,而是从它的整体到局部都有一个系统的掌握。此时,也是你判断对这件事物是否依旧保持兴趣的关键。这就好像恋爱中的人,起初你只是看中ta的外貌或是气质,但此刻你还要了解ta的性格甚至缺点。如果此时你依旧保持喜欢不变,那才是真爱。
调新,这是认知的最后阶段。到了这一阶段,你可以不必纠结事物本身的价值,因为你已经足够了解它,你需要的是让这种认知成为一种习惯。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你需要不断更新你的认知,才能让你不至于作出错误的判断。尼采说过:
“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认知就像辩论,你需要不断论证,推翻那些反对的声音,最后说服你自己,你是对的。只有这样,你在遇到困难时才不会措手不及,你才更有可能走向成功。比起兴趣,认知更具说服力。有时候,一腔热血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将事实摆出来,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很多人应该都有毕业答辩的经历,答辩不是你讲讲我如何喜欢这个课题就可以通过的,而是要讲出你对它的认知,你如何研究的,怎么理解的,得出什么结论,都要有条有理的讲出来,这样导师才会认为你合格。
对于成功而言,兴趣并非不重要,但它不是关键,就像红花中的绿叶,不可少,却不是主角。兴趣随时都有消失的危险,但认知不会。通过认知得出的答案是经过深思熟虑,经得起推敲的,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只有经过认知,你的目标才更具保障,才更容易成功。愿你在奋斗的路上,除了兴趣,更多一份理智,在满腔热血之外,有一个成熟的认知。
- 作者|红小猪,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签约作者,一个出生于大草原,成长于渤海湾,求学于黑土地的95后小菇凉。目前尚在奋斗路上奔跑,愿你我一起加油。简书@红小猪;微博@红小猪99。
- 来源|微信公众号:富书(ID:zhongchoudushu)
【原文标题为《推动你走向成功,比兴趣更重要的是认知》,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谢谢合作】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