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30岁前,不着急赚钱":这些不起眼的事,拉开了你我之间的距离

相当一部分人,对自己的生活迷茫,对现不满。

其实你忽视了每天小小的努力。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改变,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01、对未来的目标

我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离开这片穷乡僻壤,去外面大世界闯荡,在大城市安家落户;

我要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改变自己工薪一族,要到老板,要经济独立,实现财务自由

我要买东西,去哪里,住什么,从来不担心账单,不用纠结车票价格,不用担心房租

……

曾几何时,我们信誓旦旦,我要让自己的人生获得自由潇洒,我们的梦想,我们的计划,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憧憬。就像《万万没想到》里的男一号一样,“升职加薪出任CEO,想想都有一点小激动”。

于是,再苦再累,也会在心底盛开出一朵愉悦的花,想象在夕阳下的奔跑,乐此不疲。

02、对现状不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时间流逝,我们拼命考试学习、忙于工作加班,忙于恋爱结婚,忙于平常生活,尽最大的努力。我们跟着梦想蓝图,一步步地赶往期待中的目的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仿佛都在计划之中。

但当遇至转折点和警钟的时候,我们环顾四周看看自己所处的位置,却沮丧地发现:还处在原地啊,即使前进了,却发现这里并不是我们想来的地方。

网上非常盛行一段让人寒酸的故事:

一个毕业几年的女孩因为点的牛肉面里的肉少,竟和老板争执起来,结果哭了。

哭的原因不是因为牛肉的多少,而是如她所说:“我难过的是,为什么我30岁了还因为这些鸡毛蒜皮跟人争吵,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另一个是报道:

在南昌地铁一号线上,一位年轻的妈妈大声打骂自己的孩子,原因是孩子把车票玩丢了… 一个母亲,为了5块钱地铁票,在地铁里打孩子。那位年轻妈妈一个月只能赚900多元,有时候甚至900元都赚不到,常叹息:“好难赚,钱好难赚”。


你想要过某种新生活,结果却困在另一种生活里。

困惑、焦虑、浮躁、接踵而至。现实的生活,让人不满但又无法停下脚步。

还有一点就是,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现状越差,越没有积累,就越急切,急于改变。于是,“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自暴自弃,不敢面对生活,怀疑人生。

其实,我们最大的问题的就是,明知对现状不满,知道要改变它,但总想着明天再做,改天再行动。

结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还是老样子。

03、承认现实

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去,不妨看看现在;如果想知道自己的未来,不妨也看看现在。——印度佛语

这句话正确地向我们解释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无论是好还是坏,很大程度上都是受过去的影响。说白了,就是自己的“现状”源于过去的积累。

仔细回想一下吧,过去的自己:每天晚上熬夜打游戏、看电视、追肥皂剧;早上赖床,起不来,早饭不吃,上班没精神,工作走神;周末睡懒觉,打游戏刷剧;放假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全然忘记最初制定的计划目标……

这样生活几年,积累到今天,又有什么理由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呢?

04、改变从内打破

人的大脑其实是闲不住的。如果没有积极安排内容,它就会胡思乱想。就像一片土地一样,要想不让它杂草丛生,最好的方法就是种植庄稼。

那么,怎么种庄稼呢?我们可以采用元认知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J.H.弗拉维尔提出元认知的概念:即对认知的认知。

例如,学生在学习中,一方面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思维等),另一方面又要对自己的各种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监控和调节,这种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本身的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就称为元认知。

元认知其实一个自我提醒,就像一个闹钟提醒自己。当人们想凭习惯经验做事时,它会提醒做这件事情的前提条件是否发生了改变,以往的经验还适合吗?反过来,它又会提醒人们是否有经验可以鉴。

更直白的说就是:我以前就是这样做的,现在才这么被动。所以,我必须做出行动上的改变。

我以前就是打游戏才耗费很多时间,就是刷视频刷剧我才荒废一个周末一年,导致计划未完成。所以,我要停止打游戏,停止刷剧,这样我的计划才能完成。

亦或,你在刷剧打游戏时,想想一下,考取证书又远离了一步;打完游戏又要回到不情愿的工作上。

启动你的元认知,激发内在改变,从内改变。

05、被忽视的细节——小改变就现在

说自己没时间,改天再做,其实就是借口。

亚马逊创始人兼CEO杰夫·贝索斯说他开了世界上最大的书店,每天都要保持阅读学习。

身为一个全球500强企业CEO每天都能抽出时间阅读学习,你再忙能有人家忙吗?

我们心急火燎的回家、匆匆忙忙的排队、马不停蹄的赶工。等回到家里呢,却摊在沙发上追剧、刷朋友圈、打游戏、看电视......这些东西极易得,而且可以快速满足,时间就这样被大量发泄性娱乐和满足性娱乐所充斥。

再者就是多数人不会时间管理,也不懂得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你要意识到机会成本,如果每天只有一小时自由时间,你是打游戏追剧,还是健身读书学习,要学会权衡利弊。

第二步如何自我管理,包括管理时间,精力,金钱等。

美国财务和时间管理专家罗伯特·帕利亚里尼在他的著作《另外8小时》中介绍了如何利用好工作、睡眠以外的另外8小时创造财富

一天24 小时中你要为睡眠付出8小时,还得为工作8 小时,剩下的8小时做什么呢? 对你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剩下的8小时决定着一切对你来说重要无比的东西:你的健康、你的家庭、你的债务、你的人际关系、你开的车子、你说的语言、你的爱情生活、你的学历、你旅行的地点、你的银行账户余额……

被忽视的细节就是另外8小时。那么如何利用起这8小时呢?

(1)首先挤出8小时。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比如我们可以把早餐流程改下,先加热早餐,再去洗漱,等洗漱好了饭就热了。

亦或可以搬得距离公司近些,减少通勤方面的时间。

(2)增加娱乐成本。比如,把游戏、视频APP卸载,每次使用时故意制造麻烦流程,这样增加使用成本

(3)简化学习成本,强制刻意学习一分钟。同样,制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健身的环境,这样可以激发自己行动的动力。

如果没心思学习,可以用肉体操控精神,很简单:比如读书,不管你多不愿意,先让身体坐下来,打开书,开始阅读,读了一会就惊奇地发现,竟然慢慢读下去了,甚至停不下来;再比如,健身,不管是否情愿来,先到训练地,慢慢跑下,拿起锻炼器材来几组,发现跑着跑着就跑下去了,锻炼下去了。

说白了,就是万事开头难,只要挺过开头就成功了一半。

(4)开启自我提升。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必须不断的学习。

一是跟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跟着你身边那些你尊敬的人去学,学习他们的工作技能、生活技能等。

二是跟书学习。读书带来的东西远远不知是知识,还可以与名家交流,比如你欣赏某个人但是见不到他,可以读他的书,感知与他的思想碰撞。

三是跟事学习。实践大于真理,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摸索、去学习、去成长,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事上磨练自己,在困难中成长自己。

总之,要不断学习,终生学习。你会逐渐发现学习的巨大复利效应

(5)增添生活幸福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你会成为一个有趣的、与众不同的人。记住是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比如琴棋书画、打球、烹饪厨艺等,而非吸烟酗酒打麻将。

(6)建立亲密关系。我们都知道只有家庭和睦,亲密关系巩固,我们才能够放心、省心、安心的去工作、去生活、去提升自我,所以要把建设亲密关系放在你的首位。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在他著作《幸福家庭的7个习惯》中提到过唯有家庭美满,才能享受真正快乐的人生。

和配偶的亲密关系,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和亲友的亲密关系,我们要花时间去沟通,花时间去爱,花时间去建设。这会为你带来前所未有的动力和幸福感。

06、别着急,慢慢来

又回到文章最初的话题:对现在的不满,又急切地想要改变现。这往往会适得其反。

如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说:30岁前,别急于赚钱。应该做些具有长远价值的东西,学会积累,厚积薄发。

其实在他30岁前,只是一名普通的财经记者,学习深造,走南闯北,调研各大企业,为他日后创造积累宝贵的经验和素材。在2000年之后,他创作的《大败局》,描述改革开放以后大企业的没落衰败,都是他先前的走南闯北调研积累的结果。

成长是需要耐心的,我们每天学习进步一点点,别着急,多读书,多锻炼,不要忽视每天的小小努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细节是关乎我们以后能否厚积薄发的资本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这样拉开的,有些人是静止的,有些人是发展的。在羡慕忌妒别人的时候,想想自己每天的所作所为,是远离目标,还是一步步接近目标。

改变不需惊天动地,只需每天努力一点。不忽视每天微小的努力,量变终会引起质变。

给自己一点耐心,期待有一天你的厚积薄发!

【本文为作者投稿,MBA智库(ID:Mbalib授权原创发布,如需转载请申请授权,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39 +1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3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不着急,谈何容易,一不留神就会掉队,明天不一定会更好,30岁不再是只对自己负责了,加油吧,进击吧,还是不停的继续奔跑的

2019-03-01 16:11

#1楼 @Moon 急切改变,只会适得其反。给自己一点耐心,不要看不起每天小小努力。

2019-03-01 17:23

#2楼 @查理芒格先生 一直在努力,一直都在执着的努力,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所需要的去进击,只是说不着急这样的词比较虚幻,不适合当下;愿我们努力中得到自己所要的,执着得追求不满足的知足

2019-03-04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