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开挂的人生,从告别“精神内耗”开始

文/锦黎

如果你乘坐过北京西二旗下班晚高峰的地铁,留心一点,你会看到一张张倦怠的面容和一对对无神的眼眸。

当然不止西二旗,还有更多下班的路途,穿梭着无数憔悴的打工人

好像他们的脸上刻着两个显眼的大字:“心累”。

为什么会这样?

或许你会认为,这是打工人口中最习以为常不过的一个词:“工作压力”。

其实,对多数人而言,心累最大的根源不是工作压力,而是精神内耗

工作中,不仅要应对繁忙的工作、平衡与领导同事的关系;还要应付自己内在对自我的评价,而且多数人是把一天的能量,更多地消耗给了后者,这种内外的双重压力,怎能不心累。

所以网上有句话说的好:“内耗是比内卷更可怕的一种存在。”

如果你每天都觉得累,没来由得累,或许你是时候该向内探寻,找到自己内耗的根源了。

1、自我内耗,不断稀释你的精力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所谓的坦率,对于敏感的人而言,其实就是暴力”。

本就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圈,如果一个人过于敏感,那他的日常,究竟是在集中精力应对工作,还是在疲于奔命应付“暴力”?

哥们曾给我倾诉,每天晚上都要听老婆一个小时的工作吐槽。

当有同事对她的态度有所怠慢,她会觉得别人瞧不起她或者在针对她;

领导的一个眼神,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哪里没做好;

一项工作出了小差错,会联想到自己有可能被炒鱿鱼等等。

哥们只能无奈地给我说:“脑子想这么多,都不知道她是怎么完成工作的。”

不少职场人就是如此,敏感的内心,使自己对外界影响既深恶痛绝又无法摆脱。

敏感的心不过是一种思维定式,把外界的反应按自己既定的想法去理解,从而让自己陷入内心争斗的内耗循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讲过一个故事:

自己有次乘坐地铁,车上有几个小孩不受管束,特别闹腾,妨碍了他人安静地乘坐地铁;

而孩子们的父亲却在一旁发呆,无所作为,于是他带着怨气,上前给这位父亲说道:“麻烦您管一下孩子。”

那位父亲突然惊醒,说道:“对不起,孩子妈妈刚在一小时前去世,我们从医院刚出来,所以可能孩子和我一样,有点手足无措,实在抱歉。”

这种事情发生后,我们总是会按思维定式思考,认为父亲就应该管好孩子,可很多时候,事实并非和我们所想的一致。

工作中同样如此,有时候,别人一句话,我们会永远记在心里,或许我们只是给自己背负了一个误解的负担;

就算不是误解,当下该做的也是寻找补救办法,而不是在自我谴责和自我生气中内耗下去。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给自己构建了一个虚幻的世界,通过无尽的抱怨和自责,稀释了自己的精力,从而没工夫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要知道,当你的脑子中被预先植入一个概念的时候,你就很难做出客观的判断,因为你有自己的思维定式。

如果不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进行反思和改进,我们只能活在既定的生活节奏中,哪怕不尽人意,也无力挣脱。

所以想摆脱因敏感而带来的内耗循环,就应学会思维的转换,世界不是按我们的意念来运转的,当拥有换一个角度思考的能力时,也就拥有了自我净化的能力。

作者史蒂芬·柯维说道:“改变习惯很难,可只要迈出第一步,慢慢形成习惯,后面会变得简单很多。”

从自己的思维定式中跳脱出来,的确非易事,但绝非做不到;面对痛苦的内耗人生,思维转换是值得去培养的能力。

当拥有新的眼光看问题时,才有机会拥有轻盈的人生。

2、自我怀疑,你是否还在依赖他人的肯定?

如果说敏感是把外界因素强加给自己的枷锁的话,那自我怀疑就是自我之间一无硝烟的战争。

自我怀疑的人和敏感的人一样,再次让自己陷入用单一视角看问题的魔咒中。

面对一项简单的任务,一个小小的决策,占据主导地位的思维永远是:

“我能否做好?我能做到让别人满意吗?我担心会搞砸...”

这种思维从来不是以工作本身为主导,而是以自我为中心。承载一份工作的责任感本就让自己压力攀升,一旦结果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阈值;那这双份的压力就像一只贪婪的蛊虫,不断蚕食着所剩无几的自我价值,从而让自己跌入焦虑的恶性循坏。

去年秋招,公司新进一批应届毕业生,我的小组多了两名成员:小高、小秦。两人刚进公司都显得朝气蓬勃、活泼开朗,工作态度还算积极。

对于新进职场的人而言,有太多东西需要适应和学习,这本就是初入职场的必修课。可时间不长,两名新成员的态却开始渐渐出现了分化。

两人在能力上本是旗鼓相当,可小高会习惯性的自我怀疑,每当交代给他任务的时候,他总过多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当工作中偶尔出现错误的时候,他会不住的向我道歉,似乎自责之情溢于言表。

可渐渐地我发现,面对错误,他虽满腹自责,可犯错的次数却越来越多,而且犯错之后也很难看到他有所改进。直到今年,进公司半年有余的他递交了辞职申请,上面更多写的是自己无法胜任岗位的自责之言。

小秦则不同,他的状态一直如刚进公司一般,面对工作一直是积极参与,虽犯过不少错误,可是他对待工作已比小高游刃有余很多,且今年三月份的出国计划中,领导也把小秦纳入了其中。

其实自我怀疑的人并非甘愿如此,反倒是这份不情愿才让自己陷入深深的内耗

《正面管教》一书中指出:“孩童两大主要需求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因此,当这两大需求在孩童时没有得到满足,人们将会终其一生来寻求它们。而自我怀疑的人就是因没有被满足自身价值的需求,从而未形成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这造成的结果就是觉得自己不被看重、不具备价值进而怀疑自己。

当明白这样的心理机制,我们就应该懂得,现在的我们,不再需要依赖于外界的肯定,这份肯定我们自己就能给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人生的力量感。

网上有句话:“人生有度,过则为灾,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求完美。”

的确如此,自我怀疑本没有错,适度怀疑反而能让人更谦恭、更冷静;可一旦过了度,它将会变成洪水猛兽,让一个人彻底丧失创造的能力

人生是一与自我的博弈,我们该学会和自己的严肃态度握手言和,当选择和无休止的自我怀疑挥手告别,你会发现:生活少了些许压抑,多了不少轻松。

3、拖延,“每天什么都不做也很累”

除了敏感和自我怀疑,还有一个和更多人相关的内耗元凶就是拖延。

不到最后一刻不去行动,在此之前无非是做一些自己想做的其他事,可内心又充满了惴惴不安,直到拖无可拖的时候,做事的同时又开始了对自己的精神审判,从而形成强大的内疚心理。

拖延人群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消耗着自己的能量,最后感叹:看起来好像一天没做多少事,却依然感到很累。

拖延明明令人生厌,可为何又欲罢不能?

原因其一是人的大脑本就习惯自动驾驶。

就像贝约尔说的:“绝大多数人的目标都是不动脑地生活”,不拖延意味着就要动脑做事,可人们喜欢不动脑,所以会选择先去做简单的事,从而把真正要做的事一拖再拖。

原因其二是事情本身给人带来的不适感。

有些工作非做不可,可有些人就是知而不为,他能感知到现实,但却拒绝接受现实,选择逃避,就是这种矛盾心理,才使得人们被精神痛楚感所缠绕,丧失了生活的活力和精力。

面对拖延给我们带来不断的精神熵增,我们有必要学会臣服于现实,尝试着乐意去接受生活中要面对的每件事;同时多一点觉察,了解自己的拖延行为,避免自己进入自动驾驶模式,选择立即行动。

在《终结拖延症》中有个认知方法,叫ABCDE模型,就是通过觉察的手法帮助人们告别拖延。

A是指事件本身,比如下周三要交报告

B是对这件事的看法,比如你说等到下周二再做;

C是通过完成A、B带来的结果,这个结果显然时间比较赶,不太好;

D是干预,就是质疑B看法,比如为什么要等到下周二再做呢?不是会让自己更焦虑吗?当下做不是时间更充裕,也能做到更好吗?

E就是经过干预后带来的结果。

通过这样一种觉察的手法,生活才能多一点掌控感,拖延症也就会有了治愈的可能。

拖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习惯了它导致的内耗生活,变得习得性无助,从而连掌控自己人生之舵都丢失了。

生活即修行,面对生活的问题,就从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做起,管好心,自然也就能引好前进的路。

写在最后

《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水平静下来尚且清澈澄明,何况人的精神。

工作本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当工作受困,精神内耗之时,不要忘了让自己静下来。

正如曾国藩所言:“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在人生这条修行的路上,学会接纳自己,悦纳真我,不再做内耗的生产者,做一个内耗的终结者,当走出受苦的迷雾,才会重拾优秀的人生。

本文为MBA智库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我们。作者:锦黎,终身读书实践者。钟爱写作,以笔书情,用文字凝视内心,以理性洗刷人生。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18 +1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