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的不断反复,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当我们不堪重负,在崩溃的边缘摇摇欲坠,想要做出改变,却缺乏足够的精力以应对当前的问题?那么,这个时候,有没有一种方法让我们以一种轻松的状态,采取轻松行动,从而轻松地获得成果呢?
“21世纪的史蒂芬·柯维”、“精要主义之父”、现象级畅销书《精要主义》作者格雷戈·麦吉沃恩在其新书《轻松主义》中提出,摒弃琐碎,直抵精要,让关键的事情变得容易做,可以让你的人生变得更轻松。
《轻松主义》探讨了摒弃不必要的事情后,如何让关键的事变得容易做。做事太用力不一定是好事,关键是要用好巧劲儿找准节奏,寻找事情背后的原理。比如说,你为了考试记住了一个事实,考试一结束你就把它忘记了;你在手机上浏览了一则有趣的新闻,几分钟后却意识到,你的大脑没有记住任何细节;你十几岁的孩子向你说明如何操作电脑,但当你做这件事的时候,那些说明就不再有意义了。
换句话说,我们必须究其原理。事实上,英文中的“原理”(principia)一词的意思就是“基本原则,根本的原因或因素”。基本原则就像知识的基石,一旦正确地理解了它们,你就可以反复应用。
美国效率工程师哈林顿·埃默森(HarringtonEmerson)以其对管理领域的开拓性贡献闻名,他曾说:“就方法而言,可能有100万种,甚至更多,但原理很少。掌握原理的人可以正确地选择自己的方法,只尝试方法而忽视原理的人肯定会有麻烦。”
探寻原理,摸索共性
一些知识能用无数次。如果你懂得事件为何发生或者它如何运行,你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应用这些知识。例如:
一名学生学会了所有学科的基本原理,他随时可以轻松地以各种方式应用这些知识。
一位母亲或者父亲如果学会养育儿女的基本原理,就能应对数百种不同的育儿挑战。
一名企业家如果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到任何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中。
一名管理者学会如何让她的团队团结协作,就可以在未来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其他团队身上。
一个懂得如何做决定的人,总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某些东西只需掌握一次就能使用无数次,这是很划算的。一次性的前期投入,会随着时间推移,让你一次又一次获得轻松成果。
《穷查理宝典》的作者彼得·考夫曼曾想弄明白“世间万物如何运转”。通常来说,这样一个崇高的目标有点儿夸张,甚至可笑。大多数人都会在探究这个问题之前就放弃了。于是,考夫曼找到一条捷径。他花6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每一本线上发行的《探索》杂志末尾的简要访谈,一共144篇。每一篇都很短,但都是对科学领域某一方面的高质量总结,针对非专业读者而写,语言简洁,有清晰的例子和引人入胜的故事。
很快他就发现,可以把自己学习的东西分成三个数据库。第一个是最古老和最大规模的数据集合:无机宇宙。它涉及物理学和地质学,涵盖了地球130亿年的历史。第二个是生物数据库,是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的相关数据。它涵盖了大约30亿年的历史。第三个是整个人类历史数据库,是我们作为一个物种所经历的相对短暂的时期。然后他从中寻找共性,找出三个数据库里的事物一致运转的原理。
在第一个数据库里,他找到了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每一个作用力都对应着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换句话说,对某个物体施加的力越大,这个物体反作用回来的力就越大。在第二个数据库里,他找到马克·吐温的一个例子:如果你抓住一只猫的尾巴会发生什么?它会反击你。在第三个数据库里,他找到类似的东西:我们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我们。
这种共性被他称为“镜像回报”,或者换句话说:“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想想我们可以怎样应用这种原理吧!发送一个感谢的短信,你会得到一条感谢的回复。真诚地对别人微笑,别人也会对你微笑。在交谈中向别人提供信息,作为回报,他们也会愿意与你分享信息。在一个研究“镜像回报”原理的实验中,一名研究员向600名素不相识的人送去了手写的圣诞卡片。每张卡片都包含一句话和一张全家人的照片。没过多久,他就开始收到回复了。最后他收到了近200张卡片。
普遍性原理不仅适用于科学,事实上,在理解他人的时候,这些原理也可以提供同样有用的思维捷径。要得到这种深度洞察力,需要预先投入更多的精力。但是你一旦找到了,你就可以一次次地应用。
种下一棵知识树
许多人以为特斯拉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有机械工程和火箭科学的学科背景,但实际上他创办这些企业时,对这两个领域都了解不多。有一次他被问道,如何把整个复杂的新领域这么快就“下载”到自己的大脑中:“我知道你读过很多书,雇了很多聪明的人并从他们身上汲取知识,但你得承认,你找到了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让你在头脑中装入了比任何人都多的知识。你是如何做到的?”他回答说:“重点是要把知识看作一棵树。在你获取树叶也就是具体知识之前,确保你已经理解基本原理,也就是树干和大的枝杈。要不然,树叶就无枝可附了。”
换句话说,当我们有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我们所学到的额外知识就有了“附着”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它安置在我们已有的思维框架之中。对人类学习方式的科学研究印证了马斯克的方法。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有一种改变的能力,也就是“神经可塑性”(Heuroplasticity),无论在单个神经元层面,还是在学习新技能的复杂层面上(比如制造火箭)都有所体现。当我们尝试学习新东西时,往往会经历一系列的尝试、失败和调整。导向成功的神经连接将得到巩固和加强。就像一棵树通过变粗变壮来支撑新枝杈的生长那样,我们的大脑神经也可以发展连接,把新的信息纳入我们已有的知识根基。与此同时,那些没有成果的连接会变弱,最终像枯枝一样被折断。
正是由于对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的探索,马斯克彻底改变了新能源行业。他将宽带卫星发射到太空,设计了高速的超级高铁旅行系统,建造了更好的太阳能电池,并将宇宙飞船送往火星。理解事物的最基本规律,我们就可以用全新的、独特的方式运用它,马斯克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获取知识,更要创造知识
读书是世界上回报率最高的活动之一。聪明的人早已明白投入大约一个工作日的时长外加几美元买书的钱可以获得什么。阅读,特别是为了真正的理解而读,无论如何都会产生复利成果。不幸的是,很少有人会利用这一点。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的数据显示,一个典型的美国人每年只读完4本书,或者只读了其中的一部分。11超过四分之一的美国人根本不读书。这种趋势还在恶化。
为了使你在阅读中获得最大收益,我推荐以下原则:
一是利用林迪效应(LindyEffect)。
这个定律指出,一本书的预期寿命与它当前的书龄相等。也就是说,一本书存世越久,它留存到未来的可能性越高。所以要先读那些存世已久的经典作品。换句话说,读者需要读经典、读老书。
二是为理解而读,而不是仅仅为了“打卡”。
一种情况是,有些书我读过,但我没法告诉你关于它的任何事。另一种情况是,有些书我可能没有从头读到尾,但我经常回想其中的某个章节或段落,它们已经变成我的一部分。第二种情况可能不太像阅读,但我认为它更接近阅读的真正意义。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你,让你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是提炼你的知识。
当我读完一本书,我喜欢在一张纸上用自己的话总结我学到的东西。如果你每本书都花10分钟来总结其中的关键知识,你会理解得更深刻。总结是一种提炼思想本质的过程,帮助我们把信息转化为认知,把认知转化为独有的知识。
把没人做的事情做好,其价值大于把别人都在做的事情做精;而把没人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其价值将有指数级别的增长。哪些对别人来说很难的事情对你来说很容易?哪些事情是可以利用你已有的知识,让你更容易不断学习并提升?如果有,那么这是你创造知识的机会。
获得知识可以打开一扇机遇之门,但创造知识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机遇。你会获得信誉,人们会慕名而来,机遇会来找你。如果你是唯一绝对专业的人,你会获得难以置信的“杠杆效应”。换句话说,一旦你凭借“懂他人之不懂”名声在外,机遇就会源源不断地到来。例如:
一位有声誉的企业家,会一次又一次地获得资本投入。
一位有声望很高的演说家收到的预约会多到他无法全部接受。
一位声名远播的老师,他的学生会一个学期接着一个学期地排队来上课。
一位名气很大的律师可以有选择地接案子。
一位著名摄影师会被派往世界各地执行最佳任务。
作者:[英] 格雷戈·麦吉沃恩
湛庐文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我在《精要主义》一书中体会过这种机遇。我写了这本书,至今每天还会有读者联系我。
——本文节选自《轻松主义》推荐序,格雷戈·麦吉沃恩著,湛庐文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品,2022年3月。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