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对不起,拿阳性玩的梗,高烧40度的我笑不出来”

文/MBA智库·姜榆木

12月12日,北京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李昂,在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

全市在12月11日当天,前往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达2.2万人次。

这个数据相比一周之前,激增了16倍。

按照常理,无论得什么病,去医院门诊总不是件让人愉快的事。

但就在患病人数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趋势,网上却早已开始了一以“新冠阳性”为主题的狂欢。

用感染阳性来鉴定社交等级:

“1天阳:王者;3天阳:钻石;5天阳:黄金;一周阳:白金;一个月阳:青铜;过年前还不阳:植人。”

排出节日时间点,劝说大家“抓准时机感染”:

“如果你12.17以后阳,会错过圣诞节;如果你12.20-1.1阳,会错过元旦节……最佳感染期是12.9-12.17,以及1.2-1.14,请合理规划感染时间。”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把感染新冠和性扯上关系。

不仅仿照“初夜”这个词的结构,生造出新词“初阳”,还饶有兴致讨论:谁会得到你的初阳权?

而对于这些段子,评论区里也几乎都是“hhhhh”这类表示忍俊不禁的回复。

持续增长的病患者,肆意玩梗的逗趣者,还有热情迎合的围观者,共同交织出一个划分“阴间”和“阳间”的舆论怪圈。

在这个舆论场中,来自“阴间”的未感染者,反而成为一种异类。

很难说这样的线上狂欢,是乐观,还只是纯粹的戏谑。

疫情三年,有太多积压的情绪需要释放。

但当阳性患者不断被当作情绪价值来使用,感染新冠也似乎逐渐成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但情况果真如此吗?

1、你说的那些笑话,发高烧的人笑不出来

和网上盛况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北京一家百货商店的停业通知

感染人数持续增加,商家平均到岗率不足20%,一线管理人员到岗率不足15%,客流量更是少之又少。

面对如此困难,百货商场只得关闭绝大部分楼层。

在我们印象中,随着管控放开,企业到岗率和市场客流量都会很快恢复。

但即使通往岗位商场的道路畅通无阻,数据回升的前提,是有健康的人。

前段时间,企业家吴晓波联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

董事长毕胜5天前感染新冠,至今无法说话,只能通过文字接受采访。

他连续两天高烧38.9度,喉咙全是溃疡,即使喝口温水,也像吞刀片一样刺痛。

他一位同事,高烧甚至达到40.5度。

在感染面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此遭遇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感同身受:

有人连续三晚痛到无法入睡,眼睛肿胀,不断呕吐,“已经要了半条命”;

有人高烧不断,满嘴水泡,全身乏力,至今味觉仍没恢复;

还有处于哺乳期的母亲,痛到骨头缝里,咳嗽咳出血丝,却担心影响孩子而不敢吃药……

此前管控时,尚有人有条件居家办公,可从感染的那一刻起,我们又如何指望一位高烧40度的人走向岗位。

诚然,如今奥密克戎的毒性已大大降低。

但不同人对病毒的抵抗力有很大差别,有人感觉自己只是得了小小的感冒,就有人因为感染而痛不欲生。

如果你反应很轻,恭喜你,你是幸运的,但请别咀嚼别人的不幸。

把正在折磨许多人的病毒,包装成博君一笑的段子,不会显得自己幽默,只能暴露出骨子里的浅薄和冷漠。

2、放开后的生活,真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有人会说,钟南山都发话了,感染新冠后很长一段时间,不会重复感染。

既然如此,趁早感染趁早恢复,从而早点恢复正常生活,岂不美哉?

这是很大的误解。

钟南山的描述是,“78%的人时间内不会重复感染同一毒株”。

首先,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不会因为感染而获得长时间免疫。

此外,钟南山强调的是“不会重复感染同一毒株”。

但奥密克戎一直变异,毒株谱系只会不断增加,你可能免疫其中一种,不代表你不会感染其他。

而其他毒株会带来什么症,谁也无法预料。

疫情,不是一句“不如感冒”的概括,也不是一句“应羊尽羊”的调侃,更不是几个哗众取宠的段子,所能够轻描淡写的。

还记得三年前这个时候,疫情在欧美肆虐时,面对每天成千上万的病死数据,依然成为玩梗的素材:

“不急,离3亿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继续努力,吉尼斯(记录)可以天天更新了。”

谁又能想到,国外变异的病毒重新输入到国内,让我们在封控中苦不堪言。

在万皆可玩梗的时代,玩到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自己也被玩进去。

如今我们解除封控,但放开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举措,必定要经受阵痛的过程。

而承受这份阵痛的,病毒在你我之中随机挑选。

无论重症率如何下降,每个足够小的数字背后,也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日不能作、夜不能寐。

也许我们是管控放开的受益者,也许我们感染了仍安然无恙,但这不代表我们就有对病痛侃侃而谈的资格。

一来,别人的痛苦,我们没有体会;

二来,一次幸运,不代表我们每次都会幸运。

3、网络狂欢的底线,为何一降再降

拿疫情取乐的桥段,让我想到几年前张云雷的一段相声。

他说:大姐嫁到唐山,二姐嫁到汶川,三姐嫁到玉树。

作为搭档的杨九郎附和:你瞧你这几个姐姐多有造化。

外哄堂大笑,场外一阵口诛笔伐。

有个评论道出无数人心声:

“在座各位笑得出来,只因你不曾亲历地震,也没有为此失去亲人。”

网络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而当多巴胺驱遣的短暂愉悦开始凌驾理性,全网狂欢的底线也在不断拉低。

杭州女士被丈夫杀害后抛尸化粪池,第二天就有“化粪池警告”的段子和短视频占据全网热搜;

俄乌战争造成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不妨碍全网刷屏“接收乌克兰美女”。

无论多么沉重的话题,都可以被抽离悲剧的内核,在流量裹挟中被尽情消费,被肆意描绘。

面对如此魔幻的现实,波兹曼的那句话就更让人头皮发麻:

“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人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种。”

著名脱口秀演员路易CK,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有次他的孩子说朋友是“胖子”,孩子看到朋友阴沉起的脸,立刻明白说错话,然后低头认错。

孩子由此明白,如此调侃别人,是会伤害别人的。

直到路易给孩子买了部手机,他很快发现,孩子常用比“胖子”更过分的话,在网上中伤别人。

路易在采访时感慨:“我们在网络上看不到具体的人,也不知道别人对我们的话会作何反应。因此,我们总是不计后果的发泄情绪。”

网络时代,体察别人的感受,正在变成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顺势躺平,沦为情感麻木的取乐者。

一个人的成长,往往就体现在突破时代所赋予的信息茧房,从而看到更多世间冷暖的过程中。

当你跳出自我偏狭的视角,尝试理解更多来自外界的苦乐,你不仅在变得更有同情心,更是在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句话历久新:“你所想当然的今天,是许多人奢求的明天。”

世间本就参差不齐,做不到感同身受,保持沉默也是一种善良。

唯有当这些灾难的热闹散去,我们才能真正回归严肃和理性的思考。

也许在流量至上、娱乐至死的时代,人与人之间都已筑起一座冰冷的高墙。

但我们至少能做到,不再为这座高墙,增添哪怕一块砖石。

共勉。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17 +1
姜榆木

作者:姜榆木。榆木脑袋,亦有浪漫情怀。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

复制成功
工作  规划  结构  情绪  网络  理性  短视频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1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每个人体现出来的症状不一样,保护好自己

2022-12-17 17:55 · 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