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不想再瞎卷的人,我有3个建议帮到你

文:张良计

人人都说卷不动了,不想卷了,有没有办法逃离这个怪圈?

当然有。

但有一个概念要先明确,叫单位时间价值。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你的一分钟和高手大佬的一分钟,谁更值钱?

同样都是一分钟,你干一分钟的工作能产生的价值,而高手大佬一分钟打个电话能产生的价值,必然差异巨大。

这是自己不努力吗?如果单论工作时间来看,你比大佬可努力多了,996都干出肺结节了,可为什么大佬能够轻轻松松搞定的事情,谈定的客户,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搞不定呢?

因为根本问题不是时间的数量,而是时间的质量

就像很多人去卷,卷的都不是单位时间价值,而是单位时间,这是最大的误区。很多人卷着卷着卷不动了,觉得好累好疲惫,但又赚不了多少钱,同样也是因为他卷的不是价值,而是时间。

而堆量才是最低效的做法,因为门槛最低。看上去干得很辛苦,其实都是在瞎卷。

应该怎么办呢?我说3个建议,大家可以参考:

01

第一,用你的低价值时间去兑换别人的高价值时间。

写得有点绕口,换个说法大家就懂了。

比如,你可以用你的10倍时间,去换大佬的1倍时间,这都好过你用自己的100倍时间去蛮干。

那有人肯定要问了,凭什么大佬愿意用他的1倍时间和我做交换呢?大佬看得上我吗?我有什么价值能够被大佬青睐呢?

千万不要妄自菲薄,一定记住,大佬首先是个人,不是完美的神。

是人,就有弱点,就有需求;是人,一天也就只有24个小时,不会凭空多出1个小时来;是人,也有自己顾及不到的地方。

但好就好在,拥有高价值单位时间的人,往往愿意为那些低价值却不得不做的事情支付成本

因为在大佬的思维框架里,同样的单位时间,一定要用在更高价值的事情上去,反而要避免被低价值的事耗费心力。因为一旦被过多牵扯在低价值的事情中,他们会觉得自己很亏,分分钟亏了几十万的感觉

这就叫损失厌恶心理

比如大佬来开一个高端峰会,到达酒店了,大佬不会亲自去停车,一定是自己请司机去停或者给小费让酒店门童帮忙停车。

因为自己停车肯定要耽搁不少时间,有这个时间大佬还不如跟参会的专家嘉宾打个照面寒暄寒暄,联络一下感情,说不定就能聊出一些合作机会。但拿这个时间去停车,除了可能找不到车位受一肚子气以外,没有产生任何价值。

而此时你如果是那个帮大佬停车的门童,拿到的小费可能比你三天的工资都要多,但这个事完全合理。

因为对大佬而言,他花的这个钱是随便洒洒水,但节约了自己十几分钟的宝贵时间。对你而言,你只花了本来就无聊的十几分钟站班时间,却赚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而这笔钱你可能站一个星期的班都赚不回来。

这就是双方都满意的双结局,而让这件事顺利发生的前提条件有两个:

第一,你拿捏到了大佬对于停车这件事的损失厌恶心理;第二,大佬愿意为帮忙停车这件事支付价格

个例子可以衍生出非常多的应用场景,无论是做生意还是打工,只要你想向上爬,想获得更高层级的人的帮忙,就要记住,一定要拿捏住高价值的人的损失厌恶心理

他们所厌恶的损失,很可能对你而言不算什么,反而你可以提供一些解决方案来补他们的这种损失,从而给自己换来更高的价值增量。

这就是聪明的价值交换

还是回到前面那句话,学会用你的10倍时间,去换大佬的1倍时间,这都好过你用自己的100倍时间去蛮干。

理解透了,很多事情都会非常轻松。

02

第二,不要堆量,而是用单位时间换思考空间。

几年前有个概念很火,叫1万小时定律,说的是只要你铆足劲干一件事,长久坚持下去就会成为万里挑一的专家

可后来这概念没什么人提了,为什么?

因为大家渐渐发现这个定律是有Bug的,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要我说,这是典型的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因为1万小时定律直接跳过了“为什么“,进入了“怎么做”,可你连为什么要花1万小时干这事儿都不知道,就好像没有目标的迫击炮,炮弹威力再大打到水里也是白搭。

比如我公司以前有个年轻设计师,当时就是信了这条铁律,每天在办公室精进自己的PS修图功底,那段时间加班积极性可高了,力争成为办公室里修图最快最多最好的人。

结果过了不到一年,AI出来了,老板发现以前设计师卷了无数个小时练就的画图技巧,AI两个小时就能搞定,而且比人画的还好。这种降维打击一下子就让这个设计师的“1万小时练习”通通作废。

而我另一个同样也是做设计的朋友,他的思考方向就不一样,他很早就发现现阶段AI擅长的是动手,而不是动脑。

于是他花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去看不同风格的艺术插画作品,去钻研和调和AI的提示词。他仅仅把AI当做一支高效的画笔,但画面的构思,艺术风格,图片所传递的信息,通通由自己这个“大脑”来想。

渐渐的,他工作产出的质量越来越高,作图速度也越来越快,后来老板给他成立了一个AI团队,专门招那些擅长动脑的设计师,而不是人家要他画啥就画啥的美工。如今他们这个团队5个人的工作产出,已经顶得上外面一家50个人的设计公司。

这就叫用时间换空间。用你的单位时间,换取你的深度思考空间,从而反向提升你的单位时间价值,最后对那些单位时间价值低的人造成降维打击。

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我一向反对凡事都去堆量的做法,因为这是最简单粗暴又不动脑筋的做法。

熟能生巧这个道理,只有建立在目标正确的基础上才会成立。你只有在对的事情上堆量,才会收获正向激励复利效果。反之就是浪费资源,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就像很多人觉得自己加班多,加班累,但很少有人思考过如何避免加班,如何优化流程,如何助过往经验,如何用巧劲来提升效率

同样一件工作,你用轻巧的办法去完成,和你用笨重的办法去完成,对老板而言没有区别,因为老板要的是你在周五之前能够完成。

所以聪明的做法,是从结果反推过程,想达到已知的结果,要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一步步反推去查漏补缺,构成自洽的流程路径图。

而不是从自我认知出发,能不能达到这个结果,不知道;走这条路会不会踩坑,不晓得;老板是不是这个意思,全靠猜。

如果你还不清楚自己应不应该动手,就不要动手,先停下来想。用本来要动手的时间,先去换一段你深度思考的空间。

哪怕一开始你动手比别人慢了,后面都能靠正确的思考来实现弯道超车。

03

第三,在有延展潜力的小事上,多花一点时间。

什么叫延展潜力?

就是你以为这不过是个A,结果它能延伸出BCDEF很多东西,看似是个小事,其实可以是个大事。

比如我最近看了徕芬吹风机创始人叶洪新的采访,就很有感触。

叶洪新说自己以前干淘宝客服干了好多年,亲自接待过10万个客户的咨询和投诉。这段经历对他后面创业去抓准用户需求开发产品都非常有帮助。

想想看这也合理。

客服这个工作离用户最近,能够接受用户第一手的购买和产品使用体验反馈。从用户网上下单开始到后面收货换货退货,整个流程的每一道环节,他都要经历参与,都有新的经验需要学习。

而做过电商的都知道,用户下单并不代表着销售结束,相反这才刚刚开始。

花钱投广告吸引新用户根本不难,难的是成为你品牌的新用户之后,如何让他们转化成忠诚的老用户。这个环节做得好,就是你最大的现金牛。因为激活一个老用户去不断复购,比吸引一个新用户的成本要低得多。

很多表面看似简单枯燥,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你多花一点时间琢磨一下,是能有不一样的新发现的。

至于这些新发现能有多少,完全取决于你整体的思考能力认知水平。到了一定程度了,再简单的事情也能提炼出复杂深刻的道理。

就好像都是挑水,扫地僧可以通过挑水来训练自己的内力,但初出茅庐的菜鸟只能把挑水当做师傅安排的日常杂活儿。

同样的,我让一个大学刚毕业的新人,和一个做电商七八年的老兵,都去干一天客服,最后结果也肯定大不一样。

新人只会觉得枯燥无聊,自己985211毕业,干这种陪人聊天的事情简直大材小用。

但电商老兵就会对收到的投诉进行分类,对投诉的客户进行分类,甄别出哪些意见改进产品有帮助,哪些意见纯粹就是抱怨,然后整理一份优化文档给到部门同事。

因为老兵有经验,知道“客户投诉”在电商行业的重要价值,所以他会重视。这既是自我巩固,也是再次学习。

所以不要觉得自己有经验了,有年资了,就不屑于做以前做过的事情。

适当回头看看自己来时的路,那些曾经没有做好的工作,如果现在的自己重新做一遍,是不是有新的感悟?那些过去没看懂的书,现在再看一遍,是不是有新的收获?那些没听明白的前辈建议,现在再设身处地重新想想,是不是一下子豁然开朗?

与其不断追逐新的事和概念,不如在过去没理解没做好的老事情上再花一点时间。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

总而言之一句话,如果不得不卷,你也不要瞎卷,而是多在单位时间价值上作文章。即使客观环境再恶劣,也总有聪明的办法让自己高效渡过难关。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共勉 =)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4 +1
张良计

来源:张良计(ID:zhang_liangj),2020领英Linkedin年度行家/2018领英Linkedin年度最强音/专注于职场经验,逻辑思维,个人成长技巧分享。

复制成功
工作  损失厌恶  正向激励  收入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