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愿意用笨办法的人,其实有大智慧

作者:张良计

最近发生两件事,感受良多。

第一件事是我在学街舞。

因为是个萌新,之前没有任何舞蹈基础,所以只能从最基本的动作学起。当看到其他学员帅气的舞姿时我不禁眼馋羡慕,想要老师教我几个高级点的动作。

可老师说,连走路都不会就想跑,人家那可是学了2年,一周起码来四次才练成现在这个样子,你才来几天?

我不死心,说老师那你能不能教我一些小窍门,或者快速入门的方法。

严格的老师立马给我一记当头棒喝,说窍门有啊,就一个字:

“练!”

第二个故事来自我一位在咨询公司上班的朋友。

他的下属有一天找他谈心,说觉得工作没有成就感,想要辞职

细问原因,这位下属说自己每天干的最多的工作就是搜集整理资料。看到其他组员都已经开始跟项目,自己还在傻乎乎地做后勤队员,笨笨地翻网页找资料,心里满是不忿:

“我什么时候才能做更高级的工作?”

后来我朋友就问了他3个问题,这个下属立马闭嘴回去好好上班了:

1. 你能不能在2个小时里找到国内手机行业5年内的销售大盘数据,并通过交叉对比来确认其准确性?

2. 你能不能找到A公司在2021年所有的营销动作信息,并总结出他们的广告策略打法?

3. 假设你面前有3家媒体对同一事件的公关新闻报道,你如何判断谁说了真话,谁说了假话,谁在含糊其辞,谁在故意带节奏?

如果以上都做不到,那就乖乖回去好好琢磨,勤加练习自己的搜索和判断技巧。否则,离出师跟项目还远着呢。

以上这两个故事,其实都涉及到一个关键词,笨办法

什么叫笨办法呢?

就是没有技巧,没有捷径,纯粹靠堆量来起效,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笨笨地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练习,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这种方法看上去很笨,但试验了一圈下来你就会发现,这才是最让人踏实安心,最能够应对任何情况的好方法。

大家不妨反过来想想,什么是捷径?捷径是怎么来的?

拿跑步来举例,当你在惯常熟悉的路线上跑了一段时间之后,突然发现旁边有一条岔路,这个时候你肯定会想去试试,看看这条岔路最终通向哪里。

结果跑着跑着发现,哎,这不是一下子就跑到终点了嘛,中间还能节省20分钟,太棒了!此时,你就发现了一条捷径(如下图):

可倘若你是第一次跑这条路线,当你无意间发现旁边有岔路的时候,你敢不敢冒然跑进去?你怎么知道跑到中间会遇到什么突发情况?如果跑到最后发现是死路,你能不能自己走回去?

哪怕别人告诉你,这是捷径,但前方依然有一大堆问题等待着你,此时这条岔路到底是捷径还是危险,你是不确定的(如下图):

大家发现关键了吗?

以上两种情况最大的区别不在于能不能发现捷径,而在于你是否已经对跑步路线周围的环境非常熟悉,从而能快速判断出这条岔路到底是不是捷径。

换句话说,捷径的诞生并不依赖于大脑的灵光一闪,而是依赖于你长期扎实的练习和经验。

回到前面我说的2个故事。

跳舞有没有捷径技巧?当然有,太多了。

身体怎么律动,脚步怎么踩点,怎么跟音乐,怎么听歌词,一大把技巧等着你去学习。

可如果你是一个萌新,告诉你这些技巧,你真的能理解吗?告诉你了动作要领,你真的能把动作百分百做好吗?

不能。

用专业老师的话来说,此刻你的身体动作还没有跟上大脑思考的速度。

就算记住了动作要领,能把它原封不动背出来,但你的肌肉还没有形成记忆,跳起来依然会手忙脚乱。大脑在往前走了,手脚却依然滞后。

那怎么办?堆量。

甭管是学什么舞种,先把自己的肌肉记忆培养起来。通过反复大量的练习,让自己的动作不用再经过大脑思考,而是变成下意识的立即执行。

看到老师的一个动作,马上就知道该怎么模仿。听到音乐的几个节拍,马上脚步就开始踩点,这才是上道了。

你一旦停下来思考,就慢了,就会跟不上节奏。前面跟慢一个节拍,后面就会跟慢一整个大段落。

这是跳舞的基本功。

另一个很类似的,是听英语。

听英语的诀窍在于听句子,而不是听单词。因为当你按照单词一个个去听的时候,遇到一个陌生单词就会停下来思考是什么意思,这时候人家句子都已经说完了。

所以高手都不会在意那一两个单词的翻译,而是把握整个句子所在的语境,推理出句子的真正含义。

所谓肌肉记忆,就是下意识的行动。一旦形成了,你才有了向更高技巧进阶的基础。

第二个故事,也是同样的道理。

搜索资料这工作无聊吗?非常无聊。

但只要你在咨询公司上班,这是必须过的第一关。而且这关一定要自己过,不能让别人帮你。

实际上,找资料的技巧能写一篇论文出来。但如果你没有笨笨地实践过十几次甚至上百次,你怎么知道哪个渠道的资料是靠谱的?哪个渠道的信息是过时的?怎么知道要找行业信息应该专门去哪个网站?要找竞品资料又该去哪个平台?

互联网行业喜欢说一句话,叫“不要重复制造轮子“。

这话我并不完全赞同。

诚然,直接用前人总结好的方法能够节省我们大量的时间,可这种“拿来主义”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无法举一反三。

你只知道,这个方法在这个情况下是有用的,这个诀窍面对那个问题是有效的,但一旦情况发生变化,你就无所适从。

学理科的同学不妨回忆一下,老师在教授各种理科定理的时候,并不会直接告诉你这个定理是什么,而是把得出这个定理的实验过程讲解给你听。

比如勾股定理,圆周率的计算方法,牛顿力学三大定律......

它们是怎么来的,是如何被验证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出的结论,统统重新展示一遍。

如果按照现在的观念,直接告诉你定理是什么然后拿去用就好了,干嘛浪费时间从头讲一遍?

但恰恰是这样的笨办法,让你从源头开始理解这些定理的本质和适用情况,在面对未来复杂变化的问题时不会拘泥于固有形式,而是懂得灵活变通和思考。

这叫把轮子再造一遍给你看,而不是直接给你一个轮子。我们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以此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过去几年我一直观察身边聪明人的做事方法,发现无论身处什么行业,什么职位,当他们学习一样新东西时,无一例外都采用的是笨办法。

一开始他们可能会很慢,但这种慢,慢得很踏实。前期一步一个脚印踩下去,后面起跑的时候每一步都不会歪。

反而如果前期太快了,还没学会走就开始跑,后面摔跤的概率反而更大。

在我看来,笨办法有3个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个好处,是帮你摸清楚整个大盘。

无论从事任何工作,做任何事情,大盘的概念很重要。

所谓大盘,就是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里,你做的事情和许多因素都息息相关,我们不能光盯着手上这一件事,而是把眼光放出去,看到所有和它相关的事。

学钢琴的大盘是什么?最基本的有手势指法,识谱技巧,节奏韵律感的培养......

产品设计的大盘是什么?用户调研,产品框架规划流程体验设计,AB测试......

项目管理的大盘是什么?团队搭建,目标拆分,资源分配,时间规划......

大盘,是所有组合成一件事的关键因素的集合。而笨办法,就是通过堆量来让你熟悉其中的每一个因素,最后加起来形成你对这件事的通盘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能任意跳过其中某个环节,不然这个大盘就不完整。一旦前期基础没打牢,后面往更高阶的技巧进阶时,就会掉链子。

笨办法的第二个好处,是让你尝遍所有可能性。

爱迪生在发明钨丝灯泡之前,尝试过1600种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当别人问他失败这么多次有什么感受时,他说道:

“我没有失败,反而找到了有这么多材料不适合做灯泡。”

这就是笨办法。

尝遍各种可能性的好处在于,你能马上找到最适合当下情况的最优解。

这个道理也很好理解。当你不知道什么是最合适的时候,反过来去把不合适的全都找出来,然后用排除法一一筛除,自然就会得到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失败也是成功的一分子。堆积起来的失败多了,经验也就多了,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笨办法的第三个好处,是让你从“陌生”到“上道”。

还记得我前面说的肌肉记忆吗? 不止是身体动作有肌肉记忆,思维也有肌肉记忆。而笨办法,就是不断塑造你的“肌肉记忆”,让它由生疏变到熟悉最后变成惯性,往后你不必多加思考就能马上做出反应。

所谓经验多了,也就上道了。

为什么有的人看一遍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看一次动作就能马上模仿,看一遍方案就能立即拆解,看一眼表象就能迅速找到关键?

无他,唯手熟尔。

最后再多说几句。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动画片是《灌篮高手》,里面最喜欢的角色是樱木花道。

别看他一天到晚都自称“天才”,但他学习打篮球全部用的是笨办法。

比如刚加入篮球队的时候,他一个赛季时间就只练习原地运球。后面为了学习中距离得分,在一个星期里练习了20000次投篮。

虽然樱木花道长得人高马大,爆发力十足,但缺少基本功的训练,一样也被矮个子球员耍得团团转。

他在动画片里的一步步成长,就跟我们在现实中的成长是一样的。

笨办法看起来虽然不聪明,但积累到一定量级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恐怖的能量。我并不反对在适当情况下走捷径,找窍门。但底子这个东西,是无法投机取巧的。

任何行业,任何工作,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愿意用笨办法的人,其实有真正的大智慧。

以上。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共勉 =)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3 +1
张良计

来源:张良计(ID:zhang_liangj),2020领英Linkedin年度行家/2018领英Linkedin年度最强音/专注于职场经验,逻辑思维,个人成长技巧分享。

复制成功
产品设计  辞职  工作  团队  广告策略 

立即了解→mini-MBA——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亲授,结业即获清华证书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