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民企境外上市备忘录八:用友与金蝶迥异

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国内科技企业境外上市陷入了长时间的低潮期。2001年2月在香港创业板上市金蝶软件,算是其中仅有的代表。

当时中国财务软件业有“南金蝶、北用友”之称,皆为民营科技企业,而且二者都在2001年先后上市。但是发迹于北京中关村的用友却落脚于A股,总部在深圳的金蝶则奔向了香港创业板。这二者之间差异的背后,我们看到民企境外上市的幕后推手——风险投资

当时,金蝶的香港上市和用友的A股上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友2001年5月IPO时,A股正处于史无前例的牛市巅峰,因而用友募集了高达8亿元的资金。而金蝶2001年2月登陆香港创业板时,香港股市受纳斯达克股灾影响已是一片萧条,金蝶的逆势登陆只融得8000万港币,仅仅是用友融资额的1/10。

基于这种强烈的反差,至今依然有人对金蝶的香港上市颇有微辞。其实,金蝶之所以会做出这种外人难以理解的选择,背后是有原因的。

金蝶在创业期间,1992年曾获得深圳蛇口社会保险公司投资,并且以40%的比例成为控股股东。基于此,金蝶的创始人徐少春一度还想国有股东背景,谋求国内A股的上市资格。但是1997年国家发文禁止社保资金进入高风险行业,徐少春不得不将国有股回购,从而其A股上市的想法被彻底打消。

1998年,金蝶获得了IDG资本2000万人民币的风险投资,占股25%。在这笔当时属于巨额的风险投资支持下,金蝶得以迅速扩张。但是,金蝶接受了这家洋VC的投资,基本上就注定了要选择境外上市,这是由VC的背景决定的。外资VC所投资的股份,必须要谋求未来的变现退出通道,而由于制度性的原因,外资VC是无法通过A股上市来套现退出的[1],因而只能寻求境外上市退出。

其实,当时的用友也曾经力主香港上市,因为在他们看来,当时主要为国企融资的A股市场是不可能给他们通行证的。但是1998年底,作为当时中关村首屈一指的软件企业,用友获得科技部的特别推荐从而获得A股上市资格。用友因此立刻调转船头,筹备A股上市。

2000年年中,当金蝶在听说用友已经通过审批、A股上市在即时,顿时紧张起来。金蝶很清楚,竞争对手一旦上市,将携资本之优势发起凌厉的市场攻势。在这种形势之下,加快了香港上市步伐,并先于用友登陆了香港创业板。即使当时的香港股市何等低迷,但这已是无奈的选择,金蝶已经没有选择上市时间的余地了。

除了互联网低潮导致IT类企业境外上市陷于困境之外,2000年6月生效的“无异议函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数量增长。由于红筹上市是一种便捷的上市模式,但是要进行红筹上市必须要事先取得证监会的“无异议函”。虽然“无异议函制度”并非实质性的审批制度,但是在当时的监管环境下,民营企业要获得无异议函依然困难重重。在无异议函制度取消之前,只有少部分企业(比如金蝶软件、金鼎软件、大众食品)拿到了证监会的“无异议函”,以红筹的方式实现上市。

而一些成熟的制造类企业(比如创维比亚迪、研祥、美等等),在拿不到“无异议函”而又有迫切融资需求的情况下,只能向证监会申请走“直接上市”的道路。申请香港直接上市,不仅要进行股改、获得证监会的正式批文,而且境内股东所持有的股票还无法在二级市场流通。一般而言,不到万不得已民营企业家并不愿意选择“H股直接上市”这种方式去境外上市

纵然有“无异议函”的政策困境以及互联网的低迷,但是2001-2003年境外上市的民企数量还是呈逐年增长之势。据统计,2001年境外IPO上市的民企数量为16家,较2000年少2家,2002年增长到25家,2003年增加到34家。




[1] 2005年以前的中国股市存在股权分置现象,即国有股法人股不能在二级市场上流通,如果VC投资入股也因是法人股而无法流通,这就给VC的套现退出造成巨大障碍。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9 +1
复制成功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