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从塑料花大王到能源巨擘

  谨慎者,常因保守错失商机;开创者,常因扩张太快而一夕崩解。李嘉诚致胜之道,就在于他能兼具两者优点,避开两者缺点。

  每日晚上八点,香港尖沙嘴挤满国际游客,等待著名的中环灯光秀。游客鲜少知道,供应灯光秀电量,乃至整个香港岛用电,全部来自于李嘉诚创立的长江集团旗下公司——香港电灯。

  走在香港街道,屈臣氏、百佳超市映入眼帘,它们都属长江集团行车至香港葵青港,车身漆着各国货运公司商标的货车,二十四小时往来这全世界第三大货柜港载卸货。长江集团旗下的香港国际货柜码头(HIT),香港货柜标准箱运载量第一大。举凡食物服装药品家具电脑……,你想得到的日常用品,全都经过这家公司。

  「除非有人愿意迁岛,或是无须用任何电力,才能与李氏业务划清界线。」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评论。

  擅长后发先至……

  海外收益占八成,涉足产业多元

  但其实李嘉诚旗下公司对香港经济影响力,早在一九八六年便已达到今日位置。当年,他被香港媒体封为「香港十大财阀之首」。但现在,他已经不是香港的李嘉诚,而是世界的李嘉诚。

  如今,他旗下货港遍布二十三国,以标准货柜运载量而言,占全球市占率一三%,为世界最大的私营货柜码头商。同时,也是澳洲最大的配电商、加拿大第五大石油公司(以产量计)。旗下的电讯部门,在十五个国家推出电讯业务。长江集团也拥有全球最大的香水、美容、药物零售连锁集团,在三十三国经营十九个品牌。目前,长江集团来自香港以外的收益约八成。

  一般企业家,在一个国家或在一个产业称霸,已经算了不起,算是商界明星。但李嘉诚旗下产业横跨地产酒店、电讯、能源基础建设港口、零售、生技等领域,事业跨越五十五个国家,他应是华人历史上,横跨最多产业、最多国家的企业家

  不只是向外扩张而已,他同时是精明的经营者投资者。他最自豪的两项成绩是:一、一九五○年创业至今,长江集团没有一年亏损。二、同一期间,他个人的资产,没有一年少于前一年。亦即,公司与个人,都能超越景气循环

  而且,无论他跨入哪个行业,虽不一定是先行者,可能连老五、老六都排不上。其后,却能一路超越对手,成为老二、老大。

  预先看见未来……

  却能步步为营,用谨慎平衡开创

  谈到这些成就,他仅淡淡的说:「这是我步步为营,不贪婪,不涉赌博,循规蹈矩的结果。」

  早年,香港媒体经常登出他在土地拍卖上的招牌竞标姿势:买卖场上的擎天一指。他总是高高举起右手,脸上则是小学生答「有」般的认真表情。但更多的时候,他努力让自己不受竞标现场热烈气氛影响,因为他看过太多因意气、面子而失控的投标者。在竞标现场,他用左手,用力的压住右手,就如他用谨慎平衡开创的性格

  和记黄埔财务长陆法兰(Frank Sixt)指出,李嘉诚对高阶经理人最重要的两项要求是:一、帮助公司成长,二、财务上必须健全。「他会把玩这两点,达到平衡。在财务上,他是很保守的管理者,我们从来没有超过,对这么大公司来说,这不容易。」陆法兰说。谨慎者,常因保守而错失商机;开创者,又常因扩张太快却失足。极为困难的是,能两者兼具,取得平衡。

  另方面,「当他看到地平线的另一端和现在的况有差异,他就会紧守投资,很有耐心的等待那天来临,不会在中间遇到困难时就收手。他总有能力看到未来。」陆法兰说。

  「他的故事,就是一连串的好交易。」和记黄埔前任董事总经理马世民(Simon Murray)如此形容。

  从长江集团几个重要交易中,可以看出他所谓「步步为营」,其实反映他「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十六字经营哲学。也就是先知己知彼,其后按部就班的执行计画,有充分准备,遇到机会就能迅速出击。然后,靠制度管理庞大的事业。

  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谨慎与开创,对他而言绝非矛盾关系,而是因果关系

  长江集团五十七年发展中,最重要的几个历程,分别是:一、击败英商置地,夺得地铁中环站与金钟站上方的物业发展权,成为香港地产新霸主;二、购并和记黄埔,取得香港四大英资公司之一的控制权,亦创下华商购并外资最大交易案;三、购并加拿大赫斯基(Husky)能源,拥有全球可发展油砂储存量最高的能源公司之一。这三个历程,分别代表李嘉诚从「塑胶花大王」,变成香港地产大王,再跨行成为全球货港与零售商霸主,及未来可能的能源巨擘。

  长江实业和记黄埔、赫斯基,也是长江集团旗下市值最大的三家公司,是该集团对外购并、对内控股的三大主角。以下介绍李嘉诚三次大转型的三个代表性交易,由此可看出他为何能兼具开创与谨慎。

  一九七二年长江实业上市初期,李嘉诚在董事会中,就多次发出「要超越英商置地」宏愿。当时,置地拥有的土地与楼房价值,是长实的数十倍。「我们听到他讲,心里充满疑问,心想这有可能吗?」当年担任李嘉诚秘书,如今任职长江实业非执行董事的洪小莲说:「没想到,才不过几年,我们真的超越了。」

  让长实超越置地,拿下香港第一大地产公司的关键战役,是「邮政总局大厦竞标案」。一九七五年,香港地铁公司成立。与此同时,李嘉诚密切注意任何跟地铁有关的讯息,包括资金来源、行经路线、招标与开发计画等。

  一九七七年初,地铁公司宣布邀请地产发展商,竞投中环旧邮政总局地铁站上方的物业发展权,吸引三十家地产集团竞标。其中最被媒体看好的,是英商置地公司

  第一战役:打败置地 小虾米胜大鲸鱼,窜升香港地产王

  英商置地是可怕的对手,一度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产公司。当时它在香港的股东权益(Shareholders,Funds),高出长江实业五倍。香港商界流传这么一句话:「撼山易,撼置地难。」

  没有人看好长实。不过,李嘉诚一开始就掌握关键因素:地铁公司急需现金。因此,谁能以最快速度给地铁公司最多的钱,谁就有胜算得标

  因此,李嘉诚展开两项计画。

  论资金,他绝不是三十家竞标者中口袋最深者。但其他竞标者多为跨国控股公司的旗下公司母公司照顾地区太广且决策系统复杂,未必愿意一次性支援大额现金,而长实决策则较为单纯。另方面,其他公司老板人口袋未必深,就算深也未必愿意拿出来。

  因此,李嘉诚预先沙盘推演。他计算长实可运用资金银行可动用额度、加上自己口袋里的资金等立即可动用的现金,条件应比同业优越。

  现金备足,接下来是设计双方案。李嘉诚比英资更了解华人对地产的渴望,在黄金地段建大楼分层出售,绝对比出租利润丰厚。

  有财务做后盾,李嘉诚的竞标书竞争者更为大胆。他提出的四大条件分别为:一、满足地铁公司的现金需求,在签订协议的同时,预付地铁公司一笔现金,保证地铁无论如何均可获利;二、商厦建成之后全部出售,而非出租,出售利益由地铁公司以及长实分享。而且,李嘉诚特别打破对半分的惯例,由地铁占五一%,长实四九%;三、若建置及出售与预期不符,产生亏损,则由长实独力承担;四、允诺地铁建成之日,就是大楼建成之时,绝不延宕。

  一九七七年四月四日,历史性的竞标结果出炉,长实得标跌破市场眼镜。隔日,报章以「长实击败置地」、「华人的光荣」为题大幅报导。一个月后,长实以同样具吸引力的条件,夺得地铁金钟站上方的物业发展权

  一九七八年五月,中环站上的环球大厦发售,开售首日八小时内全部售完,刷新香港一次性卖楼总值的最高纪录。八月,金钟站上的海富中心预售,则打破环球大厦纪录。

  经此一役,李嘉诚在港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戏剧性升高。

  这件案子凸显李嘉诚「不疾而速」的关键三步骤:一、掌握房市趋势、卖方与竞争者的罩门,亦即掌握他再三强调的「知识」;二、公司本身需财务稳健,才有议价弹性;三、必要时,以「小金库」挹注「大金库」,亦即以私人资金支援公司外购并。当一切齐备,自然能一举中的。以下案例也可清楚见到这三步骤的轨迹。

  第二战役:吃下和黄 闪电蛇吞象,进军零售、货港业

  长实不但拿下香港地产王,同时打算往其他产业延伸

  一位知名港商形容李嘉诚是「玩cycle(循环)的人,」但,「别人玩cycle是赌博,他玩cycle是避险。」亦即,将处于不同景气循环阶段的产业做搭配,如此一来,就算个别公司或产业因景气循环而利润波动,但集团总体营收就不受个别产业的波动牵制。「各行各业都有发展规律和周期,横向购并能让不同的业务周期,可互补不足和相得益彰。」李嘉诚对《商业周刊》解释

  横向扩张谈何容易,购并是最快的方法。他留心着几家大型英资控股公司股权财务变化,伺机而动。

  机会来了。李嘉诚透过管道得知,丰银行有意出脱手上对和记黄埔的二二?四%持股。他开始与丰银行商议。

  李嘉诚的步骤是:一、了解丰需求;二、计算公司筹码;三、必要时以小金库支援大金库。当时,丰希望以每股港币七?五至八元出售,李嘉诚认为太高,合理价格港币六至六?五元。双方谈判后,李嘉诚愿意将价格增至港币七?一元,但争取先付二○%,剩余款项在两年内付清。

   再来是计算筹码。李嘉诚事后透露,当时他已算准,隔年长实有数宗开发案接近完工,将有大量资金回流,但香港能标购的大型地盘却越来越少,因此,李嘉诚计画由长实发不配息的港币两亿元特别股,由李嘉诚认购。亦即李嘉诚无息给长实两亿元,以支应初期的二○%款项,而不影响长实的现金水位与负债比率。待隔年开发案资金回流,长实便可按期给付丰剩余款项。

  尽管当时长实现金流充沛,李嘉诚仍以小金库支援的原因是,他要让这宗购并案宣布后,对手毫无招架之力!因此需有一笔资金,在宣布后从股市大举购入股票,在最短期间让长实握有和黄股权超过三成,如此才能牢牢控制和黄。

  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五日深夜十一点四十五分,李嘉诚召开记者会对外宣布此一购并案。五十一岁的他,双颊泛红、兴奋的对记者说:「在不影响长实原有的业务基础上,本公司已有了更大的突破!」

  隔日,媒体大幅报导这宗购并案,「蛇吞大象」斗大标题,占据各报头版。用「蛇吞象」形容不是没原因,宣布当日,长实市值港币二十一亿八千万元,和黄市值港币二十三亿六千万元,购并者市值比被并者还小。英国《经济学人》Economist)如此形容:「如此重要的公司落入非欧洲势力之手,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

  外人看来蛇吞象,李嘉诚却说「完全不是这样」。这笔交易是缜密规画的结果。对他而言,蛇与象的差异,不是谁的市值或资产大,而是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最大规模的资金,快速且集中的运用。

  隔日起至当年十二月底止,长实全力砸钱从股市收购,加计从丰购得的股票,稳拿和黄三成股权。到一九八○年底,持股超过四○%。

  李嘉诚《商业周刊》编辑团队解释他当时的计画:「我已经准备另外一笔钱来做。……签约下去,隔天一早我们就在市场一路买,这样人家考虑动和黄脑筋时,我已经拿到百分之三十几、四十几的股权,这就大势已去,别人无法跟我夺!」

  拿下和黄后,长江集团市值暴增一倍以上。虽然,当时和黄已经是一个横跨零售地产码头控股公司,但所有和黄的海外业务均在李嘉诚收购后发展,收购前,和黄并无海外盈利

  从那时起,李嘉诚透过和黄,八脚章鱼般向世界扩张。时至今日,他已把和黄变成一个国际收入占八○%、香港收入占二○%的公司,不论远在巴拿马的港口、乌克兰的香水店、英国的3G通讯,都在和黄旗下。

  至今,李嘉诚家族持有长实股权超过四○%,长实持有和黄股权四九?九七%。李嘉诚牢牢控制这两大旗舰公司股权,如此一来,当年他趁英资持股分散之际拿下和黄的历史殷鉴,就不致发生在他身上。

  虽然先前已透过和黄持有香港电灯,跨足能源事业,但电力石油毕竟不同,电力可以透过人为方式创造、调节,石油却困难的多。 「拥有广大油田,一直是他的梦想,」李嘉诚的友人说。

  第三战役:购并赫斯基 坏时机看到好机会,大发能源财

  赫斯基是全球可发展油砂储存量最高的能源公司之一,如今是长江集团市值第三大公司。李嘉诚打算把赫斯基打造为能源产业控股公司,展开对外购并。购并它,李嘉诚再次展现「不疾而速」的能耐。

  一九八六年,李嘉诚得知赫斯基大股东Nova有意出售部分股权,当时,赫斯基本身因为资本支出过高与负债过高,甚至无法取得发债评比。大股东公司都亟需金援。

  在一般人眼中,二十年前,油价低迷,每桶价格仅约十美元,是现在的十分之一,石油业不是主流投资者看好的行业。 「那时候很多人说,天啊!李嘉诚在做什么?涉入一个他不了解的行业?这怎么可能对和黄是好投资呢?但是他看到机会,特别在坏时机时看到机会。」陆法兰说。

  坏时机的时候,如何看到机会? 「他看到拥有者急着要卖股权,公司遇到经营挑战,但是公司的资产却相当好,赫斯基拥有大规模的炼油设备,有加拿大当地和一些远洋油田、管线和数百个加油站。」

  当时,赫斯基在加拿大只是中型石油公司,许多石油公司是它的四、五倍大,但李嘉诚看中赫斯基并非规模大小,而是「Mix(混合)」特质,属于整合性资产。

  此外,李嘉诚算出,只要赫斯基以每桶十美元价格出售,在本业上就可达到收支平衡,但未来却潜力无限。 「十元即可收支平衡」是撑起整个杠杆的支点,接下来,他用这个支点去撑起惊人的发展杠杆。

  该年年底,李嘉诚的事业体总计取得赫斯基五二%股权。至于原有股东Nova股权则降为四三%。成交后,赫斯基重整、下市。

  外界只看到股权结构的改变,却不知道李嘉诚谈判时,卖方给他「golden vote」,亦即李嘉诚拥有特别的投票权,可以否决任何董事会的决议,并更换全部董事。一九九一年,Nova出现财政困难,Nova对赫斯基的多数持股由李嘉诚私人承受。

  另一个外界不知道的事,是李嘉诚在取得赫斯基九五%股权后,立即备足现金通知赫斯基所有贷款银行,要求他们如果想继续与赫斯基往来,就必须降低贷款手续费和到期后的利息。这个举动让银行团吓一大跳!

  「如果银行不同意,我可以用私人资金付给赫斯基,并由赫斯基通知所有银行,于必要时,可以在四十八小时内将债务全部还清。」李嘉诚不出招则已,一出手都是重击,「结果,没有一家银行不同意。」债权银行全部在四十八小时内同意降低贷款手续费和到期后的利息,此举使赫斯基的营运负担大幅降低。

  为何李嘉诚要动用「小金库」增持赫斯基股权,而不用和黄?因为当时赫斯基负债很高,若和黄持股超过五○%,则赫斯基负债必须放进和黄资产负债表中,「会让和黄的损益表很不好看,所以他才自己买。」陆法兰说。

  拿到全部股权后,李嘉诚开始大动作整顿。首先,李嘉诚抓准「每桶十美元就能收支平衡」这个支点,认为赫斯基不应耗费巨资在海外探勘,因此将海外探勘占探勘费用的比率,从五成以上降至一成以内。

  其次,他更换管理团队,力行节省成本,重新评估蕴藏量。并将省下来的资金,投注在更新炼油设备上,降低炼油成本。因为,只要十美元就能平衡,如果降低成本,意味获利增加。再者,因为资本支出下降,债信变好,在加上母公司与大股东以强健财务背书赫斯基获得银行不错的信评等级,降低发债成本,为后续购并铺路。

  从一九九六至二○○○年间,赫斯基收购拥有三百个加油站和一个酒精厂的Mohawk Canada,并买下拥有大量炼油设备的上市公司Renaissance,并将赫斯基与之合并。二○○○年八月,赫斯基重新上市

  浴火重生的赫斯基,股价从上市之初每股加币六?二五元,一路飙高,增至现在约加币四十元。加计股息股利股东七年投资报酬率达六三六%。现在,赫斯基的负债比降至历史最低,现金流则是历史最高。

  「当时(一九九一年)李先生以加币三亿二千万元向Nova买入四三%股权,现在看来真的很不可思议,如今赫斯基可是值加币三百五十亿元啊!」陆法兰说。

  不变扩张心法:交叉运用资讯、现金流、小金库

  从上面三个关键案例,不难看他如何以知己知彼、步步为营为基调,交叉运用资讯、现金流、小金库,并用跨产业、跨地域,平衡景气循环带来的冲击,为集团财务避险。

  但对李嘉诚而言,成功并非神来之笔,而是步步为营的结果。当别人看他是一飞冲天的超人,他倒自认为比较像是电影中超人变身前的小记者Kent Clark。对他而言,成功没有太多令人惊讶的创新法则,只是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执行他创业之初就领略的法则而已。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7 +1
复制成功
李嘉诚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2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每一次的出手,都是那么高明。 想去感受他在做决策时候的内心世界。

2008-01-12 07:48

喜欢这个这个扩张心法总结

2008-01-21 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