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经销商自做品牌的六个致命性障碍

品牌商是经销商的一种,可是又不类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销商。品牌商实际上是把原来由生产企业控制品牌经营管理权给抢夺过来。现在的市场的运作核心是品牌,品牌所产生的利润是最为丰厚的一块,因而品牌商发展最为迅速。最终,生产商和经销商共同为品牌商打工,成为整个品牌价值链的一部分。谁不想多赚钱,而且还有发言权。自有品牌应该来说这是白酒经销商的一个很好的提升机会,可是为什么这些经销商向自己拥有品牌的道路提升,却大部分都失败了

  经销商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一方面是白酒市场的萎缩,再者就是终端的胃口越来越大,挣点钱还不够喂他们的。做这个生意越来越不赚钱,经销商日子越来越难熬。相比之下,作为白酒的品牌商来说,由于产品利润空间大,只要对品牌和渠道建设维护成功,年底了,又可以大赚一笔。经销商的命就是苦,谁让咱在渠道的最底层!

  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经销商提升自己的时机到了。咱也可以开个品牌公司,自己注册个商标,自己给自己赚钱。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应该成功率很高。

  首先是资金不再缺乏,自己还有一定的网络基础,做起来不是难事情。于是自己注册商标,自己推广品牌成为了白酒界的一个时尚。但是在经过熙熙攘攘的闹腾过后,这些品牌公司不是倒闭了,就是变小了,传统的经销商却没有几个做大作强的。还好这些勇于下海的经销商大部分都没有丢掉老本行,又回到搬箱子送货工作生活中。

  反倒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一些门外汉介入这个领域很快使自有品牌发展起来。别人容易,自己难,这是白酒领域独特的现象。

  对失败的案例归纳后,我发现,出现这种局面,不是资金的问题,不是产品的问题,反而是积累的陈旧观念问题。比较典型的影响到品牌建设意识有六种:

  一、没有建设品牌意识

  过去向终端送了多少货,立即就能算出来赚了多少钱。现在做品牌了,钱还没有收上来,就需要从口袋中先拿出来投到市场。即使是钱收上来了,还要继续往市场上投。经销商的钱都是在终端一点一点抠出来的,都是血汗钱,知道挣钱的难处。别说在招商之前投入了,有时把款收上来以后,钱进入容易掏出来难,更舍不得拿出来了。

  张老板原来是当地一家比较有实力的经销商,看着自己的网络已经成熟,增长的潜力已经不大,于是他就开始打着自己去推一个牌子的主意。现在自己做个品牌的准备工作很是容易,只是花了一千多元在商标局注册了一个商标,又在一个小型的酒厂加工生产了一下,于是一个牌子的白酒就能横空出世。品牌准备好了以后就开始推广,张老板早就和一些关系不错的企业经理进行了细致的学习,如何招聘人员,如何市场划分,如何制作招商计划。张老板还成功地还把一个企业的王经理用重金挖过来,聘为公司总经理

  王经理很有经验,对品牌运作规划的很好。但是随着合作的深入,矛盾出现了,张老板根本不知道品牌是怎么回事情。一些看得着的投入,张老板都是大力支持,例如产品包装一定要最好的,产品的质量一定要最好的。可是牵扯到一些品牌运作,张老板感到非常虚,投入到品牌建设上,别到时候是钱扔到水里听不到响声,就不愿意掏钱了。

  招商广告不愿意投,要求人员跑一跑就行了,这也无可厚非。可是经销商开发完毕,品牌回款达到两百多万,作为一个刚刚建立的白酒品牌,这应该是很不错的开始。王经理制作了一个市场投入规划,对重点客户进行重点投入。一算账要一百多万,张老板心里开始打鼓,这两百多万赚钱还不到一百多万呢,在这个事情上与王经理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王经理一怒之下离开。以后又聘请的销售经理,张老板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考核也只考核销量和利润,认为赚多少无所谓,最起码要别亏钱。可是市场开发那是不进则退,销售经理干脆采取“竭泽而渔”的办法,能捞多少捞多少,进行掠夺性开发。只要有客户把钱拿来就行,承诺政策也不兑现,不管以后的死活。

  这样不会会有客户做起来,很快有些客户要求退货,王老板才发现事情不太妙,很快客户找上门来,堵了几次门,业务经理跑了,可是王老板家在这里不得不处理,就这样张老板臭名远扬了,也没有人愿意再合作。张老板以前投入的资金亏得精光,成为一仓库卖不动的货

  二、没有授权意识

  传统的经销商就是一家人在干,这也是和市场上的环境有关系,生意上的漏洞很多,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损失,只能相信自己的亲戚。现在做品牌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司需要一个系统管理,而这些经销商认为管理就是看着,就是防范。业务员整天在外面,不监视着还了得,这样的老板恨不得能够分出几个身子。

  没有授权意识就会产生信任危机。没有授权,什么都自己干,任人唯亲,对谁都怀疑,就无法建设一个团队,因而品牌开发和树立也无法得到一个快速的发展。

  刘老板辛辛苦苦的把一个批发部做大,又自己贴了一个牌子,准备向全省,乃自全国发展,很是雄心勃勃。原来批发部用的人都是七大姑八大姨,自己跑业务,老婆管收钱,小舅子负责送货。可是摊子大了以后,人员增加了,怎么监督是个问题。刘老板知道,自己在终端管理的时候,漏洞是很可怕,一些业务员抽空拿着钱就跑了。

  刘老板特地重金招收了一个业务经理,让他去管理,可是一点权力也不放,牵扯到钱的事情就很认真,经理签的字也不行,一些费用自己专门到市场上核实,怕业务员捣鬼。

  对待业务员更绝,去跑业务什么政策也没有,汇报到自己那里又要去落实,一来一去就把生意搅黄了。甚至一次针对省外市场开发,需要在外地成立办事处,要租房子,刘老板还要坚持要自己去看一看,全凭老板一个人哪能看过来,公司里的事情很多都是拖到后面都办不成。

  老板娘更是“缴钱的时候脸上是一团花,报账的时候脸如吊死鬼”。小舅子如同监工,时不时地还摆出二老板的架子吵别人。这样的环境谁能干下来?一个业务员离开的时候说,“我不是想走啊,而是老板把我当贼来防”。

  很快刘老板依旧是一家人在干,所以现在的生意还是那么大,自己的白酒品牌销量可以忽略不计。

  三、没有取舍意识

  传统意义上的经销商是和终端打交道,只是狭小的一个区域,对于品牌的做大帮助不是太大。而经销商要是还把重点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还在想着进可攻退可守,品牌根本就是难以成长起来,只会成为家品牌。

老板批发部生意很好,他是原来一个企业的业务员下海,自己搞了一个批发部,人很精明能干。但是作为一个白酒的传统经销商,很难做到脱产,要领着干,还要看着干,整天卸货上货很是辛苦,羡慕那些在办公楼上班,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打打电话遥控指挥的品牌商,下定决心后决定向这方面转型

  赵老板首先在商务区租了一个办公楼,开始推自己的品牌,刚开始很顺利,人员招聘团队建设市场招商,对这方面应该也很熟悉,所以品牌开发在按部就班的进行。

  可是赵老板离开批发部以后,批发部乱成一团,有些业务都是赵老板跑的,别人不清楚,业务人员接手过来,可是终端还是怀念那个服务又热情,又周到的赵老板。纷纷问是什么原因,难道是赵老板不干了?批发部转出去了?

  赵老板感到了信任的危机,为了打消终端的顾虑,只有两头跑,今天在批发部,明天在公司。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头都耽误了。一边是刚起步,什么事情都需要老板决策,另一边终端的事情很繁琐,一会见不到老板都不行。

  一年后赵老板的自创品牌只有在自己批发部的渠道网络中能找的着,靠自己销售维持着。创立的品牌成为自己家销售的家品牌。

  四、没有服务意识

  管理终端和管理经销商,服务终端和服务经销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服务管理终端的经验放在经销商身上,那是南辕北辙。

  康老板把自己做批发部的成功总结有三点:首先一定要待人和气,见人要打招呼,要称呼别人,要让人暖呼呼的。第二要价格优惠,要比竞争对手价格多少要优惠些。第三要把握客户赚小便宜的心理,给一些小礼,或者把应收钱的最后零钱都给免除掉。

  康老板的三板斧在自己做品牌的时候就行不通了。开始招商以后,客户看着穿着像是土地主的康老板,点头哈腰的如同哈巴狗围绕自己,介绍产品的时候就像是卖百货,看看别人都是西装革履,一副很成功很有实力的样子,心里首先就有几分看不起。

  康老板的产品价格很是便宜,可是市场支持也没有了,康老板的问题出来了,品牌公司找的客户是经销商,自己做批发部的客户是商超酒店,两种客户的恶目的不一样,商超酒店里的客户专门找便宜的批发部进货,而品牌公司客户的目的不是为了买便宜货,而是为了赚钱,产品卖不动利润率再高也是白搭。所以大部分客户最后拒绝了康老板的品牌

  康老板的另一个习惯是最后零头不要了,也惹出了麻烦,从品牌公司的角度来看,这是随意的变动价格,很严重的事情,让客户感觉可以把价格往下面杀一杀。所以只要是康老板去谈的业务,很少有谈成的,谈成了价格也很低。

  最后康老板的市场不但没有做起来,产品的价格那么低,钱也没有赚到。

  五、没有决策意识

  要是说哪个经销商既有直觉又有魄力的话,传统渠道是找不出一个来,莫非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能是经销商敏锐的判断力和直觉在日常繁复的劳动中磨灭了,总是在小心翼翼的跟在别人的后面。

  朱老板做品牌已经做十多年了,和他一起开始起步的品牌公司,很多现在营业额都已经上亿了,可是朱老板却是越做越小,现在只有两个业务员,一辆送货车。朱老板的光辉回忆还是停留在原本做批发部的时候,提到了就满面红光“那时候我一天能赚一万多,批发部不做了,自己做品牌,就开始倒霉起来”。是朱老板的选择错了?

  对朱老板的发展历程了解后,我发现,朱老板总是跟在市场的后面走,市场什么火起来以后,他赶紧上马,可是等到他上马以后,这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到了。朱老板不但是没有赚到钱,而且还要贴进去一些。

  以后小心谨慎起来,看到什么都像是陷阱,有时候想上一个新品种,感觉市场有这种趋势,朱老板召集人马,大张旗鼓的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结果是无疾而终。等到其他品牌上了这个品种,而且销售很好的情况下,朱老板就开始马后炮,说“我早就看出来了,这个产品肯定行”。跟着朱老板讨论研究的人要倒霉了,朱老板开始唠叨起来,说是大家的讨论耽误了自己的判断力,说大家为何不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遇到什么事情了,大家一言不发,朱老板依旧拿不定什么主意。

  看到朱老板引以自豪的把1988年批准的商标许可证给我看,让我哭笑不得,要是朱老板能够像一些品牌立足长远,抓住先机的情况下,朱老板的品牌可能早就是 “中国名牌”了。

  六、没有合作意识

  螃蟹放到盆里,一个都上不来,这是由于一个露头螃蟹的身后,下面会有好几个在拽。这就是经销商团体的真实写照,经销商自己看不起自己,不相信经销商能够做出好的产品和品牌。在这个团体中,经销商内心中看身边的人都是对手,越是熟悉的人开发的品牌,妒忌心越强,即使捱不过面子做这个产品,进了些货,也不会真心帮助。

  李老板和附近的几十个经销商都是好朋友。一些朋友是原本是共同做一个企业的产品,这个企业经常组织经销商在一起开会,一来一往成了很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喝酒聚会。李老板同时也是个好交际的人,刻意的认识一些和自己一样做传统渠道的经销商,这些经销商都是在当地比较优秀的,慢慢的形成了大致上的一个渠道网络

  现在李老板认为时机成熟,自己做了一个白酒品牌。产品口感、市场定位,李老板专门找人设计了一下,市场调查的情况反映也很不错,李老板自认为自己的最大优势就是人脉资源,有这么多朋友帮忙,一下子就推开了。先邀请这些狐朋狗友撮一顿,这些朋友在李老板宴请的时候喝的面红耳赤,都拍胸脯打包票,一定会支持李老板的品牌。

  等到品牌开始运作,启动市场的时候总共有二十多个经销商进了货。但是每一家进货数量数量少得可怜,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先试试看,让李老板放心,肯定会全力以赴做。李老板等了一个月,看到市场上也没有什么动静。

  难道是支持力度不够?关系再好也要让大家有钱赚,所以李老板又加大了市场投入力度,甚至是派车派人,一切都不让客户操心,可是市场依旧没有太大反应。市场开发的结果可想而知。

  一个经销商在喝醉的情况下和李老板说了实话,”我为什么要推你的产品,要是想做品牌我自己就做了,你又不是实力能力比我们强”。正是这种心态让他们拿到李老板的货以后,放在仓库也不出货,等着看笑话。

  李老板这才恍然大悟,重新找业务员去跑市场开发客户,可是这个品牌已经做成了夹生饭,圈子里的消息传得快,都知道卖不动,谁还会往坑里跳,结果李老板还是只有放弃掉。

  正是没有合作意识让李老板的最大优势变为最大的障碍。所以生意上不要依靠朋友,特别是在圈子里想出人头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些经销商表面上是朋友,有可能内心中已经把你定位竞争对手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3 +1
复制成功
品牌;经销商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