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请不要太把自己当“90后”

  自从90后陆续踏入职以来,关于90后的议论声便不绝于耳。不过,与当年大家对80后几近一致的口诛笔伐相比,人们现在对90后的评价则更多地表现为:宽容、理解、尊重、欣赏与嘉许。

  以下,是我摘录的人们评价90后的一部分言论,总的腔调是肯定与欣赏——

  90后不会轻易服从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即便表面上服从,也不代表内心是服从的;即便内心是服从的,也不代表明天还会继续服从。

  90后的特质是,不会强迫自己做那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即便从农村来到一、二线城市打工的90后,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抛弃了勤俭节约和忍辱负重这些传统价值观对人性的束缚。今天不想在这里干了,随时可以走人;走时,可能还会留下崭新的个人品。

  90后对尊重、自由和平等这些基本人权的要求,远胜于之前任何一个年代的人。

  一部分90后不会对感情忠贞不二,他们敢爱敢恨,随时碰到更合适的“新人”,会毫不留情地抛弃“前任”;如果开心,今天晚上就住一起;如果不开心,明天早晨各走各的路,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

  90后愿意拿着高学历去创业,或者是去小型创业公司指点江山。

  90后要的东西很简单,也很主观,他们才不会泯灭自己内心的渴望,他们才不会被一套房子束缚,他们才不会被一份不必要的责任压垮。

  90后认为,这个时代,成名太容易了:我就是名人,我就是规则。

  90后是自信的一代。因为自信,才不会瞻前顾后,更不会用老一代人制定的规则来束缚自己的行为。当80后顾忌重重时,90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过去几年中,有许多企业家管理者管理专家和家长们问过我这样一些问题:怎么看90后?应该怎么管理90后?应该如何与90后相处?应该如何适应90后?我已经记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回答这些问题的了。坦白地讲,这些个问题过去似乎一直没有真正让我上心。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的工作和生活与90后的直接交集并不多,也可能是我从来就没有认为这些问题有什么大不了的。

  直到近期发生的两件事,才开始引发我对“90后”相关问题的思考——

  2015年7月3日,我在从珠海回上海的飞机上,碰到一群坐在我附近的90后。当时共有六七位帅男靓女,一看都是90后。在整个飞行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吃东西、说话、嘻嘻哈哈地开玩笑。其间,还说到人们怎么看90后的话题;说到这一话题时,他们清一色地表现出自豪和无所谓的腔调。临下飞机时,竟然有一位男孩和一位女孩同时冷不丁地凑到我身边,问我手腕上的佛珠是什么石头做的。他们的一系列行为,刺激了我的思考:噢,原来这就是90后哇!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我在浙江嘉兴一家客户公司开完会回上海的路上,看到我们公司的“咱家二姐”老师在朋友圈里转发了某女性作者纵论90后的文章。那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不管你怎么看90后,他们都是未来的消费主力,你只能理解他们,只能适应他们,甚至是只能“讨好”他们,因为未来就是他们的天下。这篇文章的一系列观点,进一步刺激了我的神经。

  再往后的三个星期,“90后”几个字每天都要在我的脑子里禁不住地蹦出来无数次,促使我一次又一次地“胡思乱想”。为消心头之“苦”,这便有了本文。

在有些情况下,90后并无优越之处

  在人们或是贬损、或是尊重、抑或是吹捧90后的时候,在90后们以为自己是90后而无比自豪和更加任性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在许多情况下,90后其实并无优越感可言。

  —— 90后把银行卡插进ATM机,ATM机会因为他们是90后而“吐”出更多的钱来吗?不会的。在这一点上,90后跟80后、70后、60后、50后的待遇是一样的。

  —— 90后坐飞机,飞机会因为有90后要坐它而不晚点吗?不会的。在这一点上,90后跟80后、70后、60后、50后的待遇也是一样的。

  —— 90后到菜市场商场,菜市场卖菜的人或商场售货的人,会因为有90后来买他们的商品而便宜一些吗?不会的。在这一点上,90后跟80后、70后、60后、50后的待遇并无二致。

  —— 90后即将步入生育高峰期。生了孩子就得养,而养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今后要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那更是无尽之辛劳啊。社会会因为你是90后,就让你不辛苦吗?不会的。在这一点上,90后依然并无特权……

  我想来想去,注意到一种现象:无论你是不是90后,凡是在涉及自己的直接利益时,如果你指望社会对你“另眼相待”、“特别关照”、“网开一面”,基本上没门。

有些行为,并非90后特有

  有许多人在议论90后时,常常会把那些本属时代性的现象贴上“90后”的标签来予以“贩买”,其实那些现象并非90后所特有,只是因为90后年轻、人多势众、惹人注意罢了,或者议论者仅仅是在“90后”这个词汇来抒发他们的某种情愫,抑或是追求达到他们的某种目的罢了。

  —— 有人说,90后无视权威。其实,由于教育普及、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社会和经济日益发展,导致了知识的“大爆炸”,使得各门类的专业知识不再为少数权威人士所垄断。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接收新的知识,因而人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泛,人们的想法越来越自由,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这使得那些各个专业领域的权威不敢再高高在上了,比如医生、律师管理专家、作家、艺术家、政府官员等等,普通民众有时还会无视他们、质疑他们、甚至于挑战他们。但是,我们不要以为仅仅只有90后在无视权威,80后、70后乃至相当多的50后,也是在越来越多地渺视权威。

   —— 有人说,90后追求自由、敢于创想和冒险。因为,有许多90后大学一毕业,甚至还没毕业,就会选择创办自己喜欢的事业,如做创客、做极客、开网店等等。但其实,追求自由、敢于创想和冒险的人,何止于90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可不是什么90后说出来的,而是出自一位80后女子不经意间说出的“经典”;在千千万万的创业大军中,半数以上的人并非90后,人数最多的其实还是70后、80后。毛大庆、刘江峰、张启后、陈向东四位,放弃万科华为联想新东方的高管不做,放弃千万以上的年薪不要,却要选择辞职下海创业,却要选择“玩就玩个无悔人生”,他们有两位是60后,两位是70后。是时代发展带来的机会,导致了整个国民“不安分的心”,90后只是其中的一批属于“初生牛犊不怕虎”、因而比较耀眼的一群人罢了。

  —— 有人说,90后是整天拿着手机的“低头族”和“刷屏族”,凌晨还在上网打游戏、聊天、逛网店,真可谓任性之极。然而,这其实也不是90后的专利。大把大把的80后、70后也在过着同样的“潮生活”。不久前,我在上海乘地铁外出,坐在我身边的一对看样子是50后的老夫妻,也是拿着手机“唰唰唰”地飞速浏览微信上的照片和文章,我这个60后现在每天也是在过着相似的生活。而我的一位70后朋友,他和他老婆都是“夜猫子”,家中几乎所有的品都是网购的。还记得那个让“任性”一词成为流行语的老爷子吗?他可是地道的50后。

  —— 有人说,90后不珍惜工作机会,无视组织文化制度,想跳槽随时就跳槽。但其实,这也不是90后的专利。我们的一家客户,前几年招工十分艰难,每个月招多少人就走多少人,留不住的人既包括90后,也包括80后和70后。那时,即便是60后,也会随时选择“拍屁股走人”。但是,自去年以来,该企业就再也没有为招不到工人、为工人流失而伤脑筋了,现在招进来的工人赶都赶不走,其中近半数的工人都是90后。为什么呢?因为经济景气,周边的许多工厂都关门了,找一份工作不容易呀。我们的另一家客户,由于公司今年年初在运营系统强势推行标准化管理,其工程师团队中的许多人纷纷选择了辞职,因为在他们所在的行业和专业,找一份工作并不难。而那些选择辞职的工程师中,都是清一色的80后和70后,反而是“初出茅庐”的90后愿意留下来“与企业一同成长”。

  我想来想去,注意到一种现象:90后看似有诸多“任性”的行为,这其实只是时代性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宏观的社会、科技、经济、文化发展大潮下,大多数人的思维和行为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不只是90后在特立独行。

90后真正可以“任性”的理由

  虽然90后在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并不享有特权,虽然许许多多的人类“新兴”行为并不是90后所特有,但毕竟,90后们作为刚刚踏入或行将踏入社会的一代新人,他们大都尚属“自由之身”,可以自由游走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普适规则的边缘,再加上社会飞速发展所导致的万花筒般的思潮、自由思想、人际与商业机会,给他们提供了可以“无尽挥霍”的资本,因而,他们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比他们的前辈有更多和更大的“任性”空间。具体说,90后有四大可以“任性”的资本。

  —— 第一是年轻。90后最突出的特点是年轻。他们最大的今年也不过25岁,最小的只有15岁。年轻是可以任性的,是不怕犯错的;因为错了可以重来,错了也可以被原谅;因为有的是时间,有的是精力,折腾得起。

  —— 第二是知识条件。由于社会发展的原因,今天的90后,比他们任何一代的前辈在相同的年龄段都拥有更多更广泛的知识,再加上当前时代的“空气”和“土壤”,这成为他们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有异于任何一代前辈的重要原因之一。

  —— 第三是经济条件。绝大多数90后自己并无多少经济条件可供“任性”,但是他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则辛辛苦苦为他们攒下了可供“任性”的经济条件,如存款房产和其他有价资产。可别小看了这些条件,作为经济后盾,它们使得90后:无需勉强做自己不大喜欢的工作,可以无视一些组织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可以去“随心所欲”地创办自己的小微企业或“冒险”加入那些创业团队;甚至可以几年不工作,也是有饭吃的,也是有衣穿的,也是可以购旅游的。所有这些,是导致90后可以“任性”的最为关键的原因之一。

  —— 第四是时代机会。这里所说的时代机会,主要是指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给90后带来了可以任意选择工作的机会。许多90后之所以敢于承诺上岗却不来报到,敢于渺视与挑战公司文化规章制度,敢于“莫名其妙”地随时“拍屁股走人”,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离开了一家公司,还可以到另一家公司去工作,工作机会对他们来说可谓“满地都是”;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喜好、激情和意志,而选择或独立、或与志同道合者合伙,创立属于自己的事业,赚多少钱则是另外一回事;最重要的是,只要他们有想法、有创意、有朝气,就一定会有热心的组织和个人来帮助他们,特别是一些风险投资商愿意陪他们玩,愿意为他们可能的失败买单。

  我想来想去,觉得90后可以“任性”的地方其实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多。90后可以“任性”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家人面前“任性”,具体表现为不那么听大人的话;二是,在面对一个组织时“任性”,具体表现为不那么服从组织意志;三是,在学校和社会上“任性”,具体表现为不那么听得进正统的说教式观点;四是,在消费时“任性”,具体表现为不那么把钱当钱。而这四点,都是与90后阶段性地拥有上述四个方面的“任性”资本有关。

为什么“不要太把自己当90后”

  那么,我为什么要说90后“不要太把自己当90后”呢?我的想法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首先是,上述90后可以“任性”的四大理由,并不能确保90后可以长期“任性”下去。90后可以“任性”的理由或优势,主要是相对于他们的若干代前辈而言的。当更多的90后踏入职社会以后,90后将会面临如何与同样有竞争优势的同辈竞争的问题;更为重要的问题还在于,不久之后,当更具竞争优势的00后和10后粉墨登场时,90后的所有前述阶段性优势将势必会消失。

  另一个层面的想法是,无论是谁,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要想在这个世界上获得不低于平均水平的发展,他都得遵循人类生存竞争的普遍规律与法则。人类生存竞争的普遍规律与法则是什么呢?就是无论一位90后多么地与众不同,多么地优秀杰出,多么地另类奇葩,有两点他是不可能逃避的:首先,他无论如何都需要选择一个足以使自己安身立命的职业;其次,他要想在自己选择的那个职业领域混出个“人模狗样”,就还得要遵循相应的职业竞争法则。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可供选择的安身立命的职业无非有四个方向:一是,为别人打工;二是,让别人为自己打工;三是,做自由职业者;四是,做家庭主妇/主男。无论他朝哪一个方向选择或发展,即便只想要获得最低限度的成就(保证自己不失败),他也必须具备我们倡导的“E9标准”所强调的三项基本条件:一是,价值观与特定要求相匹配;二是,具备胜任特定工作能力;三是,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 先说“为别人打工”。无论为哪一个组织打工,他必须最低限度地满足这个组织对他的价值观的要求、胜任能力的要求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的要求,组织才可能接纳他。如果他想要在一个组织中出人头地(不断获得升职和加薪),他就必须在这三个方面有非常杰出的表现。当他在某一个组织中混不下去或混得不得志时,他完全可以随时跳槽(更换一份工作);但无论他往哪里跳,新的组织一定也会在这三个方面对他提出相似的要求。

  —— 再说“让他人为自己打工”。这看起来不会受制于人,但其实上述三项条件将依然对他形成制约。一方面,他所创办的企业的价值观、胜任能力(向特定的市场提供产品服务的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必须满足特定的社会市场对他的要求,否则他的企业竞争中将会惨遭淘汰。另一方面,他在要求员工满足企业的价值观、胜任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的要求的同时,员工也会对他本人的价值观、胜任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构成一定程度的要求。他创办的企业如果失败了,他可以换一个新的领域继续创业,但是无论他怎么选择,他要想在新的事业领域获得成功(包括避免失败),他依然必须具备相应的价值观、胜任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 继续说“做自由职业者”。比如,专职炒股、当作家、当培训师、当歌手、当“黄牛”等等。无论他选择做什么自由职业,他都必须具备与他所选择的特定的职业相匹配的价值观、胜任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否则他便无法在那个职业领域立足。而他要想在自己选择的职业领域出人头地,则一定要求他的这三项能力与他的期望相一致。当他做不好一个自由职业时,可以换一种由自职业,但他必须面对同一个现实:新的自由职业领域依然要求他具备这三项能力。

   —— 最后说“做家庭主妇或主男”。对于大多数回归家庭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多少有些不得已的选择。但即便选择回归家庭,也不能摆脱“E9标准”的约束:她/他的价值观、胜任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必须最低限度地满足家庭成员对她/他的基本要求;否则,她/他极有可能没什么成就感或不怎么幸福

  • 作者|张诗信:上海奇榕咨询公司创始人、EVAP研究院院长
  • 来源|中人网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5 +1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