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电商如此独特?
电子商务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年。起初对其的判断仅为一个渠道的补充,一个卖货的地方。而今天当大格局“暂时”已定的情况下,似乎又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中国的电商起始于线下零售还懵懂之时,兴于线下巨头的少年之时。因为历史的缘故,中国的线下渠道建设只有30多年的时间,对标海外,几乎是绵延一个世纪的建设周期。在美国,线下商业体系非常完善,实体经济增量平缓,所以电商TOP10除了亚马逊,几乎全是线下零售品牌,电商更接近线下的一个补充。
而在中国,分销零售体系都还未彻底进入三线以下城市时,国美和苏宁这样较现代的零售商刚刚轮流享受渠道之王的红利时,电商就出来夺权了。
电商Beta版基本是靠“便宜货”“山寨货”“假货”做起来的,电商1.0也基本是靠销售尾货和低价淘品牌做起大流量的。1.x版本才开始有越来越多正规品牌进入战场。个人觉得目前基本是在1.x向2.0版本过渡的阶段,说电商玩到头了,都太悲观太没有想象力了。1.x的版本的升级补丁是货品的品质感提升,预售,团购,众筹这些销售和展现形式的创新。2.0版本是一个商业思考维度的彻底迭代。
电商2.0将不再是卖货的
换一个角度来看,京东之所以能在一片质疑声中成就平分天下的霸业,是因为它很清楚自己建立的核心优势是什么。不仅仅是和当时平行的B2C电商平台对抗,打死一个B2C还有第二个,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核心壁垒。唯有一手建立起自有物流,一手握住客户,才能真正拥有话语权。京东一开始就是零售,刘强东始于中关村,是广大中间商渠道商之一。他曾亲口说过:零售一定要有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话语权。
我曾很多次问,为什么京东一直一直亏钱,但是还是值钱。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不是我们说的吹牛,骗股民的钱,而是在做价值链的后撤,撤到后端。未来,卖货是表象。金融,供应链生产链改造,数据,覆盖全国的物流网将是利润的源泉。而卖货将成为持续保持用户活跃度、黏性的工具,而基于规模效应,卖货要赚钱其实也很容易。
再看阿里,也是如此。阿里目前的规模是京东的数倍,是因为它的电商最初的逻辑和京东不一样。它是为了解决卖货的问题而生的平台。为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所以它不切入最重的体系,而是一切以服务卖家为宗旨,扶持卖家搞生产,再从卖家身上赚钱。
蚂蚁金服独立上市,马云多次强调DT时代到来。这些证明阿里也早已开始价值链的后撤,虽然阿里还在前端花钱买很多的流量入口,但那都是小钱。阿里未来的价值链在于千万家企业的金融服务,亿万网民的金融服务,海量数据,对海量货物生产流程的重塑。当然,这样说,容易变得空洞,毕竟现在大家都说要搞金融、大数据和云。
第三极在哪里?
这是超大体量的战争,因为没有海量的人支撑是没有所谓金融和数据的。而第三极将出现在移动电商和消费升级。“跨境电商”“高端生鲜”“原创设计”这些品类其实都属于消费升级领域,其存在的根基是中国的中产阶级越来越挑剔,越来越难伺候,他们需要更好的、更小众的、更有感觉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聪明的商人早就明白了,创造品牌不如引入海外品牌,所以跨境电商蜂拥而至。另外,路边水果店菜场的国产水果和蔬菜也需要升级了,所以生鲜电商也打起来了,原创设计品类也是如此,但是目前真的做得很辛苦,叫好不叫座。
第三极短期内暂无一家有实力,也没有人想这么早暴露自己的野心,因为很可能会被老大老二联手干死。但移动电商和消费升级方面,很可能会在资本的扶持下出现第三极,一个有消费阶层差异、体验差异的平台。
中国的电商已经领先世界了,但中国的生产制造业还是远远落后的。中国人太聪明了,和交易有关的环节都做得特别好,比如高速公路所有能提高收费速度的科技都很乐意采纳,其他服务最好别来烦我。制造业生产依然还处于落后的阶段,珠三角长三角和内迁的大片工厂大多数只是在赚人工费而已。而电商以后更重要的是“商”,“电”已经是基础了。谁能砍掉库存,砍掉最多道成本增加,谁就能赢。
过去所有的定论都将被推翻
屌丝时代、免费时代正在终结,PC流量三年前已到达天花板,转化率是有限的。移动端流量很不幸,也接近一个平台期了。过去屌丝时代的所有铁律都是基于海量的人涌入,获取流量很便宜而得出的。未来,一切上一个时代的定论都将被推翻。
打败马其诺防线的唯一方式,就是绕过马其诺防线。从另外一个小点切过去。我也曾对电商失去信心,觉得自己生不逢时,怎么地怎么地。后来我发现,那是因为自己视野有限,你想用已过时的玩法取得胜利,那真的得出生在蛮荒红利期。但为什么你看不到新机会?是因为你的思维局限。
移动电商上出现了好多个新品牌,做得很不错,起码是健康成长型的。也有众多小平台获取了大量的优质用户,他们有的是用全新的购物体验,有的是重新定义场景,有的是细分人群。这个市场真的很大,如果你觉得很小,是因为眼界太小,或者有点悲观,或者能力不行,那你就不要嫉妒别人能做起来。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