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和世界跨国企业之间的差距,根源在于中国企业本身,在于中国企业全球理念的缺失。全球理念的形成需要有全球思维的确立,只有借助于全球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国企业才能够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再遭遇挫折和障碍。
随着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展开,全球化的经营模式势必是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选择。真正有效的全球化战略包括制定对于符合当地文化的市场开发计划,以及在当地及全球范围内建立发挥作用的业务模式。
也许了解这一点不算太困难,因为在全球市场上中国企业所经历的痛苦和教训,已经让我们开始明白全球化的真实含义。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努力为什么没有达到想象的程度呢?
问题的根源显然不在于市场,也不在于中国企业和世界跨国企业之间的差距,根源在于中国企业本身,在于中国企业全球理念的缺失。
一、中国企业和世界跨国企业差距在哪?
企业如何去寻找成长空间,是每个经营者都必须清楚的问题。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中,回答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企业应该在产业机会和市场机会的生长演变中去寻找成长空间,而今天的产业机会和市场机会都在全球化背景之下。但是,中国企业对于全球市场、产业、金融、政策、商业机会和危机控制等因素都不够敏感;对经营环境的变化也不够敏感。
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企业的思维空间相对狭窄,由于思维空间延伸不够,大量产业机会和市场机会在中国企业的视野之外生生灭灭,再大的产业和市场空间都与中国企业无关。
这种现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德鲁克关于企业成长的一种说法:一个组织只能在其价值观内成长,企业的成长受它所能达到的价值观限制。
套用德鲁克的这种表述,我们可以对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做出这样的判断:中国企业全球化成长只能在其思维空间之内成长,中国企业的成长受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限制。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市场依然沿用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依然沿用自己在中国本土市场所形成的经营模式,这也许就是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中多受阻碍的根源所在。
研究证明了环境是影响思维和行为的根源,中国环境下产生的企业思维和企业行为,必然与西方环境下所形成的的企业思维和企业行为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价值体系。而不同的价值观体系又决定了企业创造不同的价值,并最终决定企业不同的创新素质。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这段话可谓一针见血:“没有发展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就没有发展,对于资本主义体系必须再补充一句:没有利润,就不会有财富的积累”美国企业就是这类专注于创造利润的实用主义者,善于借用一切技术和机会来创造并提升利润的能力,前美联储主席格森斯潘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20世纪,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没有增加,但其价值却增长了20倍。”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却是在一个有着“义利之辨”的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还在为“致富是否就是资本主义”辩论,今天虽然财富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但是依赖于中国环境和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企业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依然对中国企业经营带来很多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一下子又从“殉义”的背景下跳入“逐利”的大海中,为了获得利益不惜牺牲原则、准则。在这30年间,中国企业表现出来的短视、急功近利、拼杀价格的行为比比皆是。这样的价值取向,在一个阶段里,让中国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表现在中国本土市场上;成功地引领了市场份额,包括索尼、IBM在内的跨国企业都在中国本土市场输给了中国家电企业和PC制造企业。
但是,到了海外市场,我们在中国市场上称雄的模式,没有产生任何作用。我想起了对于易建联的报道,美国的体育媒体说,易建联有着很好的潜力,但是却常常犯规,相对于同样是新秀的美国球员来说,易建联明显缺乏职业化训练。中国企业是否也是如此?正如吴霁虹教授所总结的那样,跨国企业优胜之处,正是中国企业的弊端:
➤他们(跨国企业)在科技大名的基础上永无止境地创新发展(技术产业化),而中国企业善于用关系、获取政策等资源;
➤他们耐心地选择有机会的成长方式,并在成长过程中一开始就专注于做强,而中国企业较浮躁,倾心于快速、超速、飞速。
➤他们经历无数竞争和经济萧条周期的锤炼积累起来的经验曲线,足以使它们充满智慧的对待机遇和危机,而中国企业一直伴随着GDP漂亮的增长曲线成长,它们的经验单纯、浅薄;
➤他们拥有超群的智库专家(如社会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资讯专家),不断地将他们的实践经验提炼成理论,促使他们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而知识和他们超强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追求创新成为可能,中国企业都处在知识(包括经验曲线)的饥渴状态,并且饥不择食;
➤支撑他们做强的动力是个人奋斗的激情、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国企业的动力可能比较混杂,还没有形成主流。
二、怎样确立全球思维
全球理念的形成需要有全球思维的确立,只有借助于全球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国企业才能够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再遭遇挫折和障碍。事实上,中国人非常有智慧,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是进行思维方式的调整,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一直在大学讲授“企业文化管理”课程,我们知道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思维方式,作为文化的表现方式的思维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因此,如果中国企业还是习惯于用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在全球市场上竞争,结果一定是欲速则不达。
我们需要确立全球思维,在内部原因方面,中国企业需要跨越这些成功陷阱:改变单一产品的成功、改变单一资源的成功、改变企业家个人的成功、改变没有付出规则成本的成功,中国企业如果不跨越这四道门槛,是不可能持续做大的。企业必须挑战以往成功的惯性思维,对市场环境变化和发展有充分的认识。
在外部原因方面,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也使具有全球理念成为发展的必需。
首先,中国企业所面对的是具有全球理念的跨国企业,这些同行和对手要求中国企业用国际规则来竞争。
其次,中国市场已经是全球市场,来源于消费者的选择使得中国企业具有全球理念;如果还是沿用中国自己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来判断,想赢得消费者的选择和忠诚那是幻想。这些来自企业外部的挑战,迫使中国企业进行战略性的思考,即围绕企业战略需要,培育企业战略竞争力和整合相应产业资源,发现和做实新型产业盈利模式。
中国企业在经历了3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迎来了全球化的经营与环境,正如哈佛大学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在期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这不是你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你如何全球化的问题。”这也是中国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已授权,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谢谢合作】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