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别急着高兴自己人缘好,你是时候该淘汰一批“好友”了!

150定律Rule Of 150),即著名的“邓巴数字”,由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该定律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该定律指出: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个人的稳定人际关系,这一数字是人们拥有的、与自己有私人关系的朋友数量。也就是说,人们可能拥有150名好友,甚至更多社交网站的“好友”,但只维持与现实生活中大约150个人的“内部圈子”。而“内部圈子”好友在此理论中指一年至少联系一次的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进步,每个人的社交圈子都在不断扩大,我相信绝大部分人的微信好友都远超这个数。有的人甚至不止一个微信号,有的微信号好友数已经达到上限,而且还有人对自己这种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沾沾自喜甚至拿出来炫耀。

  正如邓巴数字所指出的那样,每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维系过于庞大的人际关系,否则只会让自己精力透支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人缘好固然不是坏事,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是就如同一个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要想雨露均沾恐怕有难度,最后只能顾此失彼。

  现代社会,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社交中,除了日常跟亲朋好友、同事等面对面的交往外,在社交网络中也在不断发生着社交行为。所以我们可能缺少的不是“好友”,而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独处时间,特别是有价值、高质量的“me time”。

  我父亲就是一个人缘好的人,他的社交圈子比较广,从各个时期的同学到战友,从同事到亲戚,从邻居到牌友。因为他已经退休了,反正有时间,每天周旋在这些人际关系中乐此不疲。今天谁家孩子结婚,明天哪个战友过生日,后天谁家儿媳生子,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应酬。但是这种广泛的社交关系对我也带来了影响,经常会出现某某亲戚毕业要找工作了,能不能来深圳帮忙解决一下,某某朋友的家人要来深圳旅游了,能不能帮忙接待一下,谁家的孩子要高考了,有没有可以指导的地方。

  父亲可能觉得自己的儿子在大城市有着不错的工作是件可以炫耀的事情,可以作为他巩固好人缘的一个途径,但是对于我来说却十分困扰。后来我就跟父亲约法三章,以后如果是我完全不认识的人就不要找我了,因为我的精力实在有限。这样说虽然有点不通情达理,但是每个人本身就有自己的圈子,如果还要照顾圈子中每个人的二度、三度人脉,那就会十分耗费时间和精力。

  我之前有个上司,他当部门经理的时候经常分不清一些实习生或者外包员工,有的直接叫不上名字,有的只有个大概印象。现在我回想起来也能理解,因为对他来说,这样的人虽然每天会打照面,但是并不在他的邓巴数字中,他没有必要去维系,因为这些人当中大部分人几个月之后跟他再无交集

  我们经常强调质生活中的断舍离,其实人际关系中的断舍离也十分有必要。就像生活中的一个物品,买回来之后可能就束之高阁,总想着说不定以后某天能派上用,结果是要花费空间收纳,花费时间精力进行整理、清洁,搬家时可能还要花费额外的力气、金钱搬运。而人际关系中的无效人脉何尝不是如此?认识了一个人,觉得以后说不定能帮助自己,于是要花费时间精力金钱去维系这段关系,或者不断被别人消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邓巴数字,而且这150个人中也是有重要性的不同,最至亲、最投缘、最对等的关系可能才是需要密切关注的。不过,可能这样的关系其实反而不需要你费心去经营维系,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相互的一种关系。需要苦心经营的反而可能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多半是你期望从别人那里索取什么,但是就像我之前写的文章《所谓的人脉,从来都是一种等价交换》一样,不对等的人脉只会一拍两散。

  我有一些朋友、同事关闭了朋友圈,也有人几乎不发朋友圈,也极少跟别人在朋友圈中互动,这些人并非性格孤僻,我想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吧,不去消耗别人,也尽量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消耗。我这一年来也是屏蔽了大量不熟悉的人,自己也几乎不怎么发朋友圈,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我相信真正属于自己的人脉不会因为网络而丢失,而有些弱关系终将在时间的流逝中终结。

  我们不去追究每个人邓巴数字的多少,也不去探寻150个人的合理性,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的圈子都在迭代。跟不上你步伐的人被你淘汰,你追不上的人将你淘汰,不用留恋过去的关系,因为你要活很久。

  • 作者|沐丞
  • 来源|微信公众号:沐丞的自由生活(ID:mucheng-life)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10 +1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