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是少数人的,方法是所有人的。
第一堂课,我选择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型作为开篇。因为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这个思维模型将一直影响着我们。它既是思维模型的基石,也是时刻提醒我们的警钟。
这个模型就是——“马斯洛锤”。
NO.1 思维模型:马斯洛锤
不要过分依赖于熟悉的工具。——「马斯洛锤」的含义
马斯洛这个人,不少人都听说过,非常著名的需求金字塔理论就是他提出来的。
马斯洛是一位专门研究人性的心理学家,他曾在1966年出版的《科学心理学》这本书里讲过一句话:
“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一切都看起来像钉子。”
这就是“马斯洛锤”的来源,也被称为“锤子法则”。
不过这句话究竟是他的原创,还是当时已有的谚语,就不可考证了。
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马斯洛讲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他其实是在告诫我们:不要过分依赖于你熟悉的工具,要根据具体情况,仔细选择最适合的工具。
这里面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是:不要只用一个工具,更不要只有一个工具;
第二个重点是:每个工具都不是万能的,要了解它的适用场景。
第三个重点是:不要让思维固化,看起来像钉子不意味着真的是钉子。
讲到这里,聪明的你能看出来我为什么会将“马斯洛锤”放在第一堂课吗?
可能你已经发现了,原因有两点:
- 我希望你不要只学自己熟悉或喜欢的思维模型,要用开放的学习心态,接纳足够多的思维模型来搭建你的思维框架,让你的工具箱丰富起来。
- 我还希望你不要忽视每个思维模型的适用场景,特别是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可能你会因为兴致冲冲,而将刚学到的有限的几个思维模型,套用到所有事情上,这是值得警惕的。或许,将来你还可能会发现,偶尔会有相互矛盾的思维模型,此时也不要急着全盘否定,而是要仔细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
这就是为什么我将“马斯洛锤”放在了第一堂课,因为它将引导我们用正确地心态去掌握接下来的199个思维模型。
运用场景
场景1:警惕专业的陷阱
这其中,就暗藏着“马斯洛锤”的陷阱。
- 数据分析师喜欢用数据来分析所有事情,无论这些数据是否真的有意义,也无论它是否是最合适的分析方法。
- 软件开发者喜欢用他们最熟悉的语言来写代码,而容易忽视更适合的新语言。
- 医生倾向于向患者推荐他会的治疗方式,而不是他不熟悉的那个(可能更适合)。
这是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舒适区,越是专业,在该领域里就越舒适。
当遇到问题时,如果用熟悉的工具就能解决问题,为何非要找出更合适的那个呢?这就是舒适区所带来的问题:看不到更好的新工具。
主要原因之一就在这里了:因为内行人看不到(或者视而不见)更好的新工具。
因此,我们要时常用“马斯洛锤”来警醒自己,不要长时间地待在舒适区,因为它最终会变成坟墓。
场景2:经常参考外部建议
基本上大公司都会有自己的顾问团队,他们聘请这些人是为了什么?
只是因为他们懂得多吗?
其实并不是。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意义是可以获得外部建议。
企业顾问或者咨询公司,对产品不一定了解,给出的建议也不一定正确。但是他们拥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从外部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这跟“外行可以颠覆内行”是一样的道理。
他们不一定讲的都对,但是能帮助我们避开“专业的陷阱”。
“马斯洛锤”提醒着我们,不要只用一种工具,也不要只从一个角度看待事物。
经常参考外部建议,可以避免你使用过于狭窄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当你做重要决定的时候。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你在看外部建议时,也要留意对方有没有陷入“专业的陷阱”。
总而言之,外部意见不能尽信,但要重视。
场景3:对待不同的观点
职场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双方意见不同,有时会争执不下,有时会委屈妥协。
假如对方和你一样是个聪明人,立场一致,得到的信息也一致,那么观点不同的最大可能是什么呢?
最大的可能,不是他故意跟你作对,也不是他突然犯蠢,而是很可能他选择了和你不一样的工具。
“马斯洛锤”告诉我们,要仔细挑选出合适的工具。
因此,当遇到观点不同时,不妨推理下,对方选择了什么工具,他的工具更合适还是你的工具更合适?
用这种方式来看待不同的观点,就能更理性地达成一致了。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谈判和说服中。
总结:认识“马斯洛锤”
“马斯洛锤”告诉我们:不要过分依赖于熟悉的工具,否则你就会像是一个“拿着锤子把全世界当成钉子”的人一样。
它也有不适用的地方:
除此之外,“马斯洛锤”还将引导我们接下来如何正确地学习其他思维模型:
- 要用开放心态来学习,接纳足够多的思维模型来搭建你的框架体系,并且时常留意其他同学的新观点;
- 要掌握每个思维模型的适用场景,用对了地方才能发挥出作用。
如果想让“马斯洛锤”发挥最大的作用,我建议你培养出写决策日记的习惯: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