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换个赛道重新开始,到底有多难?

今天的文章像一封信,写给你也写给我自己。

一、聊一聊职规划

前不久,我在北京参加小马宋一个沙龙,小马宋是营销界怪才。

有人现场问小马宋,现在互联网裁员那么严重,我是继续在互联网大厂工作呢,还是自己出来创业,哪个更划算?

小马宋的回答,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原话没录下来,我转述一下他的意思:

他说,职场小朋友有机会尽量去大厂,用5年时间尽可能在大厂混到总监的位置,出来换工作,去小公司就能当副总裁,这是可以预见收益,而且在大厂的经验为你以后创业能积累不少识人带人和团队管理的经验,少走不少坑。

他还说,如果你在一个企业都混不好,直接出来创业能成功活见鬼了。一次创业成功是极少的成功的,别看创业投资收益高,但产出极不稳定,最关键的是你能否熬过创业前面的5年,要经验无经验,要资源无资源。

他还用了他很多朋友的例子说明,创业跟做生意一样,需要一定的天分的,而不能靠一份勇气。

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是因为我跟小马宋一样,在线下活动,我经常遇到HR小伙伴喜欢跟我聊“职业规划“,但我做不到小马宋那样干净的回答。

因为给小马宋提问的是做公关和营销的职小伙伴,大厂的公关和营销总监,去小公司的确独当一面,占个副总裁的坑没毛病。

但是HR总监,无论大厂小厂,出路从不会是那么简单而粗暴的。

二、HR为什么容易遭遇天花板?

优秀的大龄HR基本都逃离传统HR领地了。

她们主要有三条逃离路径:

一是垂直方向,从HR熬到COE专家,还算专业线,在大厂有坑,小厂没机会。

二是横向方向,从HR切换到BP赛道,偏向业务线,尽管坑多,但难生存难培养。

三是整合方向,从HR等着升CHO或转COO,偏向管理线,坑极少,难度极高。

这三条路其实也不太好走,但其他路,比如做独立顾问独立创业更不乐观。

HR职业发展天花板的问题,几乎是每个HR都逃不了的“死结“,难怪HR圈总是这么吐槽自己:

“我们HR经常要给员工做职业规划,但我们HR自己的职业规划没有人管;我们HR经常要给公司员工设计专业能力培训,但我们HR自己不知道重点培养什么能力,基本没有专项培训,因为职业通道职业规划不清晰。“

为什么HR们容易遭遇职天花板问题,核心原因,归集起来有两个:

1、HR价值社会低估

人力资源有没有价值?当然有,没有任何一个大厂的老板敢说 人力资源“不重要”,即便现在流行说“组织能力跟重要”,但人力资源带来的作用依然是基石。

核心问题在于,不是HR有没有价值,而是HR的价值可衡量性太差,大白话就是,不知道怎么有效的衡量HR的价值,因为HR的工作很多都是长期性(文化建设),隐蔽性(干部管理),抽象性(组织发展)。

即便HR容易被量化的招聘数据,员工成本分析,这跟业务结果相关性还是太弱,HR价值被整体低估。

2、HR个体水平差距大

HR整体素质、准入问题一言难尽。

一方面受需求侧影响,很多企业的HR受制于管理界面,既要服务总裁也要抓后勤,需要HR上天入地,HR人才无法保持高准入;一方面受供给侧影响,任何企业,顶尖人才总是主动跑到业务线,从业务逆流到HR部门的人,要么被过来镀金,要么过来养老。

HR部门的人才逆流现象造成的结果是,HR给大家带来的印象不像是高稀缺人才,HR部门不是高技术含量的部门。

三、HR要重新开始,从哪里开始?

跟大家讲一下我身边HR朋友们的故事,也许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1、换行业,坚定的价值创造

公司的人很多,但换行业依然能混得好的不多。

W总是个例外,他没有显赫的学历,一直在民营企业,最早他在医药零售HRD,然后换到服装行业,接着换到时尚行业,几乎每个赛道切换游刃有余,现在已位居公司高位,年薪早就百万量级。从他身上,你看不到天花板。

一个普通出身的HR跨越行业壁垒,每次见到他都备受鼓舞,上次我见到他,他给我留下两个金句:

1)抓紧业务价值链

意思很简单,无论什么行业,你能站得住,核心在于你要快速了解业务模式盈利模式,要么找到长板快速复制,要么抓住短板,快速补齐。

他压箱底的绝招就是,作为HR老大,一定要搞定老板,取得老板的背靠背的信任。

2)永远别放弃读书。

会读书的人不只是能快速获取行业信息,最重要的是提升个人素养,增加职竞争力人格魅力

他吐槽自己普通话不太好,要不然早就成为著名讲师,但这样反而让他专注阅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翻阅人家的朋友圈,让人赏心悦目。

2、换城市,成为时空穿越者

这个故事其实是我的。

上个月,曾在北京跟我共事多年的老同事来上海“慰问”我,问我在北京工作近十年,这两年在上海“重新开始”,有什么感想?

我认真复盘了下,说了两点收获。

1)增加视野的广度。

眼界明显不一样,学会用北京视角看上海,用上海视角看北京,进一步说,是看待世界和思考方式变得更多维、更立体。

2)提升行动的力度。

在北京的时候,走出来只是放眼全国;而在上海,走起来就是国际化,你要比较是香港,新加坡、东京、纽约。

在上海这两年,也看到不少小伙伴,周一周五去杭州工作,周六日回上海,还有周一周五上海工作,周六日往深圳跑的,这种人不多,但都是极优秀的。

敢于穿越空间工作,某种程度来说,他们也在穿越时间。

四、我们为什么要重新开始?

我们到底为什么重新开始(换岗位、换城市,换赛道)?这里有三个理由,你先听一听,看有没有道理。

1、保持好奇心

昨晚,刚好在微信跟一个朋友聊,她是某大厂的HR,酷爱旅游,每年的每个长假都会跑去某个国家玩一周,尤其喜欢东南亚和欧洲。而且她还有一个偏好,喜欢的城市会重复的去玩,比如泰国,布拉格不知道去多少遍。

我问她,你为什么有二三刷的瘾?

她说,一刷为了探奇,二刷为了放松,N刷就是习惯了。

“探奇”,我的理解就是好奇,用探险的心态去打卡,也可以理解为“猎奇“,反正就是去别人呆腻的地方看一看,长一长见识。

保持好奇心说起来做起来难。

我原来在朋友圈也很鄙视但凡过节就被动参与的“朋友圈摄影大赛”,后来,自己频繁出国旅游”后才明白:

朋友圈,不一定都是秀晒炫,人家很可能记录生活工作剪影,你不巧看到而已。

旅游,不一定只有拍拍拍,完全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感受一下放松一下,就像看电影一样。

任何的改变,都需要保持好奇心。

2、学会告别过去

前几天读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文字,读起来挺扎心的,但句句到肉。

作者说“如果你的父母没有成功过,不是土豪,或是处级干部以下,那你在做决定的时候千万不要听他们的,因为他们很可能是错的。”

原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说,所有人的行为都是受认知操控的,你的父母一生都在社会底层,那么他们的行为和思考,是很难靠自己突破圈层局限的。

我们选择“重新开始”,往往至亲的人,反对声音不一定最大,但对你影响可能最深,就像“妈妈觉得你冷”的逻辑一样,她的动机和出发点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她固有的认知可能跟你的生活场景是脱节的。

我从不鼓励我们要跟至亲的人去“决裂“,跟至亲的人更多的需要“包容”。我鼓励的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自己的不足,清醒理解自己的过去无论曾经的荣耀或者曾经的不堪回首,它们已经成为过去。

只有你真正挥别过去,你才能从容拥抱未来,重新站在起跑线。

3、挖掘自己潜能

上两周,读到一篇猎头的文章,文章标题是“换个城市生活真的很困难?”,有不少共鸣点。

文章提到了一个深圳女高管的励志故事,40岁才陪老公移民加拿大蒙特利尔,英文和法文都不好,唯一的技能是开车,于是从头开始做,24小时做接机,做民宿,再后来考证,做TOP销售,重新职巅峰。

这个作者还说,猎头公司的人每年大约有10%是换国家工作的,20%左右是换城市工作的。原来我们今天的标题是《换个岗位,重新开始》,感觉格局太低。

从这个作者文章,可以推出来的几个小结论:

1)厉害的人,随意换个城市生活;顶尖的人,随意换个国家生活。

2)我们很难一生只做一份工作,只在一套房子生活,变换工作,变换生活,换个国家也未尝不可。

3)每个人都有潜能,不逼它自己是不出来的。

五、重新开始,到底有多难?

如果你一不小心被前面的故事触动,想着是不是也换岗位、换行业,甚至换城市……我劝你别太激动了,作为过来人,这里有三个建议:

1、搞一下心理建设——学会跟自己对话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其实,很少人真正的跟自己对话,孩子时代忙着搞定家长和老师,恋爱与婚姻时代忙着搞定对象和孩子,上班时代忙着老板和同事,闲下来时间可能还得忙各种社交。要不然就上网购玩游戏刷抖音,就算是独自旅游或埋头看书,严格来说,这都不算“心理建设”。

真正的心理建设,就像自己给自己一个人写的日记,或者习惯性的静坐和冥想。但是,很多人在浮躁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找不到一个安静的角落“倾听“自己的声音了。

怎样才算是“跟自己对话”?给大家一个“对话清单:

1)关于现

你满意现在的生活/工作吗?那些地方比较满意,那些地方还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
近五年,你最勇敢/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这个事情能不能再重复一次?
你有什么最值得炫的兴趣/爱好,你怎么坚持的?
你自己最大的缺点/劣势是什么,你会不会考虑去完善一下?

2)关于未来

关于未来,你有那些打算和计划
你最向往/最理想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你打小的梦想/理想/爱好是什么,后来这些什么时候幻灭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你想没想过为梦想/理想/爱好再努力一次?理由是什么?

3)关于改变

当你准备坚持/执著去做一件事,会有很多人说你“超级自私”,你怎么去说服自己?
如果你现在想去做一些改变,你会从那个地方下手?打算什么时候开始?
在你做重大决定/改变的路上,必然有很多“说客”,比如家人爱人亲人……还有你自己,你准备跟他们说点什么?如果他们不同意,你还有办法吗?

4)关于失败

近五年,最让你心碎/伤心/后悔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再一次重复,你还能接受吗? 任何改变都有代价,包括时间成本\财务\家庭\身体……你最不能接受的代价是什么?
当别人不理解你误会你,甚至背叛你中伤你,你有什么样的办法让自己平复?
当你失落/失败/失意/的时候,你是怎么重新振作的的,有什么妙招吗?

以上问题,不建议一次性聊完,可以分不同的“聊程”, 你可以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每次大概15-20分钟,认认真真回答一下,必有不同收获。

2、找一个动力源——让自己坚持的理由

再讲一下我自己的故事。

六年前,我离开大公司,准备要做“自由职业者”的时候,家里没有一个人是赞同的,身边很多好友也并不看好,见到我就恨不得给我推荐好工作,搞得我我郁闷。

他们的顾虑是非常现实的,自由职业者没有稳定的收入,怎么养家糊口,自由职业者没有医保社保,生病怎么办。

说实话,作为自由职业者,前面的一两年,无论你做什么,总会有很多质疑/不信任的声音,甚至直接反对的声音。

我能一直往前走,除了有强大的自己,其实需要一些“靠谱”的搭档(合伙人),而我感到最幸运的,是找到一个最强“知音”——我的儿子。

当时,我家儿子六七岁,正属于调皮捣蛋的年纪,有一段时间他生病,我干脆替他跟学校请了长假,带着他全国出行,走进企业游学,做巡讲活动,小朋友不用去上学,当然乐不可支。

那个时候,没有人能给我描绘未来,被人放鸽子,有人撂挑子,形形色色的挫折简直就是常态,说实话,我偶尔也有可能怀疑自己的选择,幸亏身边始终有一个不离不弃的“脑残粉”。

记得,儿子在我最失意的时候,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爸爸,我觉得你很勇敢,我一直支持,加油!”

儿子这句话简直像强心针。后来的几年,无论我遇到什么坎,只要想起儿子这句话,瞬间让人随时随地满血复活,这也是我能坚持的动力源。

希望大家能快速找到你“重新开始”的那个人。

3、写一下行动规划——设置好关键节点

什么是行动规划?简单的说,就是你“重新开始”的路线图和说明书,就算你前面“心理建设”搞下来,看来自己信心十足,但是现实往往比想象更残忍,前行的路“坑”是恒定出现的。

所以,任何重大改变,你必须要有一个“像样”准备过程,生活需要仪式感,就跟出境旅游查攻略一样。

1)资源清单盘点

如果你确定想清楚要“重新开始“或”有所改变“,请搞完前面的“心理建设”后,可以开始做一下准备资源盘点。

一心愿列表。在接下里的5年或者10年,你的计划是什么,打算去实现自己\家人几个愿望?每个愿望意味什么?先全部写下来,用一句话去概括,然后再考虑加权重排序

二资源盘点。你现在有什么资源,可以从学历与校友资源、岗位经验与行业资源软实力硬技能、颜值与身体况,家庭背景,资产状况,婚育情况、心理成熟度等维度展开。

三路线图。从5年大计划往回细分,首先是你的机会点是哪里,策略是什么(纵向突破,横向突破、单板突破……),其次就是每年重点项是什么,每半年和每个季度重点事项是什么。细化到季度基本就ok。

四备胎计划。如果A计划走不通,有没有准备B计划C计划,计划之所以是计划,就是要考虑现实条件的超复杂非线性。但不管什么计划,终极目标不能随便变。

2)关键节点设置

一是反馈节点,就是大概多长时间来验证和检视的节点,小的改变,像培养一个新爱好,一般是100天就能看出来效果,反馈节点为三个月;稍微大一点的改变,像学一个新技能,可能至少需要1年,你记得12个月后,复盘一下。

二是止损节点,比如去爬山,原计划爬到山顶,但你遭遇风暴或受伤,你必须提前结束行动。又比如你出国计划,不巧遇到非常重要的事,如果你继续出国,需要你承担超过你能力范围内的“财务损失或时间成本”,你必须设置计划关闭的条件。

4、Just do it ——先行动起来吧

可能有些人天生并不擅长做规划,那我可以建议你尝试一边计划一边动手,有点像互联网的“迭代打法“,先动起来,有问题去反思,跑偏了纠过来,任何想法都需要做法支撑的。

以下是几个“行动清单”,仅供参考。

1)学会独自去旅游

以前国内游的,考虑一下跨境游;以前组团游的,考虑一下自由行;以前自驾游,考虑一下徒步游;以前打卡游的,考虑一下深度游,以前只去发达国家的,考虑一下落后国家……

当然,去哪里旅游都是安全第一,出行攻略不能少。

2)培养一项新爱好

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还不错的死宅,考虑一下户外运动,比如马拉松/越野/爬山/攀岩/潜水跳水/跳伞/滑雪……等,身体已足够皮实的户外控,考虑一下室内活动,画画/书法/乐器/手工/插画……等。

要的就是左右脑思维的灵活应用,你不去尝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3)学会一个新技能

所谓技能,就是工作或生活很快就用得上的,典型软技能,以培养个人领导力为例,加入新社群/认识新朋友/主动做主题演讲/尝试做主持与直播……等,典型硬技能,比较消耗时间的技能,比如学一个外语/学一个专业软件/考一个有质量的证书……等。

这个,谁学谁知道。

总之,“行动计划”从来不在多,而在你是不是能够”真正动起来”,在于你能否坚持。

不知道,关于“重新开始”你是怎么想的,欢迎留言给我。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8 +1
HR实名俱乐部

作者:熊童子,微信号ID:(HR_club) ,领跑者,专注HR转型。分享有营养的干货,组织有质量的活动。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