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学了那么多年钢琴,还不是送外卖!”:一句「不配」,扯开了多少工薪阶层的遮羞布

文/姜榆木

01、从小学的钢琴十级,只在公司年会时派上用

最近,一条外卖小哥弹钢琴的视频在抖音上火了。

这位小哥趁着取外卖的间隙,来到商场中央的钢琴前,送餐奔波的疲倦使他肩背屈伏,却无损他指间琴声的灵动。

这种反差吸引了人来人往的目光。

大家不由感慨:这正是在生活苟且中寻觅诗与远方的写照。

可在这份感慨声中,一个评论显得很煞风景:

任你才华出众又怎样,还不是送外卖!

这则评论激起巨大争议,不少网友批驳其世俗功利。

但细想之下,这个评论背后何尝不是一位工薪阶层者的无奈。

“花了几万块钱,辛辛苦苦学到钢琴十级,长大后却只有年会时才派上用。”

刚听这句调侃时像段子,内里其实写满了心酸。

起早贪黑的工作,漫长拥挤的通勤,时常加班的周末……

对于工薪阶层来说,体面生活下自由舒展身体已是一种奢侈。

02、“996”的孩子和“996”的父母

纪录片《起跑线》中,女儿汤笑嫣从2岁开始就在上各种培训班,加起来有10多个,花费了超过20万元。

除了语数外等课程补习班,女儿还要学钢琴、西班牙语、声乐、舞蹈……

为了给孩子报补习班的事,年轻的妈妈张微和丈夫总会有争吵。

丈夫认为不要把孩子逼那么紧,但妻子的反驳让他语塞:

“你看你,就是小时候没学好,现在请个假都那么费劲。”

这句话何尝不是万千工薪阶层家庭的感同身受。

当孩子逐渐长大,自己也陷入中年危机的泥潭。工资封顶,晋升无望,即使有心破局,在房及各种花销的重压下也是转身乏力。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孩子。

曾在一个节目里看到一位妈妈为女儿列的日程表:

家长日夜奔波,孩子也免不了996的日程。

让他拥有自由体面的未来,不必重复自己这没有盼头的生活,哪怕已精疲力竭,还是咬牙给孩子提供各种教育资源

为了孩子的未来,累就累一点吧。

前一刻还在回领导微信,下一刻便让孩子环抱自己日益消瘦的躯干,骑着电瓶车穿行在拥挤的街道上。

只有每堂兴趣班结束后,才把额头靠在车把手上略微小憩,而孩子一靠近又立刻直起身子,奔赴下一个补课的地方。

看到那些一技之长,经过岁月的剥啄,竟也只沦为了一种聊以自遣,很多家长恐怕都会忍不住嗟叹一句:早知如此,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呢?

拖着疲倦身体坐在钢琴前的外卖小哥,弹出了无数工薪阶层家庭曾经的不值得。

如果说课程补习班还算对症下药,许多兴趣课程如舞蹈、绘画、乐器,最后都成了竹篮打水。

多数家长更想让孩子将艺术作为专业发展,而在将来,父母和孩子面对的将是比高考更残酷的竞争

陶冶情操的指望也很单薄,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年轻人有了空闲宁可多睡一会儿,也不会费心费力去弹会儿钢琴,或跳支舞。

如此种种,让家长在孩子兴趣班上花费的心血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除了开始时的一些波纹,到头来什么都没留下。

03、军备竞赛式的教育背后,是工薪阶层的集体焦虑

尤其年轻的父母,焦虑的来源无处不在。

“孩子必须学一样乐器。”

“你这是在培养他的一技之长。”

“他不爱学你就放弃,未来他不喜欢的会越来越多,你怎么办?”

根据《2018年中国家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中国家长焦虑指数为67,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的态。

与此同时,各大流量媒体把那些名人的成长轨迹被不断放大,包括他们曾经培养的兴趣和特长:

爱因斯坦从小热爱音乐,音乐刺激了他的想象力,所以想让孩子的大脑更好发育,你要让他学音乐;

乔布斯学过美术,从而有了设计苹果手机时的创新,所以为了锻炼孩子思维,你要让他学画画;

除此之外,偶像明星们更是打小就参加众多兴趣班,把说唱弹跳等兴趣挨个培养了一遍......

但是,当我们以后视镜的角度反推他们的成功,最终得到的只是一个基于幸存者偏差的结论。

一位网友曾说:

“富人家的孩子学了琴棋书画,能成为有气质的富人;

可普通人家的孩子学了琴棋书画,大概率只能成为琴棋书画的韭菜。”

那些身处聚光灯下的人来说,他们不用像工薪阶层那样艰苦谋生,自然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大谈兴趣之于人生的不可或缺。

他们告诫我们别让孩子只知道考大学找工作,要明白“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他们告诫我们别让孩子只知道拼命赚钱,要多去感悟人生的厚度;

他们更让我们别把教育搞成军备竞赛,要多培养孩子的兴趣,接受他们变成普通人。

可越这样说,出生普通家庭的我们便越是焦虑,仿佛只有在送孩子去兴趣班的路上,才能安放那份跳出底层循环的盼望。

04、“中国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的焦虑转移给孩子。”

《奇葩说》马东曾讲过一句话:“中国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的焦虑转移给孩子。”

邻居老孙就把儿子逼得特别紧。

老孙是一个皮鞋匠,每天起早贪黑去菜附近摆摊。虽然过得很苦,但他对孩子却一点不含糊。

从小学起,他就让孩子学萨克斯管。他经常拿儿子的演出照片给别人看,说:“你看,要不是你认识他,你能看出他是个皮鞋匠的儿子吗?”

他给儿子每门主课都请了家教。休息日,老孙的妻子带着儿子,不是在培训班,就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

老孙经常一边抽烟,一边感慨:“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以后只能指望他活出点人样了。”

对孩子期望大,老孙脾气也大。

每当儿子考试理想,隔着门都能听到刺耳的打骂声。好几次甚至当着众人的面,抄起衣架打孩子,从巷头追到巷尾。

但望子成龙的同时,他对自己又是怎样的要求?

空闲时,他要么在客厅刷抖音,要么约朋友打麻将。

隔着一道墙,这边是儿子苦练萨克斯管,那边是他抽烟打牌。

比起逼自己,逼孩子总要简单的多。

▽ 写在最后

面对不如意的人生,中国式家长多数不从自身出发考虑破局,却逼着孩子替自己完成跨越阶级的梦想。

家长和孩子双方都在彼此消耗,沦为教育内卷化的牺牲品。

阿德勒心理学中“课题分离”四字箴言犹,更显得振聋发聩。

作为家长,与其逼孩子,不如逼自己,专注于自己的人生课题。

空暇时少刷一段视频,多看一本书,多开展一门副业,这才是解决圈层焦虑的最好方式。

对于孩子,你可以指引他一条河,但终究不能把他的头按进河里,强迫他去喝水。

我们也希望社会,尤其是拥有话语权的人们对普通家庭有更多的共情,不要看似漫不经心地堆积他们的焦虑。

除了高高在上,输出一些自以为漂亮精致的观点,我们更该做的,是对这个斑驳的世界存有一份向下兼容的情怀,包容那些不为自己所知的苦衷。

参考资料:
1.北京电视台卡酷少儿频道纪录片《起跑线》;
2.《“小时候学钢琴花了几十万,现在只能在公司年会表演”》,来源:Vista看天下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8 +1
姜榆木

作者:姜榆木。榆木脑袋,亦有浪漫情怀。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