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工作3年,那些原本属于我的“糖”,被会哭的同事抢走了

文/晋良

春节期间,看到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员工大年三十没抢红包,被批没责任心,还要罚款200,甚至要被辞退

若不是看到新闻,我真以为这是个段子。

大年三十,是我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国家法定假日。在这个期间,公司还在以“员工不关注大群消息,缺乏责任心”为由,要求员工道歉并检讨,如若执行不到位,还会被辞退。

更何况员工不是机器,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会遇到特殊情况,都想多陪陪家人,手机更不是生活的全部。

身为管理者,只会用理性来一刀切,硬生生把公司内部事件,捅成了社会新闻

这种低情商举动,确实很败人品。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能发生在别人身上,就证明这种问题,距离我们真的不远。

1、过于理性,会让你吃亏

前阵,朋友Z在争夺晋升机会时,输给了工龄只有一年的同事C。

不是Z不够优秀。

相反,她在公司奋斗3年,跟着领导一路披荆斩棘,立下汗马功劳。

因为过于理性、“不争不闹”的性格,Z从不在公司众人面前展示自己脆弱一面,宁可把负面情绪咽在肚子里,她也要故作镇定,假装坚强。

总是注重结果,总是闷头做事,她认为这就是好员工的典范。

可等到同事C出现后,原本属于朋友的“糖”立刻被抢走了。

同事C平时会撒娇,会卖萌,以此来获得周围人的好感;

C很会表现自己,做一点成绩弄得“震天响”,必须让领导知道。

遇到困难时,C更是“梨花带雨”,直言太难了,得给够资源才行。

会哭的同事有糖吃,实锤了。

虽然领导事后,曾主动安慰过Z,可这种鼓励,多少带点敷衍的意思。

先不论这种“会哭”的表达方式是否可取,但你不得正视,做出这样选择的领导,职中可真是不少。

2、领导为啥偏爱“会哭”的人?

个例子:

在我刚参加销售工作时,公司曾安排一次谈判培训。那次培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给我们看PPT。

但这个PPT可不一般。

上面写满了各种谈判话术,就是从理性角度,按照逻辑推理客户在不同场景下,可能会说的话。

我当时偷懒了,没怎么用心看。

而有些同事,则把PPT内容,背得滚瓜烂熟。

之后在面对客户时,无论对方如何冷静分析,在逻辑这一块,客户能想到的,同事都能预判到。

这就等于通过前期准备,扼住了关键“咽喉”。

当然,也有些客户不是很理性,他们不按常理出牌,反而会把我们这群销售“打回原形”。

这也就能解释,为何之前西安某弛车主,要靠不理性的举动,坐在汽车引擎盖上来维权。

就是因为工作人员算准了,某弛客户,都很有钱、也高端、又讲理。

他们知道理性的人,不会做出格的事,所以自己有充裕时间来周旋处理。

但未曾料到,车主来了一招脚踏引擎盖,稳坐钓鱼台,不按常理出牌,就震住了对方。

而朋友Z的故事也是一样。

公司领导肯定清楚她的贡献,可就因为Z平时表现得太理性,领导就会推测,让Z吃点亏没事。

而同事C的反应,则让领导很难预测,再加上她的各种表现,反而让领导印象深刻。

人是感性动,往往感性决定第一印象理性只能排在第二。

3、“理性逻辑”,为啥不可控?

需要承认,我们坚持理性讲逻辑,这很有必要。而且这要比没有逻辑,不理性强了许多倍。

可它只是我们的一种工具。

就拿我来说。

运营时,我特别热衷于经验总结,就是每做一个项目,就立刻拉着团队复盘汲取经验教训,最后通过理性分析,量化成具体材料

我原本想依靠这种方式,留存一些方法论

可后来才发现,大多数时候做这个事,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

首先是因为经验总结的滞后。

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曾提出过名为“10倍速变化”概念。

这是指,外界环境的变化,永远比我们预料到的,快10倍。

在这种前提下,通过项目所积累的经验,有效周期其实很短,随着时间推移,它更会迅速贬值

其次,就是窄语境与宽语境的问题。

想必各位平时都会玩游戏。

在游戏世界,因为规则的存在,很多内容都是可控的。正是这种窄语境,能让我们把理性发挥到极致。

可在现实中,我们遇到更多的则是宽语境。

就像周末我们起床下楼吃早餐,看似这个目标很简单。

但我们首先要克服赖床不愿意起来的问题、然后再纠结穿什么衣服。

洗漱完毕下了楼,还可能面临早餐店人多排队的情况、甚至在选择食物的过程中,犹豫不知道该吃啥。

无论是吃早餐的例子,还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这种宽语境都不存在什么规则,很多事也并不可控。

在诸多变量面前,理性逻辑显得势单力薄。

若想解决问题,我们就需要掌握另外一项工具。

就是“心理逻辑”。

4、如何发挥心理逻辑的作用?

前英国奥美集团董事长,罗里·萨瑟兰在《创意有魔力》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

在20世纪60年代,几家广告公司因为电钻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

甲方认为,人需要在某个东西上钻孔,所以需要电钻。

这就是理性逻辑的前身,因为有需要,才会创造。

而乙方认为,这是因为人在商店买了电钻,所以才要回来钻孔。

这就是心理逻辑的前身,因为有创造,才会需要。

而心理逻辑的本质,就是我们在面对并解决一些问题时,内心所产生的本能想法。

这种本能,会显得幼稚、夸张、甚至不符合逻辑。

可事实上,正是依靠这种异想天开,以及运气和随机事件的助推,我们才能在处理多变的事情中,斩获成果。

就像商业大佬们分享成功经验,虽然在讲的时候,他们显得非常理性,也很有逻辑

但这只是一种叙事结果。

而他们真正创业的过程,则是时刻和非理性的心理逻辑相互关联。毕竟很多有价值的突破,最初都显得不太合理。

就像埃隆·马斯克曾说要造火箭,最初大家都不相信,都认为毫无相关背景的人,根本不可能做成。

当时有位同学就说:

马斯克的火箭若能上天,我家宠猪未来就能上树。”

结果,马斯克最后真搞出了火箭。

而同学家的宠物猪,就甭提上树了,现在胖得连上炕都费劲。

由此,我们明白:

想发挥心理逻辑的价值,那就别压制内心本能,释放内心灵感,人才会有创造力

同时,在我们处理日常工作中,哪怕自己很理性,也需要时不时撒个泼。

就像朋友Z的例子,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她的理性,这导致Z在晋升这件事上,所做的理性争取,显得不痛不痒。

哪怕平时自己很坚强,必要时抹点眼泪,甚至撒泼打滚也是管用的。

有时候出其不意,我们才能向他人表明自己的重视程度。

我们做事可以理性,但不能被理性所束缚。

▽ 写在最后

智威汤逊广告公司(JWT),曾对一些候选人进行测试,有一个问题是这样说的:

“这有两个完全一样的25美分硬币,请你把右边那个卖给我。”

有位年轻人的回答,就特别溜:

“我会把右边的硬币,放在玛丽莲·梦露的口袋,然后,我就可以把她拥有的硬币卖给你。”

这就是通过心理逻辑,为事赋予意义,最终促成了奢侈品的成功。

若用理性逻辑来分析,奢侈品当然不值那么多钱。

可从奢侈品的畅销结果来看,遵从心理逻辑的人,占了生活中的绝大多数。

大家并不关心物品的实际成本是多少,只在意这件物品,能否给自己带来额外价值

所以,心理逻辑更像是一块充满机遇的宝藏。

而我们,就是那群即将要出发的寻宝人。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4 +1
晋良

本文为MBA智库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我们。作者:晋良。LinkedIn专栏作者,时代背景下的一粒尘埃,个人微信a1219523276。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

复制成功
随机事件  团队  复盘  目标  理性  奥美集团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