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偌馨 董云峰
2018年10月,董云峰在题为“大革命:正在降临的开放银行时代”的文章中写道:
开放银行(OpenBanking)正在成为全球银行业愈演愈烈的一股新浪潮……或许多年后回过头看,我们会将2018年视为中国的开放银行元年。
这篇文章引起的反响大大超过预期,在它发表后不久,2018年——开放银行元年这一提法,很快就传开了。
同时,董云峰在文章中提到的开放银行的概念,与布莱特·金所提出的银行4.0高度一致。
根据美国银行创新教父布莱特·金(BrettKing)的理论,全球银行业正在从3.0时代迈向4.0时代。他认为,银行1.0至银行3.0,是基于物理网点的服务渠道扩宽;银行4.0则是回归到对银行本质的重新审视,升级为嵌入生活的智能银行服务。
布莱特·金指出,在银行4.0世界中唯一的获胜方式是:反思整个产品范式,把银行平台的功能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在布莱特·金看来,应当运用“第一性原理”重新思考银行体系——就像马斯克的SpaceX火箭和乔布斯的iPhone,之所以能在各自领域具有划时代的革命创新,关键在于他们并非是对于之前产品的小修小补,而是重新改写了人们对于行业和产品的定义。
1、愈演愈烈的开放银行
在中国,伴随着金融市场改革与金融科技兴起,近年来,从新兴的民营银行,到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大行,纷纷向开放银行转型。
对银行业而言,电子银行、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本质上是渠道革命,互联网银行则将这场革命提升到了深层次的业务逻辑与业务形态层面。
开放银行更进一步,它正在重新定义银行,不仅在于它颠覆了原有的商业模式,还在于它全面刷新了我们对银行的认知:银行是一种服务,而不是一种场所。
什么是开放银行?
开放银行并不是一个确切和固定的概念,与之类似的提法诸如银行开放平台、无界银行等。
过去几年里,咨询公司Gartner对开放银行的研究相对权威。该机构认为,开放银行是一种平台化商业模式,通过与商业生态系统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客户、员工、第三方开发者、金融科技公司、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务,使银行创造出新的价值,构建新的核心能力。
兴业数金总裁陈翀曾撰文指出,开放银行是API经济在银行业的具体应用,即银行把自己的金融服务,通过OpenAPI或SDK等技术方式开放给合作伙伴乃至客户。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在整个服务链条中位置后置,通过开放自身金融服务接口给第三方使用,这就是开放银行。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对开放银行的定义是:开放银行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用户为中心,以API、SDK等技术实现方式为特点,通过双向开放的形式深化银行与第三方机构的业务连接和合作,将金融服务能力与客户的生活、生产场景深度融合,从而提升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服务效率,实现双方或多方合作共赢。
目前,开放银行大体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组织形态:一种是大中型银行自主搭建开放银行平台,体现为“引进来”;另一种是中小银行通过第三方平台的开放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融入金融科技生态圈,也就是“走出去”。
究其本质,开放银行旨在通过开放与共享,打造银行生态圈,实现服务升级与价值再造。这将带来一种全新的银行业态,促使银行服务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全面回归以用户为核心。
这是一场深层次的革命,意味着“银行是一种服务,而不是一种场所”,以及“用户在哪里,银行的服务就在哪里”。
一句话概括:银行即服务。
2、开放银行的实践
实际上,什么是开放银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银行必须意识到唯有开放才能走向未来。过去多年的互联网金融及金融科技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对大银行来说,如果它们不积极打造开放银行平台,蚂蚁金服和腾讯金融们会取而代之——事实上后者正在成为超级金融平台,留给银行的时间并不多;对中小银行来说,如果拒绝开放,只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输得更惨。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19年年末发表的《开放银行发展研究报告(2019)》,65%的商业银行已建立开放银行平台与合作伙伴深入开展合作,逐步探索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开放与共享打造银行生态圈。
该协会认为,总体上来看,“开放银行”一词虽然起源于国外,但是中国在开放银行领域的实践并不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得益于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在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上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1.开放银行在海外
一些海外研究者将PayPal在2004年推出PayPalAPI视为开放银行的先声。
在银行业,2011年,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成为全球首批提供SDK和应用程序商店的银行之一,以便第三方开发者可以构建新的移动应用程序,帮助客户更好地管理他们的财务状况。
2013年7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对《欧洲支付服务法案》(PaymentService Directive,简称“PSD”)进行修订,发布PSD2,这成为欧盟国家开放银行的立法基础。
根据PSD2,欧洲银行必须把支付服务和相关客户数据开放给客户授信的第三方服务商,主要目标是推动支付行业的创新,通过引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促进市场竞争和活力。
可以看到,PSD2并没有专门针对开放银行做出规定,而是在更宏观的层面,要求银行业对外共享数据,通过打破数据垄断促进金融市场发展。
在欧洲国家之中,又以英国政府的态度最为积极,其在开放银行理念的形成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CMA)早在2013年就着手推出开放银行计划。2015年8月,英国财政部牵头成立开放银行工作组(OBWG),研究制定开放银行框架与标准,并于2016年3月发布《开放银行标准》。2018年1月,CMA要求包括汇丰银行在内的9家机构实现数据共享,英国成为首个落地实施开放银行的国家。
欧盟及英国的监管举措,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得到了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政府的积极响应。
2016年11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联合新加坡银行协会发布《金融服务:API指导手册》(APIPlaybook),在API选择、设计、使用环节给出相应指导,提出相应的数据和安全标准建议,引导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实现数据共享。
2018年5月,澳大利亚政府发布开放银行实施计划。根据该计划,澳大利亚四大银行要在2019年7月前实现信用卡、借记卡、储蓄和交易账户数据的开放,在2020年2月前实现按揭贷款数据的开放,其他银行在后续12个月内完成数据开放。
在金融业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等知名金融机构走在了开放银行的前沿,它们的探索步伐甚至领先于监管部门。
2016年,花旗银行在全球推出Citi开发者中心,开放出包括用户账户、授权、转账、信用卡、花旗点数等7大类API。开发者既能搭积木般用花旗银行的API模块“拼凑”出想要的金融应用程序,还能使用花旗银行海量的数据。
富国银行也于2016年创建了API开放平台“WellsFargoGateway”,基于邀请对合作伙伴开放了数据信息服务和支付2大类14小类API服务进行开放。如今,富国银行提供了超过25个API应用场景,是全球一流的开放银行平台之一。
BBVA(西班牙毕尔巴鄂比斯开银行)较早确立了BaaP(Bank-as-a-Platform)的平台型银行定位,于2016年正式启动开放API项目。2017年5月,在经过一年测试后,BBVA开放了8大类API,实现了BaaP的转型。截至2019年年初,BBVA在西班牙、墨西哥、美国3个国家共计开放12类API接口。
在亚洲,星展银行于2017年年末推出API平台,共有155个API,横跨20个范畴,包括转账、奖励、移动付款应用PayLah以及实时付款。
2018年5月,星展银行提出了“Live more, Bankless”的全新品牌定位。意为在数字时代,银行服务应该不断追求更简单、更顺畅,轻松易用,让客户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从而客户可以有更多时间花在自己在乎的人和事上。
“Live more, Bank less”,这是对开放银行再贴切不过的阐释了。
2.开放银行在中国
如果说海外研究者将PayPalAPI视为开放银行先声,那么,我们大可以将中国开放银行的发展起点拉回到2003年。
这一年10月,淘宝推出支付宝服务,各家商业银行陆续开放API接口支持本行客户通过支付宝进行支付。
2009年3月,光大银行开放式缴费平台正式投产,以API方式将银行的电、水、煤等缴费业务输出至各合作公司渠道,这是银行业里最早将金融服务融入生活、生产场景的尝试之一。2012年,光大银行还率先将智能存款产品“定存宝”输出至支付宝渠道,开启了金融产品走出去的先河。
2012年,中国银行在行业里正式提出开放平台的概念,并在2013年发布中银开放平台,开放了1600多个接口,涉及跨国金融、代收代付、移动支付以及地图服务、网点查询、汇率牌价等服务。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微众、网商等互联网银行的快速崛起,推动开放银行的概念快速升温。
进入2018年,多家大中型商业银行都对外明确释放了打造开放银行的信号,并推出了相应的开放银行平台或者应用,由此很多人将这一年视为中国开放银行元年。
以工行为例,这家银行在2018年提出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圈,向服务无所不在的“身边银行”、创新无所不包的“开放银行”、应用无所不能的“智慧银行”转型。
基于上述思路,工行借助具备“嵌入场景、输出金融”特征的API开放平台、以“绿色部署、敏捷上线”为特性的金融生态云平台、聚合优势线上金融产品和功能的聚富通平台,聚焦用户核心,树立场景导向,打造金融服务生态圈。
同期,另一家大行——建行推出了“开放银行管理平台”,将建行已有的金融服务,如账户开立、支付结算、投资理财等,以标准统一的接口封装到软件开发工具包中,以产品的概念对外发布,通过标准化的接入流程嵌入第三方场景。
通过开放平台,建行发布了“惠懂你”、直销银行、生活服务、贷款服务、信用卡、账户管理等产品;通过与战略合作伙伴如中国联通、万科、碧桂园、海尔、小米、菜鸟驿站等建立合作关系,产品覆盖政务工商、住房租赁、三农务工等方面。
相形之下,招行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更有互联网公司开放平台的色彩。
2018年9月,招商银行宣布迭代上线两款App产品的7.0版本——招商银行App7.0、掌上生活App7.0。招行提出,银行卡只是一个静态的产品,而App是一个生态,因此要将其打造为一个开放式平台。
基于这种经营理念,招商银行两大App支持非招行卡用户注册手机号、绑定多家银行卡,打破了封闭账户体系,转向开放用户体系。招行还通过API、H5和App跳转等连接方式,实现金融与生活场景的连接。
另一边,新兴的民营银行在开放银行方面并不落于下风。尤其是部分互联网银行,在近年来所探索出来的创新发展之路,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开放银行模式的成功。
以微众银行为例,主打产品微粒贷与微业贷等产品,就是开放银行的产物。该行一方面连接了诸多中小型金融机构,提供联合贷款,另一方面连接了众多商业服务平台,将金融产品嵌入不同的服务场景中。2017年,微众银行还首度提出“分布式商业”理念,进一步打开了银行业的服务边界。
还有网商银行,该行与金融机构共享“310”模式,计划与1000家各类金融机构合作,共同为3000万小微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这种开放与共享,正是开放银行的核心特征。
百信银行提出了“开放银行+”生态策略,目标是连接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和场景生态伙伴,搭建一个完全开放的智能金融生态圈,助力金融服务供给更加结构化、多元化和普惠化,赋能商业新生态。
同为民营银行的上海华瑞银行和四川新网银行,亦是开放银行的积极践行者。
2017年4月,上海华瑞银行推出了一款综合金融服务SDK产品“极限”,通过互联网技术将金融服务直接融入生产生活场景中,通过合作场景寻找客户和服务客户。
新网银行自称“活在手机里”的互联网银行,依托金融开放平台,与电子商务、移动通信、乳业、二手车等多个场景平台进行深层次的跨界融合,将网点开到合作伙伴的App里,满足场景闭环内的碎片化的金融需求。
在监管层面,目前央行与银保监会尚未出台开放银行相关的监管文件。这并不表示监管层不关注开放银行发展,恰恰相反,监管部门的态度是鼓励与包容,放开手让市场主体先行先试,类似于21世纪前10年里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蓬勃发展。
在2019年9月颁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央行提出:
以促进金融开放为基调,深化金融科技对外合作,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资源融合应用,推动金融与民生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将金融服务无缝融入实体经济各领域,打破服务门槛和壁垒,拓宽生态边界,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包容开放、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开放银行”一词并未出现,但这段话恰恰是对开放银行的生动阐释。毕竟,真正重要的不是概念,而是事物本身。
可见,在开放银行的新浪潮愈演愈烈的时候,不论是先行者还是后来人,都在最大程度地发挥主动性,进行尽可能彻底的实践,以期自身的银行能够在转型中发挥独特的优势,掌握新时期下的主动权。
作者:洪偌馨 董云峰。本书覆盖了移动支付、消费金融、P2P、互联网保险、数字货币等多个行业,既聚焦于互联网巨头等新玩家的不懈探索,也突出了银行等金融老炮的自我革新,既着墨于一个个传奇的横空出世,又努力探寻传奇背后的逻辑。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