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键词
比亚迪,企业创新,方法论,组织,汽车,底层逻辑,组合原理,拆解组合,竞争对手,管理体系,技术管理,人才管理,拆解电池
访谈内容一览
一、《十倍创新》著作背景
二、《十倍创新》名字由来
三、成功企业之间的共性与区别
四、中西方企业在创新和多元化发展方面的不同文化根源
五、比亚迪如何穿越周期
六、跨产业创新
七、优秀企业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主要内容
《十倍创新》著作背景
比亚迪成立于1994年,最初以电池生产起家,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新能源车的代名词。2024年11月18日,比亚迪正式下线第1000万辆新能源车,标志着其在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张老师强调,比亚迪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其独特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论,这些都是基于中国本土的实践经验。
在书中,张老师深入分析了比亚迪的管理经验,提炼出了一套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理论。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管理学领域,大部分理论仍然源自西方。张老师希望通过总结比亚迪的成功实践,能够为中国企业的管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并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中国管理理念的影响力。他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致力于将比亚迪的管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力求为其他中国企业提供借鉴和启示。张老师认为,这本书不仅是对比亚迪经验的总结,更是希望激励更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将自身的成功经验提炼成理论,推动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需要自信地展示自身的管理智慧与创新能力,努力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十倍创新》名字由来及底层逻辑
首先,张老师解释了《十倍创新》书名中的“十倍”,并非实数,而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数量级概念。其含义主要有三个层面。其一,当达到10倍的程度时,企业能够大幅超越竞争对手,实现逆袭与弯道超车,从边缘创新迈向主流创新,如华为凭借万门程控交换机,在当时别人仅有千门交换机的情况下脱颖而出,成就了如今的地位;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展现了类似的优势,通过在多个技术和市场点上超越竞争对手,确立了自己的先行者地位。其二,“十倍”来源于孙子兵法中的“十则围之”,意味着全胜与决战,是胜利之道。这要求企业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当达到10倍优势时,便有足够实力在竞争中打赢胜仗,实现战略与战术的有效结合,进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达成全面胜利的目标。
其次,关于创新的定义,张老师也做了详细的解释:世界上有“创新三剑客”的不同观点。约瑟夫·熊彼特从经济学角度将创新定义为旧要素的新组合,认为其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彼得·德鲁克继承熊彼特思想,提出创新是创造新的客户价值;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从技术和产品角度出发,提出第二曲线、价值网等概念,核心是技术创新。而从《十倍创新》的角度来看,创新就是不同,十倍创新就是十倍的不同,其目的是实现十倍增长,即创新等于增长。
创新在思维上有两个底层逻辑维度,一是多元维度,如达尔文在环球旅行到澳大利亚大堡礁时,因珊瑚群物种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而获得启发,从而写出进化论,体现多元性对创新的重要性。张老师在斯坦福参加沙龙时也发现,不同领域如计算机、人工智能、艺术、音乐、文学等学生聚集在一起时创新最易迸发,这表明多元性是创新的核心维度之一。二是结构维度,其核心是深度思考能力,只有通过结构才能实现原理层的创新,比亚迪领导层多为技术出身,他们重视原理,提出原理型创新大于原创型技术创新大于应用型技术创新的“创新三级”理念,在做管理、战略、组织、人才等工作时都探究背后原理,从而实现一通百通。
书中还提出创新有五个认知阶层,从看到解决方案,到看到背后原因的工具方法,再到更底层的原则和模型,进而到思想和理论,最底层是第一性原理即哲学思维,创新是多元性与结构性的组合,也是脑力与心力的组合,是从思维和人心出发,既走脑又走心的过程,这些理念均从比亚迪及华为等企业的实践过程中总结而来。
成功企业之间的共性与区别
比亚迪和华为都属于伟大的企业,其营业额超1000亿美金,利润可观,员工数量众多且多为工程师,比亚迪员工数量超90万,华为员工数量超30万。这两家企业都至少经历过三四次大经济危机,却仍然能生机勃勃,其共性在于都有能推演出组织成功的底层逻辑或组织基因的能力,这是其得以长久发展并穿越经济危机周期的关键。
然而它们的底层逻辑又有所不同。比亚迪的底层逻辑是拆解组合原理,即把事物进行拆解、组合、整合、跃迁四步循环往复。例如比亚迪早期做电池时,离子电池专利和生产自动化设备都被日本人掌控且不对外出售,比亚迪通过拆解电池和自动化生产设备,采用人工加自制部件的方式重新组合生产设备,使其成本大幅低于日本设备,同时自主研制电池配方,突破了日本的专利封锁和设备垄断,进而获得摩托罗拉和诺基亚订单,实现百亿级规模成长,并在此后将该原理应用于手机、汽车、新能源汽车、储能等多领域业务拓展。而华为的底层逻辑则是东方的灰度思维与西方的熵增原理。不同企业因成长发展阶段、土壤和产业链条不同而底层逻辑各异,企业应尽早探寻自身底层逻辑,从底层构建发展根基,而非仅关注表象的经营管理与产品产出。个人层面同理,认知层次决定行动与财富水平,如在2004年,比亚迪一客户公司老板与比亚迪规模差距悬殊,在了解到比亚迪的拆解组合原理后,将其应用于自家公司改造,经过高管分享与实践,公司在前些年营收超500亿,这表明创新方法和底层认知可通过学习改变并在不同组织间迁移。张老师受此影响,立志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历经十余年沉淀提炼,以比亚迪管理实践为基础,总结出一套中国企业管理的中医式方法论体系,著成《十倍创新》,该书相对专业且具实践价值,值得阅读借鉴。
中西方企业在创新和多元化发展方面的不同文化根源
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凭借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包容性,能够在多元化发展中取得显著成功,而西方文化则在专业化和细分市场中表现出色。
张老师指出,西方多采取还原论的思维模式,强调专业化和分工。这种深度细分的过程让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领域做到极致,提升了效率和专注度。然而,这种专业主义的思维限制了西方企业在多元化发展上的能力,其哲学理念通常遵循二元论,即将事物简化为黑白两分,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复杂性。相比之下,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倡导一元论,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联系。“灰度思维”强调包容和吸纳,它允许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共存,使企业在多元化发展时更加灵活,能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他用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作为例子,说明了在同一国家内部不同文化和民族能够和谐共存,这种包容性促进了整体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通过以上的对比,张老师指出,比亚迪和华为等中国企业正是由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和较强的包容性,使得他们能够在多个领域进行多元化的发展。比亚迪不仅在汽车制造领域取得成功,还扩展至手机、储能、新能源等多项产业。这种多元化正是其背后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体现。他还提到了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指出尽管该模型强调多元化思维,但实际上仍然局限于数理模型和单一学科的理论,缺乏东方文化所倡导的多元性。张老师认为,西方的几乎无法实现真正的多元化,原因在于其思维根基的封闭性和对非黑即白思维的偏好。
在谈到如何有效整合东西方文化时,张老师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他认为,中国企业可以吸收西方的高效率和精细的科学思维,同时保留和发挥自身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性,从而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优势。这种文化融合使得中国企业在技术、管理和全球化的推进上更加灵活高效。总之。底层思维是影响公司和个人成功的根本因素。在创新与多元化的推动下,企业需要真正理解并运用这些底层逻辑,以实现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他期望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通过探讨和结合不同文化的智慧,推动企业的创新和转型,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
比亚迪穿越生命周期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比亚迪从无到有、从电池领域拓展到新能源车领域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历程,对众多中国企业极具借鉴意义。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出身平凡且无背景,创业起点较低,从镍镉电池、镍氢电池起步,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大生死危机。第一次危机发生在2002年香港上市后,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进入造车领域,当时造的是燃油车。这一决策遭到基金经理等各方反对,因为造车与做电池差异巨大且市场竞争激烈,同期有41家知名企业涉足汽车制造均铩羽而归。比亚迪从2002年收购到2005年9月才推出第一款车型F3,期间经历了近4年沉默期,投入了大几百亿资金,一款设计费高达两个多亿的车型因造型不受欢迎而夭折。但比亚迪凭借拆解组合原理,通过收购北京顺驰模具降低模具成本,以做电池、电池设备以及手机业务积累的拆解组合创新方法论为底气,最终使F3成为销冠王,成功度过此次危机。
第二次危机出现在2019年新能源汽车兴起之时。此前比亚迪在新能源车开发上已投入上百亿,但到2019年之前都未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公司利润仅有十几个亿且持续大幅下滑,同时竞争对手新势力在资本支持下疯狂到比亚迪门口挖人。然而,到2020年比亚迪刀片电池、DM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研发成功爆发,成功跨越此次危机。比亚迪从做电池的物理化学核心技术平台,到做手机的机械制造技术(模具技术)平台,再到做燃油车的电子技术平台,以及新能源车的三电(偏电池和电子技术)核心技术平台,实现了多技术平台的跨越与融合,构建起相对全面且有传承性的核心技术底座,这使得王传福有底气说出“一切技术都是纸老虎”,其背后是对比亚迪创新底层逻辑和方法论的自信。
《十倍创新》这本书正是对比亚迪这些发展历程与创新实践的总结提炼,具有重要价值。其核心是1+6体系,1即十倍创新的底层思维——多元结构思考力;6则涵盖战略、组织、人才、执行、文化、资本六大方面,每个方面都提供了一套可直接应用的模型,虽书籍内容略带理论性,但可通过参加直播课辅助理解,无论是企业经营者、职场人士、管理者还是从事人力资源、组织管理、效率管理、人才管理、资本管理等工作的人员都值得一读。
比亚迪在跨产业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
比亚迪的成功不仅源于其技术创新,更在于其独特的管理创新和持续的组织能力。
比亚迪在新能源车领域拥有超过15,000件专利,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其对“拆解组合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很多技术的核心部分其实是通用的,约有60%到70%的技术可以被拆解和理解。这意味着,企业在面对技术挑战时,可以通过拆解现有技术,识别出核心的30%左右的创新点,这些核心部分即是专利保护的对象。
比亚迪的创新方法论强调了“人海战术”,即通过组织强大的研发团队来攻克技术难题。比亚迪拥有近10万名工程师和11个研究院,这使得公司能够形成强大的创新团队,持续推动技术进步。其组织体系被描述为能够不断激发创新的基因,这种基因不仅能够吸引人才,还能促进员工的创造力,使他们在工作中产生源源不断的创新想法。
在谈到创新的层次时,张老师将其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运营型创新”,以海底捞为例,强调在服务上做到极致的运营型创新;其次是“产品型或技术型创新”,比亚迪通过拆解组合原理解决技术问题;最后是“持续创新的组织”,这一层次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上,通过建立一种能够激发个体创意的组织文化,使创新成为企业的内在驱动力。
综上,创新的核心在于技术与管理的结合。比亚迪通过建立一个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组织,不仅能够推动技术的进步,还能在管理上实现突破,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每个员工的创造力。这种组织基因的形成是比亚迪成功的重要因素,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优秀企业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最后,张老师总结了优秀企业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强调创新的重要性,特别是“十倍创新”的理念。他指出,优秀的企业必须是一家创新的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推陈出新,适应变化,抓住机会。“十倍创新”理论强调,企业不仅要在技术上进行创新,更要在管理和运营上实现突破。这种创新理念旨在帮助企业显著提高业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他认为,优秀企业的潜质在于其能够持续推动创新,形成一种创新文化,使得每个员工都能参与到创新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本场嘉宾介绍
嘉宾老师:张立
张立,以华为和比亚迪的创新实践为基础,创立了十倍创新方法论体系,并整理出200个管理模型与2000个管理工具。年均阅读量超过百本,游历了30多个国家及中国200多个地级市,坚持写日记反思超过30年。在职场20余年,经历了富士康、比亚迪、华为等企业高速成长的过程,留下工作日记百余册。目前担任和邦咨询与华朗咨询董事长,以创新成就中国最杰出企业为使命,致力于“十倍创新”方法论体系的传播与推广。长期为青岛海控资本集团、青岛董家口建设集团、青岛某区组织部,青岛某区国资局、金百泽、奥尼电子、尔康制药等大型国企及上市公司提供咨询与资本服务。
主持人:庄进城
庄进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读硕士,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课程导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课程导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资本优化培育职业指导师,项目管理专业人士(PMP),美国NLP大学认证NLP执行师,美国Action Learning Source认证行动学习引导师,国际引导者协会认证专业引导者(CPF)。
曾任三所大型集团企业大学总监、执行校长,中国最佳口碑的管理咨询公司的营销管理高级咨询顾问、高级讲师、CMO、COE总监(《世界经理人》杂志评选)。
《十倍创新》简介
创新是企业生存之本,缺乏创新则意味着消亡。本书以华为、比亚迪等企业的创新实践为基础,提炼了一套适合中国式管理的“1+6”十倍创新经管模型,并深入解构了企业如何通过创新来驱动高质量的增长。
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些方法论体系,还提供了一些原创性模型,包括十倍创新系统框架模型、多元结构思考力冰山模型、人才管理的CAD模型、十倍创新领导者五力模型、流程管理的二二五六模型、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二三四五模型、企业市值管理非常“6+1”模型等。
内容来源
MBA智库大咖访谈系列直播(第73期),直播回顾请关注MBA智库视频号,搜索2024年12月18日直播回放。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