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被大公司“废掉”的年轻人

我有个程序员前同事,这几年凭不错的技术,在专业岗位上不断晋升

但他一直非常厌恶一件事,就是每次项目升级时的流程

他所在的公司上万名员工,规模大了,项目多了,流程难免繁琐。有时一次重大系统升级的checklist上能有20-30个确认点,令他不胜其烦——

“什么标准化、流程化,都是虚头巴脑的东西好么?大公司就爱瞎搞这套!”

老实说,我早期也有这种想法,但随着这几年摸爬滚打,我越来越发现,除非纯粹形式主义走过,否则,一个人or一个团队想做成点什么,一定程度的流程化是必备条件。

01

经常有人问我,临公子呀,你白天上班晚上码字,还有运营公众号,时间是怎么来的呀?

其实这不仅仅靠挤时间。

熟悉我的小伙伴可能知道,我日常有两个习惯。

1、做事用App计时。
2、每日工作计划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流程。

毕竟时间对现阶段的我来说,是非常稀缺资源,有时还需估算自己的时间成本

比如说我晚饭后会休息10-15分钟,然后开始码字。比如我想和谁沟通工作,通常我会事先列好沟通的提纲、预估需要多少时间,再和对方沟通。

尽可能让重复性的工作,一件一件比较顺畅地进行下去。

再比如说我写文章。

框架大纲、整理素材、正式写作、放入已写完文章库,要推送前什么时候二次修改内容、什么时候检查错别字、什么时候排版……都有相对固定的步骤+留出对应时间,以及,日常需要屯多少篇文章以防止我太忙没空码字的情况。

在这样的支撑下,我不仅能确保一定数量+质量的内容,同时还能防止一些意外况(比如我曾经忙得两周都没写完一篇文章,但完全没影响日常推送)。

流程化,是稳定输出的关键。

之前浙大学霸胡一捷的作息表,在网络传得很火。

他每天6点起床、晚上12点半入睡,每个时间段的安排甚至精确到了几点几分。而且呢,人家还不是只有学习,还会驾驶轻型飞机、学习过潜水、创立了自己的服装潮牌

很多人觉得,那是因为足够自律刻苦啊,才能制定精确到分的时间表并严格执行。

实际上,厉害人往往是先有了流程化及标准化意识,再一步步规划和执行,才做到大家眼中的自律。

这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套路”,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02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萨利机长》中有个细节。

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公司一架客机起飞后几分钟出现故障,拥有42年经验的机长萨利马上让副机长查看《双引擎工作的应急手册》,副机长随之按照手册直接操作,机长再根据自身经验,选择了生存概率最高的水上迫降。

最终飞机无损迫降于哈德逊河,机上155人全部获救。该事件也被称为“哈德逊河奇迹”。

这就是典型的应急流程和标准操作。

哪怕再优秀的飞行员,也必须严格地遵守标准。越是危急时刻,越需要固定的行为模式作为支撑。

你估计也发现了,无论哪个行业,一个成熟的公司,每个人都是体系里的一颗螺丝钉,放在固定的位置。

因此网络上不少文章吐槽大公司的这种刻板流程,把年轻人都给废掉了。

事实上这种“按部就班”,是业务稳定运行的必要保障。

它能尽量降低人的主观因素。

刘润曾分享过他与某团队合作课程时,他们的工作方式。

和他对接课程的产品经理,毕业两年,非常优秀。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合作的团队会把如何和老师一步步打磨课程这事,全部记录下来了,做成了一个超过10万字的品控手册。

用品控标准化每个细节,再通过培训,让年轻员工学习掌握这套方法,从而让优秀的方法变得可复制,合作效果更稳定、也更出众。

实际上,越是商务合作、市场、咨询这类看起来很依赖“人”的工作,越需要标准化。

不然今天A习惯这么做,明天B想要那么做,C做得出色,D做得不温不火,整体水平不可控,招人只能被动地看运气遇到好员工

个人能力没转化成组织能力,对企业来说,是非常被动的局面。

想做大做强,人才的不可复制性就容易造成瓶颈

03

再说点现实的吧。

如果你能将一件日常的事情流程化,除了提高输出的品质,同时还能让你脱颖而出。

我朋友聊过一件小事。

他们公司有个做运营的毕业生,实习时主要工作就是接售后电话,一般售后嘛,绝大多数都是投诉,用户打电话或发微信态度往往都很差,大家都觉得这是苦差事。也没什么流程,反正接完电话,再找支撑部门询问,之后再反馈,最后登记下。

结果不到3个月,实习生整理出一份FAQ文档:

将售后问题分为几个类型,归纳出能当解决的问题和解答方法;
整理出不同业务类型涉及的部门或人员;
简单设计了流程,建议能否按照业务分别设置几个接口人。

上司看流程挺合理,也不复杂,就按照他建议的去做了。

这是一种快速看透本质的能力:

不仅清楚自己在哪个环节,而且知道整个系统运转需要哪些步骤、需要哪些人参与、每一步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教父》里的那句台词历久新:

“在一秒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事情本质的人,自然不是一样的命运。”

找到规律、优化规则,其含金量胜于埋头苦干100倍。

04

有的人或许觉得,流程化和标准化这玩意,会限制人的创造力啊啥的。

我想说的是:

首先,很多人的工作成果其实还没有到被创造力限制的程度。能主动提高一些效率、增强一些执行力足以碾压大部分人了。何况有些人说的创造力,只是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

其次,标准流程是死的,人是活的。

固化的是一些步骤,而不是你的思考啊。同一个环节,必然会有做得好or做得烂的区别。这就像同样是程序员去写一个类似功能,都明显存在水平差距的道理一样。同样是学习,有人只是埋头看书,而有人懂得利用“行动->经验->规律->行动”的四个循环步骤,学以致用。

你想跳出规则,当然也没问题。

但只有先遵守规则,才有可能超越规则。一上来就想弄个什么颠覆性创造的,十之八九人仰马翻。

聪明人懂得抓住规律。

不是一味执行流于表面的步骤,而是思考背后的道理和规律,找到共性且可复制的那部分,然后站在它们的肩膀上再发挥出自己创造力。

所以,你发现了么:

那些懂得输出稳定的人,背后往往有一套相对固化的行为流程,他们知道什么时间、什么环节、自己要做什么,也知道每一个过程对结果的影响。

对别人来说,这也是一种建立信任感的方式。

就像罗振宇说的,他每天早上坚持发60秒语言,7点左右推送,全年无休。

“做生意的本质都是信用,大家不会相信一个谐星卖的东西,而会相信我这样出摊特别准时的卖白菜的老太太。

白菜的质量达到一定的水准,你的生意就会好,出摊准时特别重要。”

这世上,没那么多信马由缰就能轻易遇到的美好风景,更没有一拍脑袋就能实现的灵光乍现。

大多数看似不期而遇的奇思妙想,不过是在循序渐进中,旧树焕新芽。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10 +1
临公子

微信公众号:临公子的后花园(ID:hi-lingongzi)这是个工作、理财和自我修炼的公众号.我是临公子,LinkedIn中国专栏作者,秋成社区签约作者,一枚不正经的工科产品汪。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