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别人上班像旅行,我上班像取经:通勤,掏空了大城市几千万年轻人

文/MBA智库·袁啸

1、困在通勤里的打工人

前不久一个打工人拍摄的视频#工作跨省通勤是什么体验#冲上热搜。

视频拍摄者住在河北廊坊,却要跨省到北京上班,每天在路上耗费7个小时。

据说,这样的环京跨省通勤大军,足有100多万人。

「若不为几两碎,谁愿意如此。」

作者这句无奈的感慨让很多打工人心酸。

更可怕的是,即便居住在工作所在地,打工人的通勤况仍旧糟糕。

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打工人平均通勤时间72分钟,其中北京的状况最差,足有94分钟。

除了北上广深这样的超大城市,像西宁、贵阳和银川这样的二线城市,平均通勤时间也都超过了60分钟。

国内42个人口超百万的城市中,只有2个平均通勤时间在60分钟以下。

工人的通勤情况,为何如此让人崩溃?

2、高度城市化引发的难题

在大城市「漂」过的打工人都知道,买房扎根后,首先要面对的不是贷款压力,而是让人抓狂的「通勤适应期」。

租房时可以灵活选择居住地,合理控制距离,但大多数打工人买不起公司附近的房子,只能选择城市外围,通勤时间陡然而增,很久才能适应。

这种「职住分离」现象,是大城市通勤问题的罪魁祸首。

2020年中国主要城市的职住分离度高达4.2公里,绝大多数打工人在居住地附近,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其实也不难理解,企业选择办公地点时一定会考虑配套设施,比如交通、饮食等,一些特殊行业还要考虑上下游供应链情况。

这就造成了同行扎堆的「产业聚集效应」。

比如在北京,科技公司扎堆在中关村、望京和后厂村,外企聚集在国贸CBD金融圈偏爱金融街。

企业扎堆的后果就是周边房租大涨,囊中羞涩的打工人,就只能陷入职住分离的泥潭,忍受极端通勤的折磨。

职住分离引发的通勤问题,是城市化发展必然趋势,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

伦敦平均通勤时间74分钟;

纽约平均通勤时间81分钟;

东京平均通勤时间116分钟;

……

公共交通的覆盖能力,是缓解通勤问题的主要方式。

国内一般以「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来衡量城市的公共交通服务,也就是在45分钟内,通过公交车或地铁把乘客送到目的地

可惜目前能做到这一点的城市不多,排名最高的温州占比也只有58%左右,北京只有31%。

由于拥堵,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城市想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只能依靠地铁。

目前国内地铁覆盖率最高的是广州,大概在30%左右,而印象中有很多条线路的北京,实际覆盖率只有20%,在北上广深中排名垫底。

实事求是地说,想解决职住分离引发的通勤问题,绝非一日之功,对于打工人来说,更现实的问题是:

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难熬的通勤?

3、对待通勤的态度决定职业高度

面对通勤难题,打工人有三种应对方式:娱乐自我提升,花钱买时间。

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职业高度。

1)通勤路上全靠刷短视频「续命」

知识付费刚兴起那阵,我曾努力在早、晚高峰的地铁上学习,希望能充分利用通勤时间。

我试过用微信阅读看《深度工作》,为了对抗困意,在车厢里一站就是1个多少小时,有座位也忍住不抢。

可惜坚持了一阵后,我发现除了和朋友扯淡时多了点谈资,没有多少提高,慢慢就懈怠了,阅读页面变成了刷起短视频,耳机里响起了于谦老师的声音……

我安慰自己,鸡汤里都是骗人的,知识付费全是贩卖焦虑天天工作那么累,谁学的进去?

2)18个月完成月薪5000到年薪50万的逆袭

相比于我的失败尝试,自媒体人粥左罗在类似境遇下,却收获了不同结果。

粥左罗2015年加入某创业公众号担任小编,月薪5000元,住在北京五环外的地下室,每天通勤时间超过3个小时。

作为一个刚毕业1年多,专业是体育产业管理的职萌新,他深知能力上的缺陷,抓住一切机会提高自己。

白天工作忙,间歇期的时间太琐碎,粥左罗就盯上了上下班这3个小时。

他在地铁上精读公司和竞品公众号的文章,不断积累有深度的行业知识,用心琢磨新媒体写作套路,好时一天能读20多篇,最差也能啃下10来篇。

半年后,大密度、海量阅读了2000多篇高质量文章后,粥左罗开始了逆袭之旅,连续输出多篇爆文,一举奠定了自己在公司的地位。

从入职那天算起,他只用了18个月就从打杂小编,升任年薪50万的内容副总裁,之后更是一路开挂,创业3年,年入3000万。

同样是利用「通勤时间」来自我提升,为什么我惨遭失败,粥左罗却完成蜕变?

直到36岁时遭遇中年危机,我才找到答案——恐惧。

梁宁老师说过:「需求被满足会愉悦,被即时满足,就会觉得爽。」

可自我提升这个需求不可能即时满足,学海无涯,没有足够的驱动力很难坚持下去。

拥有稳定工作时,我对自我提升只有期待,对于失败更是没有负担,一点都不怕,自然难以坚持,直到面临裁员危机,我才真正从心底生出了恐惧。

恐惧是一种动力,能让人忘我投入,抵御即时满足的诱惑。

3)花钱买时间,是一种自我投资

《煎饼侠》导演大鹏在搜狐音乐频道做临时编辑时,一直租住在公司附近,步行距离不超过三分钟。

搜狐大厦附近的房租很贵,没成名前的大鹏收入不高,为什么要如此「浪费」?

他坦言:「为了比别人多一个机会。当主编临时需要人帮忙时,我能第一个赶到公司,所以不管公司搬到哪,我都跟着走。」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大鹏抓住机会成为搜狐音乐频道代理主持人,做了《大鹏嘚啵得》和《屌丝男士》,一度成为国内最火的网红,出圈后还拍了票房11亿的《煎饼侠》,晋升为大导演。

大鹏的经历给我们提了个醒,住在公司附近虽房租更高,但也意味着更多工作机会。

更重要的是,很多工作对快速响应有硬性要求。

竞争愈发激烈的职,快一步,就是天壤之别。

前《博客天下》主编熊太行老师提出过一个「居住选择」公式,值得我们鉴:

公司附近房租-远离公司的房租-路费=路上消耗的时间价值

以北京为例:

假如公司附近房租6000,远郊区县房租2000,路费250,那么路上消耗的时间价值就是3750,以22个工作日计算,平均每天170元左右。

而2020年北京市工资中位数是6906元,平均每天313左右。

所以,居住选择问题可以量化为:每天拿出54%的工资去搏一个升迁机会。

如果在事业上有追求,就拿出决心,付出更多代价。

对待通勤的态度折射出一个人的职场态:

靠刷短视频「续命」的人安于现状,

地铁自我提升的人渴望「飞得更高」,

刻意花钱买时间住到公司附近的人,对升职加薪志在必得。

不同态度,决定了不同的职业高度。

写在最后

前一阵看到个有趣的新闻:「宁辞不去,疫情后美国人爱上了居家办公。」

据说有65%的美国打工人宁愿降薪、放弃休假、在家里加班,甚至辞职,也不愿意回到办公室上班,因为居家办公可以省下通勤时间。

可见,对通勤的厌恶没有国界。

可惜远水解不了近渴,远程办公远想要普及还遥遥无期,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利用通勤时间做点文章。

人与人的差距,往往就取决于这些小细节。

▶写在最后:

你现在的通勤时间要多久?你能忍受多久的通勤时间?评论区等你。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1 +1
袁啸

本文为MBA智库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我们。作者:袁啸,冷静客观的观察者,期待用文字表达自己。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