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BA智库·五月海子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时候,优秀的人会越来越优秀,而那些不优秀的人会持续地继续平庸。
是优秀的人知道通往成功更快的路径,还是他们具备普通人没有的超常意志力?
不可否认有这方面的原因,但终其根本,还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带来选择的不同,选择质量又影响行动的效果,最终带来结果的千差万别。
而那些厉害的人,底子里大抵都有如下3种强者思维。
1、漏斗思维:过滤糟粕,提炼关键信息
之前,我一直对“猎头”这个职业有一个疑惑: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替企业挖掘、匹配合适的人才,挖人的成本比正常的招聘途径要高很多,但为什么很多老板用人都喜欢找他们?
后来便问了一个做猎头的朋友,朋友微笑着告诉我,因为他们知道人才的关键信息。
他谈到,企业平常招人是通过识别简历信息来筛选人才,但很多公司在面对候选人包装好的简历时,面对被过度渲染的信息,很难甄别这些信息中的关键点,从而忽视掉简历背后的真实面。
越是重要的人才越是稀缺,而作为猎头的他们,会根据服务企业的需求去匹配合适的人才,通过经历、工作事实和相关结果等这些核心价值信息,来确认人才是否适合某一个企业。
看起来这些老板的花费很高,但是替企业节约了招聘成本、招聘时间,总体来看这件事反而更划算。
类似猎头这样,帮企业从众多候选人中筛选最匹配企业的优质人才的过程,就是过滤非重要信息,让关键信息沉淀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很多优秀的人,在面对众多选择时,去糟粕存精华,然后依据关键点做出合理选择的过程。
之前听过一个词叫“增长黑客”,是用来形容大公司的一群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是由来自产品、技术、设计等不同部门的人组成的一个神秘的战略部门。
这一群人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公司业绩达到成倍的增长,很多公司的CEO都非常看重这个部门,他们的高价值的实现路径也就是依赖于“漏斗思维”。
漏斗的每一层都有一定的容量,越往下容量也越小,而每一层与每一层的关系就是转化率,当企业的业务活动渗漏到最后一层的时候,就是企业的收入。
这群人不会一开始就从最上面一层着手,去推导如何增加收入,而是从最底端开始,抓取到影响收入的核心要素之后,从下往上制定方案进行扩容,有针对性地提升收入的增长率。
简而言之,漏斗思维,能够帮助一个人免受生活中海量信息的轰炸,不被外界信息所蒙蔽,从而保持住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眼界,从中找到关键点,最终把握住属于自己成长的最好机会。
2、弹性思维:软化内心固执,适度妥协和变通
什么样的思维,是有弹性的思维呢?
《圆桌派》有一期邀请到文化批评家朱大可,他在节目中提到一些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很模式化:
老师想告诉学生,春天来了,于是让学生说说,从窗外都看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看到了树上长出了新芽,有的说,看到了蓝天白云。
老师却说:错,标准答案是:看到了春天。
这个答案,虽然很有诗情画意,但也不能说学生的答案都是错的。
老师僵化的教学模式背后,反映的是他们不懂变通的定势思维,而与之相反的就是弹性思维,接受不同,不固执己见,让大脑随时保持对待变化的灵活性。
理论物理学家蒙洛迪诺在其《弹性:动荡时代里的灵活思维》这本书中谈过一个创新大师沃勒斯坦的例子。
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沃勒斯坦给一家电影院打工,当时电影院的主要收入并不是票房,而是周边食物——爆米花和可乐。
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把爆米花和可乐推销给当时来看电影的人,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沃勒斯坦感觉很挫败,因为他用尽各种办法依然没办法提升爆米花和可乐的销量,包括在当时还使用了买一赠一、提供相关优惠券的促销形式,但是收效甚微。
最后他灵光乍现,跳脱了传统的思维习惯和框架,进行灵活变通,让销量得以提升。
他是如何做的呢,他发现人们之所以买了一次爆米花后就不再回头买第二次,是因为人们其实想吃,但是不好意思买两袋,因为这样会显得自己非常贪吃。
由此沃勒斯坦想到一个办法,提供大桶装的爆米花,结果这个出乎意料的举措让爆米花的销量暴涨,随之可乐的销量也上去了。
一样的爆米花,只是把爆米花的桶从小桶换成了大桶,小小的变通尝试既释放了人们购买时的心理负担,也无形中达到了增加销量的目的。
沃勒斯坦的做法,就是典型的弹性思维表现:并不局限于从一个角度去寻找解决方案,而是从原有的思考路径抽离出来,换一个方向去打通卡点。
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如果被自己的思维困住,便会陷入越思考越局限的盲区,找不到通往答案的坦途。
但如果赋予思维一个巨大的弹性,让自己的大脑保持一个柔软度,反而能窥见新的机会,创造新的可能。
3、强边界思维:管住自己的边界,成就“强”内核
很多优秀的人,本可能在自己原先成绩之上创造更多成绩出来,但却因为站得高而跌得更惨,原因就在于野心膨胀,好大喜功,最后逾越了自己的能力边界,导致灾难性的结果。
记得大学毕业时,辅导员跟我们分享过一句话:做好一件事的是人,同时做好几件事的只有神!
道理虽浅显易懂,无外乎就是“贪多嚼不烂”,但真正能领会这句话背后价值的人,却少之又少。
在我看来,这句话就是“强边界思维”的体现。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的第一家公司是搞电力能源的,公司当时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接连接到了几个大单子,赚了一些钱。
公司有了钱之后,老板就开始扩大业务线,进行公司的多元化发展。
但现实不像理想那么美好,因为对新领域并不了解,各个事业部随后便陆续开始亏损,发展到后面,甚至已无力支撑,主业上赚来的钱也用来补贴新业务带来的亏空,最后是钱没赚到,自己的优势版块还被拖了后腿!
老板在总结会上痛定思痛,最后果断拍板砍掉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业务,及时止损。
后来老板对公司业务范围进行严格的规定,只在自己最熟悉的行业里经营,只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业务。
在这之后,因为公司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自身的优势项目日趋成熟,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公司的业绩也实现稳步增长!
公司如此,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圆圈,如果不考虑自己能力圆圈的边界,看到外界的各种风口和红利,就跟风跃进,到头来只能是耗心耗力反而得不偿失。
很多时候,对一个人来说,认识自己的能力边界,在自己能力边界内,强化优势和壁垒,夯实自我的强竞争力,远比盲目迈出能力圈,去争取更大领地来得更重要。
与其努力成为一个各方面都一知半解的庸才,还美其名曰“全能人才”,与其不知疲倦地工作,最终却只把自己变得毫无特色,还不如选择一件最该做的事,专心做好这件事,以求独霸一方。
△ 写在最后
面对同样一个问题,高手和普通人的差别,就在于底层思维逻辑的不同。
与其在信息洪流中随波逐流,不如学会抽丝剥茧,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
面对变化和不确定,保持视野的多维性,呈现思维的灵活度,看到破局的机会;
学会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先修炼强项,打造核心竞争力,再在合适之时,伺机而动抓住机遇。
强者思维,不是生来即有的,相反是后天通过不断练习而变成思维惯性,存储下来的。
面对当下的各种变化,希望我们都能不断地向高手学习,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如何从优秀到卓越,你可以选择:
国际三大认证的MBA商学院
清北等中外名教授+本土实践领军导师,案例型教学
培养立足中国本土实践,兼具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免费获取招生简章:https://www.mbalib.com/web/project/6?from_source=66
检索过滤; 弹性策略; 边界自知; 适者生存;
2021-11-15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