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这部央视神片,拍出了1亿人的噩梦:多少普通人,正在笑着崩溃

文/MBA智库·樛木

前几天,中国首部大体量、全方位抑郁解读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正式开播,没有明星更没有流量,有的只是足够的温暖和治愈。

在这部纪录片的画面里,有求学路上的青少年、事业有成的教授新闻工作者、白领、艺术家、媒体人……

他们在镜头前都出奇一致的,面无表情却默默地流泪。

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没有伤心欲绝的哭腔,也没有痛彻心扉的言语。他们只在镜头前平静、和缓地诉说自己长久以来积压在内心的感受,在这样的轻声细语中,却将无数观众从无视和冷漠中唤醒了。

网友如是说:“能拍这个题材就值得点赞。”

微博热搜榜单上,也出现了很多有关话题:

  1. 抑郁症不是想开点就能解决的#
  2. 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

评论区无数抑郁症患者讲述着自己真实的过往:

“我从小都很怕死,但后来却经常觉得,活着没有任何期待,只有死才是终点。”
“曾经发作起来的时候,就连走路和呼吸都觉得累,觉得一分钟要呼吸16次,真的好累。”

8.8万的讨论度,随便翻翻就能看到一条又一条让人心酸不已的留言,抑郁症真的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得多。

在中国,平均每10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抑郁,其中,女性抑郁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大学生的抑郁发病率高达23.8%。

抑郁就在我们身边,它绝对不是“脆弱”、“矫情”、“堕落”和“小题大做”……

1、“没人觉得我病了,他们只说我想太多”

贯穿整部纪录片,最刺耳的就是这三个字——“病耻感”。

纪录片中第一个受访者,中学生子烨,从小品学兼优,尤其对政法方面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却没想到因为一次思想品德考试低于班级平均分,她最热爱的东西就此将她推入了深渊。

平时的子烨看起来文文静静的,是父母老师眼中乖巧文静的小女孩,患上抑郁症后,常常情绪崩溃,只想与外界隔绝。

为了自救,她曾无数次向父母求救,可他们却认为子烨是作的,是矫情,是没事找事,在他们的眼中,子烨只是想太多了……

在学期开学的前一天,子烨的病情复发了,她只能通过摔东西、发脾气来威胁父母带她去医院。母亲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女儿这么的歇斯底里,还发现了她身上无数的自残伤口,这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立马带着女儿去医院。

子烨如释重负,她说:“去了医院之后,才真正有白纸黑字的证明,我是生病了的,而不是我一直以为的,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价值。”

而另一面,接到医生的诊断证明后的父母,他们的反应都指向了——“病耻感”。

母亲一回家就不停地哭,仿佛天要塌下来了一样;父亲则强装淡定,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他们更是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接受了子烨的病。

“想太多”、“矫情”、“懒”这样的标签被最亲近的人贴在了自己的身上,成了抑郁症患者们呼救无声、求助无门最深刻的原因。也是因为这种对于抑郁症的羞耻和恐慌,让患者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家庭的支持,孤军奋战。

前段时间,网红@罗小猫猫子在直播间自杀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一片哗然。

自杀前一天,她发了一条视频,在视频中她说自己得了抑郁症,还扬言要直播喝农药自杀。然而没有人听她的话,网友们只觉得她是为了炒作。

到了第二天,直播间的人不出意料地、犹如豺狼虎豹,不断怂恿着罗小猫喝下那瓶农药:“快喝”、“要喝就喝”、“不会是可乐吧”……

因为他们的冷漠和无知,最终导致了这悲剧的发生。

后来有人指出,罗小猫因为感情问题患有重度抑郁症,她的本意并没有想要自杀,而是直播间的人起哄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事件发生后,我时常想倘若直播间能有一点点温暖,倘若网友们能留下几句鼓励的话,倘若大家对抑郁症给予哪怕多一点点的重视,事情的走向是不是就会不一样?

对抑郁症的误解、无知和扭曲的疾病观念,很多时候都成了我们递到患者手中的那把上了膛的枪,给了他们致命的一击。

2、世界与你无关,你只管勇敢向前

“我一直被外在的驱动力推着往前走,一刻不停。”

高三学子钟华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钟华的母亲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甚至希望女儿从幼儿园就要开始拔尖。当钟华通过努力考到班级第三,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的时候,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馈,反而换来了妈妈的一连串反问:“第一是谁?第二是谁?”

钟华在纪录片中如是说:“我希望你考的更好的期望,和我希望你可以考到班级前十的期望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更加折磨人,因为它没有具体的目标,你无法获得达到目标的快感。即使你已经做到很好,他们还是会说你还可以做得更好。”

因为要满足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只能像生产队的驴一般,一刻不停地往前跑着。

一旦没有达到这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他们的心理过程思维方式随之和普通人产生了巨大的差别。

他们对环境中的另一套线索时刻保持更加警觉的态:“我让父母失望了;我是个糟糕的失败者;没有人爱我;我将永远孤独下去……”

更有甚者,他们会将自己对这些线索的解释向外投射,认为世界是冷漠无情、缺乏公正的:“为什么坏事总发生在我身上?”

为了缓解这种令人窒息的自我厌恶感,抑郁者只能通过药物、酒精或自我伤害来寻求安慰,而这些只会让他们更缺乏价值感。

写到这,我猛然发觉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这句话:这个世界与你无关,你只管勇敢向前。

不要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更不要将他人的期望变成束缚自己的绳索,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为难自己。

就像周杰伦在歌里唱的那样:“追不到的梦,换个梦不就得了!功成名就不是目的,让自己快乐才是意义。”

白岩松也说:“如果你一直将他人的期待,奉为自己的目标去对待生活,你就很难得到满足,容易对世事保有怨念。”

白岩松曾经也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他在年轻的时候十分要强,为了达到他人对自己的要求,也为了达到自己心里的那个目标,他觉得自己样样都要追求完美,将自己拧成了一根绳,时刻紧绷着,最终消耗了所有的热情和初心,变得身心俱疲,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要学会放下自己心里的那一杆秤,放下外界给自己贴上的无数个标准

有时候花未开、月未满也可以是最好的态。

3、愿每一位抑郁症患者,都被温柔以待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令人心酸不已的话:“抑郁症是最温柔的病了,因为他只会伤害自己。”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病发率是11%,约有3.5亿人正饱受抑郁困扰。因抑郁症轻生死亡人数高达100万人,抑郁症自杀率比一般自杀率高20倍。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身边,大概率都存在抑郁症患者,而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因为对抑郁症不熟悉,而感到害怕,甚至是疏远他。因为这种不被理解和不被接纳,很容易加重抑郁者的羞愧和自责,甚至导致抑郁者本身都觉得自己“不正常”,不值得活下去。

最后,我想分享畅销书《活下去的理由》中,作者马格·海特患病期间,做的三件事:

1.接受抑郁症。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马特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哪些经历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2.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定期到医院复查,医生开了抗抑郁药,但效果并不好。

3.展开自我疗愈。自我疗愈不依赖药物,马特总结的自我疗愈法宝是:运动、读书和交谈。当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时,可以有效减轻抑郁症

最终,马克战胜了抑郁症,也帮助很多患者走出了黑暗。


写在最后

一位抑郁症患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曾经的我觉得,如果在黑暗中待久了,就会害怕阳光,而现在的我相信,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

抑郁症这只黑狗,就如同一只真正的狗那般,它需要被接纳、被理解,而耐心、温柔、充实、愉悦,最终能让凶猛的狗变得温顺。

正如安徒生所说:“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需要阳光、自由和一点点花的芬芳。”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10 +1
樛木

作者:樛木。时间的老伙计,一名讲述时间的自媒体人。本文来源于MBA智库(ID:mbalib)。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

复制成功
知识  自我  价值  目标  心理过程  思维方式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