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
“老师,我看了很多书、上了很多课,为什么感觉对自己没有啥帮助?很多道理,当时感觉自己懂了,但在面临一些实际场景的时候,根本想不到、即使想到了,也用不好。”
这个问题的解释角度很多,但不管哪种角度,都会回到问题的核心:没有将知识条件化。
01、什么是知识的条件化?
所谓知识的条件化,是指当我们从书本上看到一个知识的时候,去思考这个知识的应用场景,并在后续的工作或生活中,在这些场景下,刻意去使用这个知识。
我举个自己的例子。
前几天,我和爱人带女儿到小区的草坪上搭帐篷,刚刚搭好,就有4、5个女儿的好朋友聚过来了,孩子们在帐篷里玩得很开心。
在兴头上时,小区保安走了过来,对我们说:“不好意思,业主,这里不能搭帐篷,需要你们挪一个地方。”
我们:“为什么啊?其他业主不也有搭帐篷的吗?现在外面疫情,也没办法出去外面。况且,这块草坪也很长时间没有修理了,基本上都是杂草了。”
保安:“不好意思,业主,以前我们确实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次是因为有其他业主投诉到我们这来了,因为草坪属于公共区域,如果有其他业主的投诉,我们就要来处理,请你们理解下。”
这时候,孩子的妈妈们开始嘟囔:这是哪个业主啊,家里一定没有小孩吧……
我们只得收拾帐篷,回家了。
回到家,我从书柜上抽了一本书,随便翻了起来,看到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战斗机飞行员约翰·博伊德的故事。
约翰·博伊德在美国空军里专门负责训练飞行员,他依据《孙子兵法》开发出了一套战斗策略,这个策略的核心是战斗者或决策者应该遵循的四个步骤:
观察(Observation)
判断(Oritentation)
决策(Decision)
执行(Action)
根据四个词对应的英文单词首字母,这一决策流程又称为“OODA决策准则”。
刚刚看到这个决策准则时,我的第一反应,这太简单了,这有什么值得说的。
正当我要翻页时,大脑里突然蹦出一个声音:刚刚收帐篷回家这件事情,不正是一个决策的过程吗?但很显然,我并没有按照这个模型,按照顺序将每个环节都过一遍,每个环节可能是交叉进行或跳过某些步骤,看似决策很快,但决策质量不一定高、也不一定科学。
想到这,我按照“OODA”决策准则,将这件事情在大脑里跑了一遍:
观察:我们在小区的草坪上搭帐篷,被其他业主投诉,保安正在对我们劝离,孩子们还在兴头上;
判断:于理来说,这件事情确实是我们做得不对,公共区域毕竟不同于私家区域。如果我们不走,势必和保安起争执,破坏一天的心情,还会让孩子们很困惑。如果我们走了,影响最大的是孩子们,孩子们可能会很失望、难过。
决策:选择走,并如实地告诉孩子们原因,还可以对他们进行一次要爱护公共区域的教育,并给他们一个替代的选择,比如,玩其他游戏。
执行:果断执行这个决策。
这么一思考,我才真正理解了“OODA”决策模型的厉害之处,对这个知识的认识更加情景化、具体化。
这就是将知识条件化。
02、为什么要将知识条件化?
Data(数据)、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识)、Wisdom(智慧)。
这个模型揭示了从数据到智慧的四个步骤。
数据是搜集起来的原始材料,信息是结构化的数据,知识是可以带来行动和改变的信息,而智慧则是能够通过高度抽象化的理念原则指导判断决策的能力。
举一个例子:
数据:向上管理,这几个字是数据
信息:向上管理的概念和含义,是信息
知识:向上管理的背景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分类与内容是知识
智慧:在什么场景下应该应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是智慧
只要做一番思考,你就会发现:数据,信息与知识是静态的。只要是静态的,就意味着可能是过时的。因为这些是前人的抽象、提炼。我们读书其实包含一个隐藏的假设,学到的知识与后面应用时双方都是静态的。
为了打破这种静态,我们就需要去运用知识,跃迁到“智慧”层,而应用知识,本质是将知识条件化、情境化。
03、如何做到知识条件化?
如何做到知识的条件化?
我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概括为2个环节、4个策略,如下:
学习环节:理解、推演
实践环节:划小圈、刻意运用
1、学习环节
理解的本质是建立关联,衡量有没有理解一个知识,主要标准是能否将这个知识与其他的知识进行关联。
推演,是找出过去或未来可能运用到的场景,将自己置于场景之中,进行思想推演。
2、实践环节
划小圈+刻意运用,是将一个复杂的知识分为若干个步骤,每次练习一个步骤。
比如,对于沟通这门知识来说,包括了倾听、思考、表达等环节,想一下子精通非常困难。这时候不妨划小圈,先从倾听开始学习和练习。
写在最后
改变行动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而要改变行动,就是要将知识条件化、知识情景化。
要实现知识的条件化,我们可以从学习环节、实践环节两个方面入手。
在学习环节,创造知识的关联,并进行场景推演;在实践环节,划小圈、刻意运用,在实战中检验知识。
祝,成为学习高手。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